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五章 神童伴讀

由于明君和名相有一定的互補性,所以只要君主長于軍事,宰相不懂也沒有關系,比如「漢初三杰」之首蕭何(雖然能夠慧眼識人,但史書中並無其參與軍事決策的記載,劉邦夸獎他時也從沒提到這一點,而諸葛亮至少練兵能力很強,野戰水平也不差……)。但可惜宋代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沒有一個懂軍事的皇帝了。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宰相即使在軍事上才能平庸,也不容易被看出來,所以宋朝在和平時期還算是名臣輩出。可一旦外有強敵,宰相若不擅軍事,國家就一定會出大問題,比如害怕武將擁兵自重而自毀長城,或是後勤效率低下而導致本來可以打贏的戰爭卻被硬生生地拖死。

而且南宋還有一個怪現象,令這一問題更加嚴重,那就是像歷史上宋孝宗這樣的「明君」卻反而不敢放權,這樣一來就算有幾百年一遇的奇才也無法盡展所長,反倒是高宗、寧宗這樣的昏君,放權時幾乎毫無懷疑,可他們眼光實在不咋地,大多所用非人,一樣悲劇

不過,雖然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宰輔之才奇缺,但其間也出過一位數百年不遇的天才人物,即使是**也曾贊其為「千古一人」。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此人文武雙全、軍政全能,並且才德兼備、忠孝兩全,某種意義上來看甚至比名垂青史的岳飛還要完美。

然而,此人孝順過了頭,在大宋南渡、國祚傾危之際,他居然還是一直在家盡孝,直到父母亡故並且三年守孝期滿,他才出來參加科舉。雖然在采石大戰中他挽狂瀾于既倒,拯救了大宋的國運,但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等他當上宰相的時候他已經只剩七年壽命。

再加上宋孝宗雖然才德勝過他的養父,在大膽放權方面則明顯不如,對其多加掣肘,最後這位奇才終究沒能再建奇功,令當時讀到這段歷史的宋強扼腕不已。

現在趙既然重生成了南宋的儲君,自然要想辦法將其早點揪出來為國出力了。雖然那位奇才現在還未滿二十歲,但他幼年便以聰慧聞名四川,是天下少有的神童,所以越早讓其歷練顯然越是有利于他的成長,而且早點拉來也利于趙向其施加影響,免得日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站到改革的對立面。

所以趙便讓父親趙構增加備選者的年齡範圍,總算將虞允文這個二十歲的「老神童」包括在了里面,趙構隨即下詔宣這些神童來建康見駕。

由于四川路途遙遠,其他地方的神童大多更早抵達建康,最後一共來了三十六人,年齡從五歲到二十三歲不等。趙對他們進行了仔細的篩選,書讀傻了的不要,只會死記硬背的不要,興趣狹窄的不要,不好學的不要,已經成年卻沒什麼辦事能力的不要。

由于宋朝的早期教育重文輕理,不利于幼兒的智力發育,其中大多數人在趙看來已經沒有多大潛力可挖,所以最後趙只留下了四個人。這四個人年紀都不超過十歲,而其中以五歲的詹會龍最為趙看重,因為背書(不是突擊背誦)可以靠長時間的死記硬背,對對子卻要考驗一個人的急智。

詹會龍是太平縣範嶴村(位于今浙江溫嶺縣內)人氏。別看他年紀小,在當地卻已經頗有名氣。「巍巍獨立向江濱,四畔無人水作鄰;綠鬢懶梳,千載鬃,朱顏不改萬年春;雪為賦粉憑風敷,霞作胭脂仗日勻;莫道面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就是這個女圭女圭的大作。

喜好文藝的趙構對這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也非常喜歡,就命宦官(經過苗劉之亂,宮里目前只有不到三十個宦官,所以這個待遇其實相當高了)端來一盆水果給他吃,並出上聯說︰「一盂果子,賜五歲之神童。」

誰知詹會龍卻不假思索地對出了下聯︰「三尺草茅,對萬年之天子。」(其實寒磣了點,要不是他的年齡還小,估計趙構得生氣了。)

趙構听後大吃一驚,立刻又出一聯︰「除夕月無光,點數盞燈,為嫦娥增色。」

這個下聯更難對了,小孩不禁蹙眉沉思起來,恰在這時,遠處傳來幾陣龍鳳鼓聲,詹會龍頓時眼前一亮,月兌口而出道︰「驚蟄雷未響,擊幾聲鼓,代天帝行威。」

于是詹會龍小小年紀,就成了趙四大伴讀之首,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詹檜龍也在四人之中,看來還真的是天賦過人。趙對詹會龍特別重視,一是因為他與趙的互補型很強,趙繼承了前世的記憶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非常突出,而急智和應變則相對較差,而詹會龍只要好好教育,正好可以補上這一缺陷。

不過詹氏兄弟卻都體弱多病,早夭的風險不小,好在趙為其專門制定膳食與鍛煉方案後,他們的情況總算有所改善。

能夠成為太子的伴讀,這應該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一件事,那三十六人中甚至還有虛報年齡的家伙。可書生虞允文卻沒把它當回事,反而以「父母體弱多病,不忍遠離」為由拒絕了趙構的傳召。

趙構對此當然非常生氣,但看了虞允文的陳情後,卻對其文采和書法大加贊賞,更為其天下少有的孝心而感動。趙構本打算就此放過虞允文,太子趙卻還是不依不饒,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爹爹將他的父親調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趙構一想有理,虞允文的父親虞祺現在是潼川路轉運判官,將他調到行在擔任京官屬于正常的人事變動,他是找不到理由抗旨的,而虞允文既然那麼孝順,自然也不得不跟來。再加上趙構現在也對虞允文這個大孝子生出了濃厚的興趣,便下詔升虞祺為御史,可這份詔書剛發出沒幾天,趙構就得知了一個令他興致全無的壞消息

南宋建炎三年(西元1129年)十月,金國兵分兩路,由元帥左監軍韃懶領軍進攻淮南,而由兀術領軍直接進攻江南。兀術也兵分兩路,西路由完顏拔離速、完顏豰英、耶律馬五率領,十月由黃州渡江屠洪州,劫掠長江中游的湖北、江西一帶;東路則由兀術親自率領,直搗趙構所在的杭州。

十一月,杜充的水軍進攻割據一方的李成,卻被支援李成的金軍擊敗(可見後來張俊「明州之戰」的意義還是很大的,當然也有東京留守司軍都是北方人,不擅水戰的緣故,但再不濟也總比金軍強吧?關鍵還是士氣與信心。),大量船艦被金軍俘獲。兀術在攻打太平州(今安徽當涂縣)的采石渡和慈湖不果後,轉道建康西南的馬家渡渡過長江進入江南。

水戰失敗後,杜充便一直深居簡出,對金軍渡江不做半點準備,岳飛上書苦諫︰「勍虜大敵,近在淮南,睥睨長江,包藏不淺。臥薪之勢,莫甚于此時,而相公乃終日宴居,不省兵事。萬一敵人窺吾之怠,而舉兵乘之,相公既不躬其事,能保諸將之用命乎?諸將既不用命,金陵失守,相公能復高枕于此乎?雖飛以孤軍效命,亦無補于國家矣!」,但也無濟于事。等到金軍主力過江後,杜充才派都統制陳淬率岳飛、戚方等將官統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燮的一萬三千人策應。

十一月二十日(1130年1月1日),陳淬率軍力戰,岳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王伯龍部對陣,但王燮臨陣逃跑,令宋軍士氣大挫,陳淬戰死,諸將皆潰,只有岳飛力戰,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鐘山。然而援軍久候不至,反而是壞消息不斷傳來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