簡體版

正文 第十九章 男人要補鋅

不僅如此,由于**中的含鋅量極高,所以男子性成熟後鋅的消耗量可想而知……雖說當鋅攝入量不足時,人體會作出相應的反應降低**中鋅的含量以自保,但這樣一來不但會使精子活力大大下降(嚴重的話會出現死精,即不能令女子受孕。),而且會引起**減退等不良癥狀,甚至會出現性無能的情況

趙前世學習生理學時一直對一個問題困惑不解,中醫一向主張節欲,認為縱欲傷身;西方的醫學對此則要寬松得多,而西方人也確實似乎不受多大影響,可絕大多數中國人如果照著西方人那樣亂來,十有**會活不長,難道真是因為我們的人種在這方面不如他們嗎?

趙雖然承認種族的不同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差別,但絕不相信會大到那種程度,何況那些海外的二代華人按照西方人的方式生活,一個個不也活蹦亂跳的?那麼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當年的趙雖然在很多人眼中除了成績幾乎是一無是處,但他卻有個很少有人比得上的地方,那就是鑽研精神,不管是否有用,不管要付出什麼代價,只要他想知道答案,就一定會為之努力探索,哪怕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即使如此,直到後來他參加了公共營養師培訓,才意外地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他想到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東西方的飲食結構不同。

東方人(特別是東北亞人,即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以素食為主食,肉食攝入量比西方人少得多,而且東方人的肉食又以豬肉、禽肉和魚肉為主,無論主食還是輔食,含鋅量都不高。

以中國人為例,成年男子日均鋅攝入量普遍還不到推薦值的一半,哪兒還有存量去縱欲啊!而西方人與那些游牧民族則以肉食為主食,而肉食又以牛羊肉為主,日均鋅攝入量要比東方人高四五倍,所以他們有足夠的資本揮霍

當然,鋅的攝入也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縱欲傷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性興奮時迷走神經會過度興奮而壓抑體內其他主要器官的活動,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腦缺氧,這顯然對身體是相當有害的。

雖說這種傷害可以自行恢復,但如果過于頻繁,傷害將會持續累積,這對健康自然是很不利的。而西方人因為肉食尤其是紅肉攝入較多,所以相應激素的攝入量也比東方人多得多,這雖然對健康不利,卻也不是全無好處,至少可以增強神經的興奮性,間接減小那種傷害,這也進一步拉大了東西方男人的差距。(有必要補充一下,食物中因非自然原因而多出的激素其危害要大得多,因為鬼知道是什麼來歷,而且那含量也沒上限的)

不過,西方的膳食結構雖然有利于身體強壯(不是健康),也能增強智力(即使這樣,還是普遍沒東亞人聰明,可見中國後來的衰落與基因無關。)與性功能,卻與東方追求長壽的養生思想相沖突。所以趙在前世就曾經尋思過一些變通方法,以圖重振中國人的雄風。

若是前世的話,在保持傳統膳食結構的前提下,想要保證足夠的鋅攝入量其實很簡單,每天定量服用鋅補充劑就可以了,比如葡萄糖酸鋅之類。可是趙現在身處古代,就只能在膳食上做文章了。

其實宋朝的情況還好(西門大官人不就是宋朝的嗎?一笑。),因為宋代中國人的主要肉食是牛羊肉(羊肉比例更高一些,因為有保護耕牛的律法。),豬肉被視為垃圾食品,沒錢的人才吃,這一點從「東坡肉」的由來就可以看得出來。

不過,宋代的中國人也是以谷物為主食,所以鋅的總攝入量還是稍顯不足的,更不能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比。可是趙卻不可能采用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那樣身體是強壯了,可卻是會短命的,所以他只能在輔食上做文章。

因為輔食的量比主食少得多,所以含鋅量得比牛羊肉更高才行,那麼也只有含鋅量遠超其他食物的牡蠣(順便說一句,法國牡蠣世界第一,大家現在知道法國人的浪漫是哪兒來的了吧?)符合條件。

一開始趙只是因為營養的原因才吃牡蠣,但一吃之後就喜歡上了,因為在沒有味精的古代,鮮美的食物實在是太大的誘惑,所以菌類與貝類從此漸漸成為了趙飯桌上的常客。

菌類常吃可以預防癌癥(香菇、雲芝、茯苓等)、軟化血管(黑木耳),是公認的健康食品,多吃一點有利無害。可鋅攝入太多卻是會出問題的,為了防止鋅中毒,也許需要適當地增大消耗量

至于激素的作用,可以通過鍛煉迷走神經來代替,中國古代這類功夫很多,比如有名的「鐵襠功」。不過趙並不想成為一個下半身動物,而且他也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光靠食補應該已經足夠用了

在這一過程中,趙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生殖系統與神經系統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對立統一的關系。兩者所需的資源是共通的,也即是說只論先天素質,腦子聰明的人也更可能擁有強大的生殖能力,這似乎可以作為進化論的一個佐證。

但在後天的成長上,兩者卻又存在著競爭的關系,因為二者所需的資源是相通的,分配給某方的多了,給另一方的必然減少;另外,大腦越活躍,迷走神經便越被抑制,反之也一樣成立。

總結一下,就是說先天智力過人的家伙,先天生殖功能也普遍強大;但後天培養中二者卻不可兼得,到底哪個更重要,就看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了。

大概是由于注意力轉移而使得精神放松下來的緣故,也可能是智力進一步發育的原因,趙原來苦思多日依然無解的一個問題似乎有了答案,盡管是否正確還需要實踐的檢驗。

中國古代的「士」階層是一個流動性很強的群體,尤其是在科舉制度出現以後更是如此,與西方那些世襲的貴族全然不同,雖然更加公平,卻遠沒有血緣判定和姓氏傳承來得嚴謹。而在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影響下,以學識和經歷作為判定標準,忽視出身與血緣之類的先天因素,固然孕育出了以兼容並包為特色的中華文化,卻也使得中國古代缺乏民族主義思想扎根的土壤。

誠然,民族主義思潮盛行的國家,其民風往往會變得偏激狹隘、好戰殘忍,這並不是什麼好事,例如納粹德國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但中國古代正是因為從未興起過民族主義(冉閔滅胡純粹出于自發,而沒有能夠上升為理論,所以影響不能持久。),因此才有了「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一群中國人是條蟲」的說法,在內部團結這方面遠遠比不上那些構成單一的民族國家。

某種意義上來說,古代的中國人或者說漢人,實際上是一個由漢字和文言文(建國後由定型的白話文取代其地位)統一起來的特殊(因為與另外兩個有明顯差異)文化民族(和宗教民族有點相通之處,但差異也很明顯。),其內部主要人群之間語言和風俗習慣的差異甚至超過了很多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這在世界歷史上也別無分店,而更麻煩的是,古代中國民眾的識字率卻從未高于30%,不同地區的個體之間想要溝通一下都很困難,漢人的凝聚力又從何說起呢?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