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武*俠 32、黃易文章中自己的內容---境界談

所謂「自己的內容」,就是文章中所透露和記述的作者本人的「思考,境界,心態,修養」。

借這個論述,也一起談談現在很多網絡小說的模式,即借各種文化比如佛教道教等的內容,編造一個世界出來,然後在這個世界里用自己僅僅是門外漢的筆法寫出小說。這種小說,趣味而已,內涵不足,作者自己的東西實在太少,比較空。頂多是被書中一些感人的情節吸引,算不上精品。

大唐雙龍傳則是擁有黃易大量的內涵的精品小說,將中國的天人思想和境界吸收為自己所有,再極其自然的溶入小說中,如此產生的文章百讀不厭,哈,凡是讀過大唐全文的,重看一遍絕沒有枯燥和不堪的感覺。這就是黃易真正的自己的內容,也是他遠勝其他現代武俠小說作者的最可貴之處。

大唐里的普通人物的武學境界就不消說了,凡如可達志的狂沙刀法等等,都是黃易個人修養和識見所能夠創出來的,並且讓人產生有會于心的感覺。重點來說說幾個主要的人物和境界設定。

寇仲的井中月,星變,及至後來的井中八法。

井中月這個境界是最早啟發他們的武學的一個境界,其實,很多人都有同樣看到井中月,水中花,甚至我們也可以看到瀏覽器中的網頁(瀏覽器=井,網頁=月亮的倒影),這些都是在生活中非常尋常的自然存在,然而兩人卻能從中感悟出一個無我無念的境界,確實是他們的慧根,還有就是長生訣對他們的更易,非常難得。關于境界方面,最難得的不是你學習了多少,更不是你會說多少智慧聰明的話,而是在任何時刻,任何場合,都能從所感知的世界中感悟到另一層深刻的存在,從平凡的存在體悟真正的智慧,此方可稱為大智慧。所以很多宗教內容都有這個說法,就是向你的心中尋找答案,你就找得到。星變則有弈劍術的內容,在傅采林部分再詳談。井中八法,則已經完全駕臨于井中月的境界之上了,成為以心御武道的高級武學內容。然黃易在設置這些的時候是多麼的自然與和諧啊,尤其是井中月的境界。這個境界,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你我都可以盡量按這個方式來安定自己的心的,放在大唐里不過是有了武學和內力的輔助,實際也是這個境界對武學和內力的影響力使他們超越一般人。同樣的,這個境界可以用來影響你的心情和思考,「兵荒馬亂」版青玉案兄寫了一篇「軟歷史的讀法」,提到了黃易作品中的「可操作性」內容,這里的井中月境界正是可以提供我們在生活中操作的內容。這些,卻都是黃易本人的修養所造就,來不得半點含糊。試問若黃易連這種保持無我定境的修養和智慧都沒有,如何能信手拈來一個「井中月」,而且讓每個人讀的時候身臨其境呢?若是普通的小說,就算听說過風動,帆動,水動,月動之類的譬喻,也將僅僅是以一個心法代替之,成為主人翁所謂的高超的武功的解釋,這樣的文章,看起來不僅乏味,更難讓人溶入,頂多是看一場故事罷了。黃易在這方面的成功之處,該是我們這里有志于寫玄幻小說的朋友應多多借鑒的哦。

傅采林的奕劍術和浪翻雲的覆雨劍

這里的弈劍術應該只是一個道理的應用而已,算不上境界。在我看來,傅采林的最高成就絕非這個簡單的弈劍術,而是他從開始研究奕劍術的時候對自然萬物中的細微道理的窮究(正是使用奕劍術所必須花的工夫,只有在能夠瞬間掌握所感知的環境和對手的一切,才能以奕劍術破之),從而使他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和境界中,那就是︰感知這個世界無所不在的美。這個境界,也惟獨有他這種對自然存在極其細微的體察和窮究所能得到的,譬如井中月則更多的是晉升到一個無我的境界,從而使自己的感知不受自我主觀的影響,不受這些低級雜念的干擾,這個井中月的狀態不僅僅是如實的反映客觀情況,而是到達一個新的意識層次,拋棄人原來有的紛亂雜念而進入一個新的意識層次,從而才可將自己溶入客觀存在中,由這個層次的意識提供自己對周圍的感知。(嘿)

浪翻雲的覆雨劍則稍有類似。(把FYFY一起談是中間插入的想法,其實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境界之談——除了邊荒不太夠)。覆雨劍法是摹仿洞庭湖水的反光,加上浪翻雲自身的武學造詣而成。浪翻雲一生師從洞庭湖,也是個對大自然體察的非常入微,且感悟到其中別有的境界。若說他和傅采林的區別,則是︰傅采林有貪戀的傾向,浪翻雲則是無欲淡然。傅雖有極高的造詣,然而我不看好他,修行的境界本身美不勝收,但是自己卻為其所制,可以說是入魔之境,雖說無害,也限制了他的發展。浪的從容淡定,幾與大自然合體的境界已經奠定了他上窺天道的可能,最後破碎而去實在是理所當然。

慈航靜齋的劍心通明。

雖然是我不大喜歡的組織,但其內容頗為深厚,因她們得宜于中國佛教的博大文化。(其實這個組織並沒有不好之處,僅僅是黃易動不動就用它來糾正歷史,讓人心生煩躁)。「劍心通明」可以從拙文「靜齋弟子因何入世三年」了解一下基礎知識,這個從佛學的角度來講。從小乘的第一個境界︰「心一境性,定生喜樂」,就奠定了劍心通明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說呢?心一境性,即是說,外物環境和本性均歸平靜,此時只有「心」統一了他們,使之熔融一體,這正是劍心通明的初境(嘿,黃易是否也是這麼思考和衍生出來的話,得問他本人了,我只是在揣摩他的想法),到達舍念清淨的境界,劍心通明已告大成,不僅是劍,連帶她所處的比斗場所甚至對手,均成為她的「心」的一部分,如此的通明之境,何人可敵?

石之軒的不死七幻

這個是我最欣賞的境界之一,亦是月兌胎于最古老的《道德經》中的思想境界。老子最基本的思想便是有無相生,彼此相成,這就是石之軒作為一代武學天才玩這一招的根本依據。也只有這種人,這個出生魔門,博采眾長的人,才敢于在生死一線的境界中拼命琢磨,最終創得幾于天成的「不死七幻」。(本文從井中月談到奕劍術,關于黃易將自身思考和修養溶入文章中的方式已經闡述得比較清楚了,後面的這些則是做一列舉,談得較淺).老子是中國古時道行特高的一個人,他是意識到了宇宙間所有的事物都在「道」的控制下不斷相互轉化,更在無常的影響下使得世界的發展無可真正控制。所以他采用的是「同其光,合其塵」的方法,成為世界中存在的最平凡,最普通的一個內容而已,稱為「幾于道」(幾乎就是天道本身了)。關于老子的思想,奧修的著作之一《生命的真意》,可以讓你真正認識到那個平凡卻偉大的老子。然石之軒卻是他這種「平凡」的另一個極端,在極度的生的顛峰和絕對的死地中全力調控,使得生死皆在自己所掌握,這種心法,不僅來得可怕,對陣的時候更是恐怖。對方制造給他的死地,對他則可以轉化成生門,對方以為可以求生的機會,他亦可翻手化為死地,非是他這類特例獨行的人無法創出這樣的功法的。然而終歸是有無相生,對立必將互相轉化,極盡生死變化之能的石之軒,在自我力量無法處于主動地位之後,必然會在「道」的作用下,走向絕對的沒落和平淡,出家是他尚能保得自己繼續存在的最佳途徑吧,否則他要麼頹然而亡,要麼就此消失人世。唉,黃易的這些安排,每每是我琢磨得很久之後才能夠理解,至少從這點,就可以知道,黃易超出我太多太多。

此文重在黃易將自身思考和修養溶入作品的研究,算是拋磚引玉,黃師其他作品中亦大量存在這方面的內容,均可慢慢一一作以分析,那時候才稱得上全本的境界談。盼大家能在這里把自己對于黃易作品中的境界感悟也寫下來,交流一下我們心中的看法。

附帶︰邊荒傳說如今似乎慢慢淪為道學的直接引用了,丹道,飛升,心靈感應……黃易從大唐匆匆結束後就馬上開始了邊荒,甚至沒有來得及好好思考所引用的內容,讀邊荒的時候甚覺別扭。或許黃易如今喜歡的不再是思考,而是寫小說的樂趣吧。誰又能強迫別人寫什麼樣的小說呢?就算邊荒失敗了,黃易的寫作水平亦有所提高,而且,最重要的,他仍是我曾經敬慕的大師!!!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