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四章 苗劉兵變

趙為此曾絞盡腦汁,可現在的他雖然已經可以進行邏輯性較強的思考,但時間稍長就會疲勞,而且就算他真的想出辦法,以他不到三歲的年紀,又有誰會當回事呢?

想通這一點後,趙便還是將精力集中到如何搭配自己的食譜上來,畢竟歷史上他也是病嚇而死,只要身體足夠健康,「苗劉之亂」未必會成為他掛掉的誘因。

而趙構對兒子的早期教育也相當重視,他甚至還找人教授趙契丹語與女真語(契丹語與草原語言相通,女真語與渤海、高麗語相通,基本涵蓋了北方的所有語言。),用意不言自明,他是希望萬一大宋滅亡的話,兒子也可以靠著這兩種語言保住性命(一般來說,只要語言相通,人總會有些惻隱之心,即使是侵華戰爭中的日本禽獸,對會日語的中國人也常常會手下留情的。),可見此時的趙構心中有多麼悲觀了。

由于幼兒在語言上的驚人天賦,趙只花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將這兩種語言說得跟母語一樣溜了。除此之外,趙的文言文學習也進步神速,由于前世不錯的古文功底,還不到三歲的他已經能寫出還算看得下去的文言文句子了,倒是毛筆字令他頗為頭大。

但是短暫的快樂時光很快便被打斷,一直擔心的「苗劉之亂」終于還是發生了,趙就如同無根的浮萍一樣,只能任人擺布

御林軍(因為現在大宋軍制混亂,所以只能稱天子親軍為御林軍,後來軍隊改制後則為殿前司軍的代稱。)的統制官苗傅自負世代為將,看到當初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淵被重用,不由心生嫉妒。此時宦官康履深受趙構寵幸,他又與王淵關系很好,苗傅因此懷疑王淵進入樞密府是由康履推薦的,更是懷恨在心,便暗中與威州刺史劉正彥密謀。

兩人以除宦官為名,設伏兵于城北橋下,待王淵退朝時一擁而上,將其擒拿,誣以勾結宦官謀反之罪後將其殺死。然後叛軍便殺入皇宮,見到面白無須之人就殺,康履等宦官百余人被殺死,只有十五人僥幸逃過一劫。

接著苗劉二人便逼趙構退位,擁立趙作為傀儡,改元明受,並「請」隆祐太後孟氏垂簾听政。

苗、劉二人以為婦人孺子執政,可以為所欲為,誰知張浚、呂頤浩等文臣在外傳檄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大將起兵平亂;而宰相朱勝非則靠著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忽悠了苗劉二人,將趙構父子救了出來。

苗傅與劉正彥雖然出身將門,卻都只是紈褲之輩,並沒有率軍打過硬仗,一旦失去了人質,叛軍很快便被勤王大軍剿滅,兩人也先後被擒獲處以極刑。

這次動亂歷時不過一個多月,卻造成了十余萬軍民的傷亡,財產損失更是不可勝數,還引發了南宋小朝廷的諸多人事變動,這些對新生的南宋政權來說,都絕非什麼好事。

宰相朱勝非雖然忽悠叛賊有功,但還是因為失察之罪引咎辭職,而勤王有功的諸位大臣則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拔擢封賞,其中呂頤浩更是成為了首相(即宰相之首,歷史上南宋初期官制混亂,基本上實權最大的那個就是首相,往往是比誰兼的要職多,直到西元1130年以後才開始規範起來。),一時間權傾朝野。而張俊、韓世忠、劉光世這三位勤王大將從此也都得到了趙構的重點關照,而成為大宋東軍的主要力量。

比起趙構來,年幼的趙受到的驚嚇更大,再加上由于先天不足的緣故,趙現在的體質依然沒有趕上同齡的小孩,所以還是和歷史上一樣病倒了。

好在趙現在的體質畢竟改善了很多,並沒有像歷史上上那樣患上當時的不治之癥瘧疾,再加上深明醫理的母親不眠不休地施治和照料,他的病情總算得到了控制。

漸漸恢復意識的趙本來心里還有一點擔心,因為前世看過的一些野史中關于他的死因還有一種說法是張浚攛掇趙構弄死了兒子,理由是因為其做過幾天皇帝,日後可能會生出異志,結果殺子的趙構也受到了懲罰而從此絕後。

但迷糊中看到趙構整天以淚洗面,無心早朝甚至連飯都沒心思吃的模樣後,趙終于放下心來,看來野史始終只是野史。不過,經歷了這次刻骨銘心的劫難之後,趙決不願再將命運交給他人掌握了,那種深深的無力感實在令人絕望

然而,這種經歷並不是不想就可以不再體驗的,趙構不久便如同歷史上一樣任命殘暴無能的杜充主持長江防線,而趙卻根本無法阻止。趙自然知道岳飛就在杜充帳下,只要對他破格提拔,就有可能避免下海逃生的悲慘境地,然而他現在只是一個三歲小兒,要是試圖說服趙構這麼做的話,那在趙構眼里,兒子就不再是神童,而是妖怪了。

趙也越來越想不通,就趙構現在用人的水平,南宋後來究竟是怎麼扭轉局勢的?

古代的中國人也早就意識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重文輕理的教學內容卻對開發智力幫助有限。不過趙現在還處于認字讀書的初級階段,所以倒還算合適。但即使如此,趙構給兒子找來的師父(也作師傅,在古代這一名詞並非像小說中那樣只用于習武之人,而宋代「先生」一詞還不是對老師的稱呼。)還沒教上一個月,就灰溜溜地走人了,而第二個則連十天都沒能待下去

因為年滿兩歲以後,由于腦細胞不斷分裂的緣故,趙的智力有了突破性的進步。前世的記憶令其心中不斷冒出各種新奇的觀點,知識量雖然盡力隱藏卻依舊遠超同齡人,智力也因為營養和鍛煉的因素漸漸和普通幼兒拉開了差距。

而那兩位鴻儒雖然頗有才學,但面對當朝太子,打又不能打、罵又不能罵,實在是無從下手。若想耐心說服就更加不可能了,趙了解歷史的發展方向,自然不會被他們「仁愛禮義」之類的觀念所束縛,所以他們最後只能無奈地放棄了。

最後趙構只給兒子保留了兩個外語的老師,其他方面則暫時讓他自學,趙便一頭鑽進了史書堆里。這令趙構頗為欣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對日後遲早要登上皇位的兒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到時候可不能像自己一樣無所適從啊!

盡管缺乏連貫系統的教育,趙的進步依舊神速,光認字一項便超過了一千,而且還能說出比較像樣的文言文,盡管文采全無。而這一切卻並沒令趙構感到意外,一來嘛,趙一直都是「神童」,並非突然變得異常聰慧;二來正應了那句老話,「挫折使人成長」,逃難的經歷也許反而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趙構更加認定兒子是真正的天才,決定下大本錢好好培養,甚至還答應了兒子的無理要求,滿天下找「神童」當趙的伴讀

現在的趙已經能夠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思考,盡管時間不能維持多久。某天他突然發現南宋其實一直都不缺名將,前期將星雲集就不用說了,中期也有畢再遇(辛棄疾能力應該有,但戰例太少。),後期更是有孟珙、呂文煥、王堅等諸多名將,可明君與賢相卻反而一直稀缺,實在令人想不通。

在皇位世襲制度下,皇帝賢明是強求不了的,可文明程度天下第一的煌煌大宋,居然連能夠勝任宰相一職的人都很難找到,听起來似乎很是荒謬,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究其緣由,很可能跟科舉制的確立與宋代開始的文武分家有關。

在秦代以後的大多數朝代,一個合格的宰相不但要管理政務,還要兼顧軍事,名相諸葛亮、王猛、劉穆之、房玄齡等人要麼自己能夠帶兵,要麼至少能夠參贊軍機。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要麼無法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宰相弱勢,為了鞏固國防,不得不放權給武將,如晚唐時期。),要麼就是邊軍與中樞配合不好(宰相強勢,不願放權,不懂卻亂插手。),以致戰場損兵折將,如北宋與交趾之戰和南宋時期的幾次北伐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