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六章 下 海

杜充身為朝廷的右相,居然因為兀術的一封親筆信就輕易地降了金人,這令大家的士氣愈發低落,岳飛以忠義勸解,軍心才稍稍振作。而張、韓、劉這三位大將雖然加起來擁兵十余萬,但卻無一趕來增援。

沐陽兵敗令韓世忠部元氣大傷,現在他手上的兵力連一萬人都湊不到,空有那麼多大船,沒兵也沒用啊!

而身為南宋東軍第一大將的張俊出身賊寇,作戰風格一向極為小家子氣,畏懼強敵而又貪圖小利,他怎麼會去增援岳飛,打那種「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何況肯定不止八千)」的硬仗呢?不過,張俊至少在面對小股金軍的時候還敢主動出擊,比那位「長腿將軍」劉光世強得多。劉光世一向見到金軍就抱頭鼠竄,這次也沒例外,而且他還再次創下南宋軍隊逃跑速度的新紀錄,白白浪費了劉光世麾下數萬大軍和「王夜叉」王德等為數不少的猛將。

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窘境下,岳飛不得不率軍撤離建康,眼睜睜地看著這座歷史名城落入金軍手中。岳飛撤走後,兀術率領的金軍主力再無顧忌,如歷史上那樣進入建康城燒殺婬掠,將這座南方大城幾乎變成了一座鬼城,可謂罪惡滔天。

這時長江失守的消息早已傳到了趙構那里,而他自認為一向對杜充恩遇有加,想不到他竟然會背叛自己,心中恚怒難平。一時之間,顯得惶然無措的趙構,竟然像一個被拋棄的孩子那樣嚎啕大哭起來。

見趙構這個天子如此熊樣,張俊、辛企宗等人便主張將行在遷至長沙避難,遭到了韓世忠的嚴厲駁斥,「國家已經失去河北和山東,如果再放棄江淮,我們還有地方可退嗎?」

挨了這一下當頭棒喝,趙構終于堅定了抵抗的決心,便任命韓世忠為浙西制置使,攔截金軍,結果由于沐陽兵敗後韓世忠部元氣未復,被金軍再次擊敗,隨即派人傳信說要「留江上截金人歸師,盡死一戰。」

這時首相呂頤浩站了出來,他建議趙構立即乘船出海,以避敵鋒芒,同時命令各地守軍自行抵抗,等到金軍師老兵疲之時,再發動全面反攻,將他們趕出江南。呂頤浩的這一建議與韓世忠的上書不謀而合,得到了趙構及南宋幾位重臣的贊同。

呂頤浩由于人品不佳的緣故,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但趙得知這段建議後覺得很有道理,對其不由生出了興趣。後來經過了解,趙發現呂頤浩文武雙全,是一位難得的人才,其實歷史上南宋的第一次反攻正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可惜他小節有虧,又被言官領袖趙鼎盯住不放,結果兩次拜相都不能長久,代替他的幾任宰相要麼不懂軍事,要麼就是秦檜那樣的奸佞

趙一直認為中國從來就不缺乏人才,只是沒有良好的人才培養與選拔機制,南宋目前人才匱乏至極,居然還以小小的瑕疵為由放著人才不用,腐儒的空談誤國可見一斑。

有缺點不要緊,想辦法限制就行,只有那些缺陷足以致命而又無法約束的人才,才不得不忍痛舍棄,而呂頤浩其人顯然並沒有那麼惡劣。

他遭到詬病的兩大問題一是心胸狹隘,但呂頤浩在這方面雖然偶有小過,卻遠未達到因私廢公的地步,至少比起歷史上南宋前期名氣最大的兩位首相張浚和秦檜都要好得多了;第二個問題則是「盤剝百姓」,指的是呂頤浩為相時加收了一些苛捐雜稅,但他自己卻沒有撈取一點好處,全都是用作軍費,總比雖然號稱清廉卻可以變戲法一樣拿出私產萬兩黃金的張浚要強得多。

何況戰亂時期加稅本來就是正常的,南宋初期因為軍費不足,很多軍隊被迫掠奪百姓,甚至淪為盜匪,這個禍害不是更大嗎?即使是岳家軍這樣軍紀嚴明的隊伍,也因為軍費不足而有人餓病,大大影響了戰斗力,使得金軍南下之禍更加嚴重,這樣做劃算嗎?

趙後來想通了潛伏在表面之下的事實,其實無非是呂頤浩的加稅影響到了士大夫們的利益罷了。可國家都要亡了,他們這些偽君子還在盤算自己的小九九,又哪里有資格指斥呂頤浩這樣的「小人」呢?

在後來的歲月里,趙漸漸發現,南宋其實根本不缺人才,只是有才能的人幾乎都被埋沒了,反倒是沒什麼才能只懂空談的家伙盤踞高位。相比之下,武將的情況還要好一點,畢竟能力強弱看戰功就能知道,作假並不容易,這一點結合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在海上逃亡的日子是單調的,連書都沒得看了,不過對趙來說,這倒是一個靜下心來對宋朝以及古代中國進行深刻反思的好機會。趙的智力發育神速,現在已經可以進行一些較有深度的思考,只不過還是容易疲勞。

其實,只要將虞允文搞來,讓他提早得到歷練的機會,使其在岳飛北伐時當上南宋的宰相,那麼趙構便無需擔心岳飛尾大不掉而敢于放權,以那批名將的才能和南宋那時已經大致恢復的經濟實力,就算不能滅金雪恥,奪回大部分失地還是應該沒什麼問題的。所以趙似乎完全可以整天玩樂,不必費什麼心思,但他所想的卻要深遠得多

要想一勞永逸地解決南宋內部的痼疾,不對南宋的政體和各項制度動大的手術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正所謂「欲速則不達」,為了保證效果、規避風險,必須進行足夠多的試點,並逐漸推廣,這樣一來所需的時間就要多得多。考慮到這一點,如果等到將來趙構退位時再開始改革,肯定是來不及的。

因為趙很清楚,要想改革在自己死後不致于人亡政息,就必須在改革中培養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出來,而那至少要確保改革完成後繼續維持二十年時間。而古代人的壽命遠遠不及趙前世所處的年代,所以無論如何改革必須盡早開始,要不然趙只怕會「出師未捷身先死」。也正因為這樣,無論趙構在歷史上有多麼地不堪,趙都得將父親整成一個賢明的皇帝才行,雖然趙構看上去素質還行,可他性格上的那麼多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這似乎要比歷史演變的源流問題,更加令趙頭大,他可沒系統地學過教育心理學,何況趙構也不是小孩子

「再困難也要想辦法,如果能夠成功的話,改革可以至少提早二十年」,趙沉思道。

盡管稍微有點暈船,但在兀術的窮追不舍下,趙構一行人不得不一口氣出海數百里,才總算令其知難而退,但代價是船員們暫時迷失了自己的方位。結果耽擱了好幾天,大家才得以重新登岸,而此時船上的食物已經幾乎吃光,趙小小年紀也不得不跟著大家一起挨餓。

在這種情況下,趙卻將自己僅有的那點食物分給他的四個伴讀,並向那年幼的兄弟倆傾斜供應,而他自己卻強忍饑餓只吃了一點點,令看到這一幕的幾位大臣暗暗稱奇。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上岸後大家遇到的第一撥人居然是一隊潰兵,有數百人之多,他們見趙構君臣勢單力孤,便動了歹心,想要裝做不知道趙構他們的身份先搶一把再說。

趙構現在身邊不過十幾個侍衛,如何是幾百名潰兵的對手,再加上他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突發情況,不覺有些慌亂,倒是一位叫做吳芍芬的宮女在這一危急時刻表現得極為勇敢,武藝高強的她拉開硬弓連續射倒數人,厲聲嬌叱道,「當今天子在此,驚擾聖駕者死!」

16977小游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戲,等你來發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