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三十八章 考成法年終述職(二)

御史大夫趙過詳細的描述了十三州刺史及三輔司隸校尉對各地官員任職監察的情況,采用何種手段對多少人進行了監察,監察出來多少有問題的官員,其中嚴重違反「六條問事」的官員有哪些。

至于劉進此前向東巡狩,視察黃河沿岸的官員稱職不稱職的情況,趙過單列了一部分進行了一個郡國一個郡國的描述。

劉進一邊听著一邊點頭,還時不時的記錄些什麼東西。

然而對于御史大夫的監察情況,劉進尚且不甚滿意。

待御史大夫敘述完畢,劉進沉吟了一下說道︰「御史大夫。若論丞相之貳,朕以為御史大夫考評可為甲上。

然若論監察百官,朕以為御史大夫考評為甲上,恐不能服眾。

朕提兩點。其一、各州刺史及司隸校尉監察十三州及三輔之地諸官員。何人監察刺史及司隸校尉?

朕听御史大夫你所匯報之情況,未曾提及各州刺史、司隸校尉違法亂紀之情況。

御史大夫就可以確定眾監察者中無無視律令,肆意妄為之輩?」

這話說完,御史大夫趙過及其屬官御史中丞皆是滿臉汗水。

司隸校尉更是低著頭不敢說話。

眾人誰也沒想到在這麼重大的場合,劉進絲毫不給身為三公的御史大夫一點面子,就這麼直接點出了御史大夫作為監管職責的部門存在的「燈下黑」的這樣一個問題。

「臣,臣,失職,請陛下責罰!」御史大夫趙過戰戰兢兢的跪地拜道。

劉進卻沒說話,繼續說道︰「其二,當年孝武皇帝設刺史為刺探檢核問事之責。然朕觀刺史已經行處置之權了。

且官員犯下同一罪行,刺史權力過大,可任意處分官員!

同樣是貪腐一萬錢,在兗州便是僅僅罰沒其錢財。然在益州便可革職。

朕以為刺史持節,情有可原,但若刺史不被節制,此非是好事。」

劉進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漢武帝設立刺史絕對是一大創舉。

刺史俸祿很低,只有六百石,但在世人眼里卻是個肥差,因為它可以「居部九歲,舉為守相」。

意思是當九年刺史,就可以做太守或者郡國國相。

這里不得不佩服漢武帝的駕馭之術,因為俸祿一低,刺史則會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緊監察工作。

因此,漢武帝時期刺史制度的建立對于維護皇權、鞏固統治,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史為了升官發財做的相當賣力,一時間也涌現了一大批成績卓異的刺史。

此處定然有人問了,為何刺史可以監察太守,而刺史的目標竟然也是太守呢?

這就體現了統治者設置的巧妙了。

漢武帝時期,設置的刺史雖然可以監察太守,但卻只能監察,並無其他權力。

然而太守則不一樣,其可是一郡之首,其軍事、民政一把抓,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地一把手。

做太守可比做受人戳 梁骨的刺史體面多了。

因此刺史不管是因俸祿,還是想掌實權成為一個體面、受人尊重的人,太守都是其奮斗的目標。

當然,漢武帝也是及有智慧的,刺史一般都是選資歷尚淺的,而太守則是資歷比較老的。

既然刺史制度設計的如此巧妙,劉進為何明顯要對刺史制度開刀呢?

這是因為劉進知曉,刺史這個檢察官後來已經慢慢轉為地方官了。

而且在劉進的父親劉據當皇帝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趨勢了。

這一套在漢武帝時期運行良好的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

如此前齊孝王孫劉澤謀反的跡象,被青州刺史雋不疑給發現了,雋不疑果斷利用其持節的優勢,調動青州兵馬,將還沒露頭的齊孝王孫劉澤給干掉了。

當時時任皇帝劉據覺得雋不疑此人甚勇,便越級提拔令其為右扶風。

除雋不疑的這個例子之外,如泰山叛亂、邊郡蠻夷動亂等皆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劉進覺得,這個趨勢太不對了,必須敲打一番。

而御史大夫趙過听劉進說到第二條嚇的甚至不敢說話了,跪在那里不敢動彈。

眾人此時也嚇的噤若寒蟬,不敢吱聲。

打完大棒,得給個胡蘿卜。

這樣敲打御史大夫,若是御史大夫一個不好,多想了,覺得皇帝想要讓他體面了,一口鴆酒喝下去玩完了,那樂子可就大了。

當即劉進又說道︰「當然,其過不可掩蓋御史大夫之功。

朕以為御史大夫一年表現瑕不掩瑜,綜合評判當為甲中。」

「諸位以為如何?」劉進向眾人問道。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沒有提意見了。

見此,劉進頷首道︰「如此便這樣定下了。御史大夫,今年考成目標尚未確定。

朕以為針對朕所言此兩點,今年御史大夫當做好如下工作︰其一,朕曾听聞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刺史監察百官,當解決誰來監察刺史之問題。當完善刺史內控機制,對刺史之中的敗類堅決清理門戶。

其二,便是規範刺史用權,某太守、相國犯下何等罪行,當由律法來定,而非刺史來定!」

「唯。」御史大夫听到劉進這話,方才松了一口氣,知曉劉進就是就事論事,沒有看自己不順眼或者想干掉自己的意思。

因三公之一的大將軍大司馬空置,到這里三公的考成述職算是完成了。

接下來便是九卿的述職了。

排名第一的奉常首先被劉進點了名字。

剛剛便是貴為三公的御史大夫其考成出現問題,劉進都一點情面不留,原本不緊張的奉常張賀反倒是緊張了起來。

奉常其主要職責,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廟和朝會、喪葬等禮儀。祭祀時充當主祭人皇帝的助手。

二是主管皇帝的寢廟園陵及其所在的縣。奉常每月要巡視諸帝陵墓一次。漢代因奉常事重職尊,其位列于諸卿之首。西漢時多以列侯任該職。由于該官涉及宗廟和典禮,在其位者動輒見咎。

張賀自從劉進的爹劉據時候便任奉常了,安安穩穩熬死了劉進的爹劉據,且劉進當皇帝兩年了,張賀依舊安穩的在奉常位置上坐的那麼穩,一來可見其運道是多麼的好,二來也說明張賀做人是多麼的穩當。

除祭祀陵寢之外,兩漢時博士亦屬奉常。對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薦舉,都由奉常主持。所以奉常又成為培養、拔擢通經學的官吏人才的一個重要機構。

張賀恭恭敬敬的上報了這一年來,是如何如何輔助皇帝進行祭祀的,如何如何兢兢業業對陵寢進行視察的,又詳細的描述了天象、祭祀、陵寢等有什麼異象,其手下之人是如何解讀的,對解讀的內容又是如何如何妥善處置的。

然而對于太學之事則是一筆帶過。

待劉進听完,他不禁皺眉。

鬼神這東西,信與不信,劉進反正感覺挺無感的,但這個時代,對待鬼神之事,無論是歷代皇帝,還是平頭百姓,皆極為重視。

如後來唐朝李商隱便寫了一首詩,描寫張蒼的弟子賈誼被漢文帝召見的情況。「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也正因為劉進的無感,他感覺奉常的職責有些偏頗了,奉常應當更多的關注人,而非神;更多關注活人,而非死人才對。

然,至于這些話,劉進卻沒辦法直接說出口。

他想了一番,開口說道︰「張賀,朕例數自孝武皇帝至此任此職責者,你任職奉常時間最長。

且無甚紕漏差池。

昔日有奉常因酎酒不純、三牲顏色不對、甚至太廟瓦落,皆被治罪。

朕以為處罰過重,未來不當如此,並非所有人均有張賀如此好運,數年未有差池。」

听到這話,奉常張賀咬著牙,感動的都流淚了。

要說整個朝廷,三公九卿之中壓力最大的官員是哪個?絕對非奉常莫屬,因為其他三公九卿面對的也就是皇帝及政敵。

然奉常不單單要面對皇帝、政敵,還要面對虛無縹緲的運氣。

運氣就像奉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掉下來,好端端的列侯、九卿當著,忽然就因為一片瓦,一塊磚列侯也沒了,九卿的地位也沒了,任誰誰能接受的了?

而劉進的這一番話,一下將奉常從這種對老天爺的恐懼之中解除,他張賀豈能不感動?

而眾人也皆無意見。

誰知道誰某天會不會也擔任奉常,擔任奉常之後誰知道會不會運氣那麼差,正巧祭祀的時候會不會出現什麼小瑕疵,導致奮斗幾十年的人生直接玩完。

而劉進接著說道︰「然,奉常,除陵寢、祭祀之事外。

朕以為你亦當在太史、歷法、醫治之事上多花費些許精力。

且先帝時候,早已經取消罷黜百家,表彰六經之策。

朕以為太學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太學可重現東周齊國稷下學宮之盛況。」

奉常張賀應道︰「唯。」

劉進思索了一番,對奉常張賀的考成情況評定為甲中。

對于這個評定奉常倒是頗為滿足。

之後大鴻臚蘇武、太僕常惠、少府公孫遺、衛尉任安、光祿勛馬通、大司農霍光、廷尉楊信、宗正劉德等一一述職。

劉進對照考成目標,一一進行了點評。

有做得好的,劉進自然不吝夸獎,有做的差的,劉進也根本不顧及眾人的情面當場支出,並評定等次。

一番考成下來,眾人一個個盡皆汗流浹背,戰戰兢兢的。

待考成結束,劉進掃視了一眼眾人道︰「去歲乃是考成法推行第一年。

諸位考成情況,剛剛朕已經為諸位劃分了。

賞罰分明方令諸位做事更有積極性緊迫性。

三公九卿考評為甲上當加食邑五十戶,甲中當加食邑三十戶,甲下當家食邑十戶。

考評等次為乙,不加食邑。

考評等次為丙,當按照情況扣除食邑,且調離其所任職三公九卿之位。

唯有連續三年考評等次為甲中以上方可重回三公九卿之列。

且俸祿也要有所調整。

其余諸官員,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躬身拜下,應了一聲。

劉進接著道︰「丞相府及御史府商議一番,兩千石及兩千石以下官員考成獎懲之事。」

「唯。」兩人應了一聲。

劉進接著說道︰「諸位,考成不是目的,考成之目的是為了目標達成。

朕以為諸位當以此次考評為契機,總結去歲之不足定下今歲之目標。

唯有如此,我大漢方如那滾滾東流之水,不斷向前。」

「唯。」眾人紛紛應道。

劉進方才滿意的點了點頭,他繼續問了一句道︰「除考成之事外。諸位可還有他事或難題許向朕提的?

眾人一听,紛紛交頭接耳的商量起來。

劉進看著眾人也沒有打擾。

這時候還是敢言敢說的大鴻臚蘇武站出來對劉進道︰「陛下,臣以為我大鴻臚府目前最大的難題便是人手不足。」

說來人手不足,此事還怨劉進。

目前成熟的選拔機制尚未出現,其人才選拔機制的發展歷程如下︰

周代以「鄉舉里選」的方式,即由「鄉老」等選拔本鄉土的賢士,經過地方長官的層層上貢,直達中央。上貢到王的賢士,由王親自考試,內容是射箭。

在周代以前的社會中,只有統治集團家族的成員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為知識分子,國家機構的各個組成部分,實際上主要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所世襲領有,具體表現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祿」制度。在這種制度下,即使有某種舉薦選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範圍。舉薦選拔超越世襲血緣關系的羅網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極其偶然的例外。

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世卿世祿制被嚴重破壞,一些原來不是貴族的下層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過舉薦、考核而選拔登進人才的情況越來越多。由舉薦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漸產生。而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面的擴大更加速了這一過程。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采用的是察舉制與征闢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劉邦下詔命令各級臣下舉薦賢才,形成後世鄉貢的最初形態。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兩次下詔命令各級官員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對被舉薦者采用策問的方式進行考試。

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詔令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後來兩科逐漸合並為一科,稱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舉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

然而到了劉進這,察舉制和征闢制又出岔子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