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正文 第五百一十一章 開口子

第五百一十一章開口子

楊改革將自己的打算拋了出來,那就是用紙幣支付工資,介于紙幣不良的記錄,倒是可以變相的給那些領紙幣的官吏加薪,這算是較為隱蔽,又有額外好處的事,楊改革琢磨了一夜,也就琢磨出了這個辦法,至于這個辦法行不行,楊改革也不知道,今天一听畢自嚴說的明朝工資政策,整個人更加稀里糊涂了,只能讓自己的這幾個心月復去判斷。

紙鈔支付薪俸?

幾個心月復都瞪著眼楮看皇帝,這個主意到底是說好呢,還是說不好呢?

孫承宗急速在自己心里盤算了一下皇帝的主意,這漲薪俸絕對是件壞事,而且影響和後果極其嚴重,是件壞的不能再壞的事,可給官員們發紙鈔,這也不是件好事,也是被廣大官員甚至老百姓深惡痛決的壞事,這兩件事加在一起,這效果,倒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給大明二百年的根子問題開了口子,又變相漲了官吏們的薪俸,解決了漲薪難的問題,這樣看起來,可絕對是件「好事」,莫非,這「壞壞得好」?

畢自嚴也回過味來了,這主意,猛地一看,是個不著調的主意,可仔細一想,卻又深含道理,要說漲薪俸了,可這又是發的紙鈔,如今朝廷俸祿里的折色,那可是好二十貫鈔折一兩銀子,你要跟官員們說改用紙鈔發薪俸,估計大家都要破口大罵,那個會覺得這是在漲薪俸?可按照皇帝那軍票的堅挺程度,和真金白銀可沒兩樣,領軍票的多拿一二成俸祿,這可是實打實的漲了俸祿的,想明白過來,畢自嚴的眼神,變得「曖昧」起來,看看孫承宗,又看看皇帝,這主意,只能說是「妙」。

施鳳來眼見其他兩個人都是一副原來如此的模樣,看樣子是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可他還朦朦朧朧的,具體里面有什麼奧妙,他還沒完全悟透,不過,看其他兩位都是醒悟的模樣,他也變得「明白」了,一副「原來如此」的樣子。

「啟稟陛下,臣以為,陛下這個辦法,倒不失為兩全其美的辦法,陛下所謀,果然非同凡響,如此一來,可將軍票變相的變成了新的能流通的鈔票了,這京師乃是首善之地,一旦京師的官吏和百姓們接受了軍票,其他地方相仿,也就不是難事,他日大規模發行軍票也就水到渠成,此當真乃是好主意……」孫承宗已經琢磨透了這里面的關鍵,立刻支持皇帝,皇帝弄軍票的緣由和打算,他是知道的,說白了,就是一個銀子當成兩個,甚至三個來花,對于發行軍票,發行紙鈔,他是支持的,如今借著紙鈔給大明二百年的根子問題開個口子,無疑是件很劃算的事,即將軍票的使用範圍大大的擴大了,又可實際解決官吏加俸的問題。

「啟稟陛下,臣也以為此法相當不錯,京師里也有些清水衙門,如能實質的增加些薪俸,也是好事,臣覺得,倒是不妨一試。」畢自嚴也同意皇帝的這個做法,現在挨罵就挨罵吧,等那些人吃了甜頭,自然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的,等他們明白了這「道理」,這軍票的發行,也就不用愁了,這東西,可是一個銀子當兩個銀子花的好東西,當然,前提是別拆污爛,這軍票要有足額的銀子去兌換,也就是儲備銀要充足,又想到皇帝剛剛弄到手里的那三千多萬兩銀子,畢自嚴更是雄心勃勃,覺得,在他任內,不愁紙鈔沒銀子對付,又想到皇帝弄銀子的手段,更是不擔心,這三千多萬兩銀子,可是可以當成六千萬以上的銀子花,想到朝廷有這樣多錢,必定可以支撐朝廷做很多事,什麼平定東虜,解決天災這都是小事一碟,,畢自嚴變得雄心勃來……

施鳳來眼見其他兩個人都支持了,而且還好像很高興,也連忙站出來支持。

「啟稟陛下,臣也是支持的……」

孫承宗和畢自嚴說的話,楊改革還直點頭,可施鳳來說的,完全就不著調,不過,楊改革也皺著眉頭听完了。

「唔,畢愛卿,那這發薪俸的日子,一般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可以試試效果?朕想越快越好。」楊改革听完了就說道。

孫承宗在一旁點點頭,他現在也逐漸明白皇帝的意圖了,看來是不錯,得立刻試行效果,也只有給這二百年的根子問題開個口子,這才好進一步收海權,不然,光是把官僚們逼入牆角,而又不給個出路,所遭受的壓力,必定極大,反彈也必定極大,他日必定有爆發的一天,如今給這二百年的根子問題開個口子,即便是有所擠壓,也不怕有太大的反彈,開了口子,壓力自然有消卸的地方,日後只需逐漸的擴大這個口子就行,孫承宗如今倒是越發的相信皇帝了。

「回陛下,隨時可以,如陛下要快,今日臣就可以將俸祿改為軍票,不過最好還是臣先寫個奏疏,陛下再批一下,是最好了。」畢自嚴相當自信的說道。

「哦,……今天就可以?這發俸祿的日子莫非就是今天?」對于更改政策,需要經過必要的手續,楊改革可以理解,不過對于今天就能改,楊改革還是有些意外,莫非今天就是發工資的日子?要是那樣,那可得抓緊了,不然,就得耽誤一個月,因為按照後世,工資是一個月發一次。

「回稟陛下,發俸祿的日子並不局限于一天,京師各司衙各有不同,每月都是分班領的,如陛下要改俸祿發放,只需下旨,臣就可以立刻調整。」畢自嚴說道。

「唔,明白了,那就盡快吧,今日怕是不行,那就明日吧,盡快把這個薪俸的發放改成軍票。」楊改革也不管這發工資是一天發,還是天天發,只要能盡快就好。

「臣領旨!」畢自嚴說道。

「啟稟陛下,還有一是事,不知該講不該講。」孫承宗又道。

「哦,孫師傅有何事?」楊改革問道。

「回稟陛下,臣以為,即便改發軍票,也不宜太急,當徐徐而圖之,不可太過生硬,以免出現反彈,臣以為,該當軍票和銀子同時發放,願意領銀子的,照發銀子,願意領軍票的,則發放軍票,又在這軍票的基礎上多發個一二成,如此,才是最好的,陛下此事當求穩妥,不可快進……」孫承宗又說道。

「唔,這個倒是,太急噪了確實怕會出問題,那既然如此,就按照孫師傅說的,領銀子和軍票同時進行吧,願意領什麼就領什麼,朕也不強求。」楊改革稍稍想了下,就接受了這個提議。

……

話說有帝黨就是方便,沒多久,畢自嚴就寫了一本改俸祿發放的奏疏上來了,經過正規的渠道很快就到了楊改革這里,從楊改革這里,又很快到了司禮監那里,這改俸祿發放方式的程序,很快就走完了。

……

第二天。

不少前去給自家老爺領工資的僕役們發現,這老爺們的工資忽然就變了,听說要發紙,這要拿一堆紙回去,這可如何交差啊?老爺還不給打死?于是,皇帝用「紙錢」支付薪俸的消息,一下子飛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衙門。

這薪俸雖然少,明朝的官基本都不靠這個活著,可對于一些較清淡的衙門和小官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東西,要是皇帝真的用什麼寶鈔支付,那可就全完了,怕是真的連飯都吃不上了。

一些形形色色的官員,立刻往戶部趕。

到戶部來的,都是些青綠袍的小官,也就是一些清淡衙門的小官才會在意這幾兩銀子,雖然軍票也挺堅挺的,可這軍票總還是紙,沒銀子踏實,雖然今天挺堅挺,可萬一重走當年寶鈔的老路,這可就是斷了自己的俸祿啊!所以,不少官員都圍攏在戶部門前議論著。

一個青袍小官急急忙忙的往戶部趕,听自家僕役說,今天的工資就發幾張紙,這讓他相當的憤怒,這工資本來就低,還再發什麼寶鈔,這下他家可是徹底完了,孩子的女乃粉錢都要沒了。

這青袍小官趕到發工資的地方的時候,這里已近聚集了一些和他一樣的青綠小官,都是議論紛紛。

「哦,張大人,您也來了,可是為了薪俸的事?」立刻就有人打招呼。

「李大人,這不听說陛下要發什麼紙鈔,特意來瞧一瞧……」這青袍小官立刻拱拱手回禮。

「呵呵,張大人的消息也蠻快的啊!這不,如今大家都在說這事呢,剛才胡大人去打听了,听說是陛下的新政,陛下打算用軍票支付俸祿,我等也都是听聞了這個消息才過來的。」那個李姓的小官立刻介紹情況。

「軍票支付?陛下的新政?怪不得家中的老僕說陛下改發紙了呢,原來是這麼回事……」听說是軍票,這個小官才松了口氣,軍票雖然是紙,可好歹還能換到銀子,可不是那種和廢紙一般的寶鈔。

「如何,張大人是打算領軍票還是銀子?」那個李姓的小官又問道,如今,他們都在這里議論這件事,軍票能變成銀子他們知道,可他們怕的是以後變不成銀子。

「哦,感情這里面還有區別麼?倒是要請教李大人。」這個急匆匆趕來的青袍小官連忙打听內幕,他也是听自家那個不識字的老僕說領的是紙,也就急匆匆的趕過來,至于具體情況,他也不知道。

「請教倒是不敢,剛胡大人打听了,這領銀子,還是原來那樣多,沒變,不過若是領軍票,則可以多領二成,故此,在下問張大人是領銀子還是領軍票。」李姓的小官解釋著內情。

「哦,還有這樣一說,那這是為何?為何領軍票會多出二成?……既然可以領銀子,那諸位何不領銀子呢?」這個青袍小官連忙問道,雖然幾兩銀子不多,可好歹也是銀子,如果能多出二成銀子,那也可以吃上好幾頓好的了。

「咳,還不是那事,如今,就怕陛下框我們呢,要是我們都改領軍票了,那往後可就只發軍票了,萬一日後這軍票換不了銀子,那又改咋辦?咱們這俸祿,本來就極少了,如再折下去,可就沒了啊!」李姓的小官又解釋道。

「就是,這本色俸本就不足,如果再將這本色俸折沒了,那咱們可都得喝西北風了。」也有很多唱反調的,覺得皇帝這事有陰謀。

「哦,原來如此,諸位是擔心這個啊!嗯,這倒是個問題啊!」青袍小官也陷入了深思,這確實是個問題,他們原本的俸祿里,有三十幾石米都是給折成鈔和其他的,這三十幾石米折到如今,就只有幾錢銀子了,這都是寶鈔害的,如今皇帝又把他們本色俸里的銀子改成紙鈔,也就是說,日後極可能也和折色俸一樣,給折沒了,這個擔心不是沒道理。

「呵呵,我看,諸位倒是杞人憂天了,想陛下如今手里握著幾千萬的銀錢,還會訛咱們幾個銀子?諸位還是別太小看陛下了,陛下什麼時候短過銀子?依我看,咱也不用爭了,該領銀子的領銀子,想領軍票的領軍票吧,老是聚集在這戶部,要是給有司盯上了,怕又要挨訓的。」另外一個綠袍小官倒是看得開,帶著一些閩南口音,倒是力挺皇帝的政策。

「胡大人倒是說得對,依我看,諸位還是散了吧,該干嘛干嘛去,反正銀子也能領,軍票也能領,老是在這里議論是非,確實有些不成體統,陛下又不限定只能領軍票,依我看啊,這軍票也挺好的,也不是不能使,也是足額兌換紋銀呢……」另外一個小官,也附和剛才那個閩南口音的小官,為皇帝的政策叫好。

情況已經很明白了,又有人附和和唱贊歌,也有人有各種擔憂,各自都有道理。很多人還是選擇了去領軍票,他們大小也都是個官,這軍票的事,他們也都知道,軍票的堅挺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不管你是誰,拿著軍票,絕對可以足額兌換到銀幣,這可是實打實的,至于以後的事,很多人雖然覺得確實是個麻煩,卻也管不了那樣多,反正如今俸祿就夠少的了,他們就還不信,皇帝還能都給折沒了。

「那就多謝幾位大人的指點,在下家中還有事,要先走一步,告辭,告辭了!」青袍小官听了眾人的議論,心里已經有了主意了,他這個月能領的俸祿,也不到三兩銀子,如果能額外多二成,那可是四五錢銀子,四五錢銀子雖不多,可也夠他給家里人置辦幾身新衣裳了,這不就結了麼?這不是漲俸了麼?這可是好事啊!不過一想到自己原本被折掉的那三十幾石米,他的心,又疼起來,要是皇帝能把它們的薪俸給發足了,那就好了,他絕對承認皇帝是個千古一帝,日後有啥事,也絕對站在皇帝這一邊,啥事都跟著皇帝走。

這個小官告辭之後,徑直進了戶部,很快的領了軍票作為俸祿,再出來時,這外面依舊是聚集了不少人,依舊在議論著領軍票的優劣。

……

今日俸祿忽然改成軍票的事,也讓朝中的大佬們意識到,如今的皇帝,已經是一個相當強勢的皇帝了,今天打定了主意,明日就可以通過實施,根本無需事事都和他們商量,皇帝手下,從大學士到尚書,再到下面可都有人,辦什麼事,這邊一個奏本,上面就可以批。

這種情形,讓不少大佬意識到皇帝的不同了,如今這個皇帝,已經不是原來那個皇帝了,自從這皇帝扳倒了鹽商,手中的實力當真是大漲!除了帝黨的原班人馬,更是收攏到了不少依附者,更有不少人「看中了」皇帝手里的銀子,認為皇帝有如此之多的銀子,還有什麼事是皇帝不能辦到的?

平定東虜?當年神祖十幾萬人遠征朝鮮打倭國人,也才不過花了八百萬兩銀子,可如今這位陛下,手里掌握著三四千萬銀子,這還只是抄鹽商抄來的,其他的就不算,皇帝如果說他要平定東虜,這還有疑問麼?說起來,皇帝富可敵國,絕不是假話,如今跟著皇帝干的,只要堅持下去,那個不是要名留青史的?有皇帝這樣多銀子支撐,想不留名都難啊!

徐光啟的移民,動用千萬兩銀子,這個算不算古往今來的大事?能不往史書上寫?能不留下美名?

畢自嚴一句話就收了五百萬兩銀子的鹽課,這句話該不該載入史冊?青史留名難不難?

就連施鳳來那個牆頭草一般的窩囊人,皇帝也每年花大筆銀子給他買政績,縱使不如前兩位,可史書上,也少不了他那一筆。

其他的就更不說了,跟著皇帝干的帝黨,如今那個不是卯足了勁,準備大干一場?博個青史留名?既然路子已經有了,而且成功了不少,當然要朝著這條路走。RO!~!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