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三十九章 科舉制

當年劉據為皇帝的時候,實施了諸如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清掃糧商等政策,其政策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礙于最近皇帝劉據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在眾儒生看來,實在是禍國殃民之道,因此當年各地儒生群情激奮,不少賢良、文學帶頭,紛紛要求辯政。其用意乃是效彷當年七國之亂,眾諸侯王名頭都沒直接指向皇帝,而是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

一群儒生用的「謫亂臣,用賢良」的口號給劉據上奏,多有指責三公九卿仗著親近皇帝的權力,進獻亂政,導致國家產生了一些問題,要求辯政。

然而,這群賢良文學做夢也沒想到劉進辯才無雙,竟然舌戰群儒,直接經這次辯論變成了討伐賢良文學只為門戶私計這樣一批極端自私之人。

並引得道家、法家等學派等早已經對儒家不滿的眾學派下場對儒家窮追 打,廢除了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政策,令儒家再也不復此前的強勢地位了。

然,賢良文學乃是察舉制和征闢制人才來源的最主要途徑。

儒家在理論層面已經不再佔據大漢的主導地位了,且選拔出來的賢良文學們已經被打成只為門戶私計之人,這察舉制和征闢制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處于半廢狀態了。

朝廷一年兩年不進新人還行,三年五年不進新人,定然影響三公九卿及各郡縣的政事。

大鴻臚蘇武便是在此背景之下提出來了人手不足這個問題的。

待大鴻臚說完,一下引得各部負責的公卿共鳴。

大司農霍光與蘇武兩人並非一個派系,此刻也站出來對劉進說道︰「陛下,大鴻臚之言甚是,我大司農府上如酒榷、平淮、鐵官等人員雖目前尚能運轉,然自先帝時候便只少人而不進人,恐怕時日一長,各部便陷入無法運轉之境地。」

「對,我廷尉亦是如此。」廷尉楊信也附和著。

其他就九卿也附和說著。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也紛紛點頭。

劉進見眾人如此,便知曉恐怕是真的缺人了。

他微微頷首道︰「諸位述求朕已經知曉。政事處置自然離不開人手。朕盤算了一下自先帝至此,尚未求賢。

此前賢良文學搞出‘謫亂臣,用賢良’之鬧劇。我大漢寧願官職空缺也不可用此等只為門戶私計之人。朕以為便不可再用此前察舉及征闢之法。諸位以為如何?」

察舉制和征闢制對誰最有利?自然是儒家!

而朝中的這群三公九卿們,已經不像是漢武帝時期了,盡皆出身儒家。

其來源雜亂,有道家、兵家、法家,當然也有儒家。

然儒家現在在朝中的名聲已經和孔子描述的「累累若喪家之犬」無二了,早已經在朝中夾起尾巴做人了。因此也不敢說話。

倒是丞相桑弘羊提問道︰「陛下,若不行察舉及征闢,當如何選拔人才?」

劉進很早就已經謀劃了,然而一直沒有機會實施,現在時機已到,再拖下去就不合適了。

當即劉進說道︰「朕以為其途徑有四。一為從士卒選拔規模當擴大。」

漢承秦制,軍功制也被漢朝繼承了,從有功的士卒之中選拔人才一直未曾斷絕。

如建章衛、期門衛、羽林衛等屬于光祿勛的郎官,均是從六郡良家子中選拔,然後轉崗走上仕途。而且這些士卒也並非是莽夫,一個個的也是識文斷字,誦讀詩書的。

甚至有相應的規定,讀書識字達不到考核標準,都不允許升遷,因此他們的素質都不低,用起來也頗為得心應手。

因此劉進提出此意見,眾人相互討論了一番,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劉進接著說道︰「其二為蔭官。諸位,朕以為當擴大蔭官範圍。

千石以上皆有資格,其推薦子佷當設置一番考核,若通過考核,便可入仕林,為國效力!」

這話一說,眾人興奮起來,對眾人來說這可是皇帝發福利啊,只要千石以上,便可蔭其子佷。

雖然之前也蔭官,然其規定為「即「吏兩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

而劉進這一下便擴大了蔭官範圍,從兩千石直接下調到千石,而且從原來的「子」,一下變成了「子佷」,眾朝臣都沸騰了。

劉進此舉乃是買好眾官員,為後面劉進真正想要施行的選拔制度做準備。

試想,劉進已經給眾人賣好了,未來劉進某些政策即便是不合眾朝臣的意思,然正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他們也不好意思反對劉進之策了。

然而,這政策對眾朝臣有好處,但對大漢朝廷來說某種程度上是有壞處的。

蔭官一多自然有可能會結黨,結黨便會營私,營私便會損害朝廷整體利益。

如真正心憂國家的老臣,其為人正派,敢說敢言,此刻又站出來了。

沒錯,又是大鴻臚蘇武,他起身道︰「陛下,臣以為不可開此先例。若開此先例于我等朝臣等有利,然不利大漢江山社稷。」

至于為何不利于江山社稷,大鴻臚沒明說,但到了三公九卿這個程度,也都能看明白蔭官的壞處,自然也不必再明說了。

大鴻臚蘇武說完,眾朝臣熱烈討論氛圍一下便冷了起來,誰也不敢說話。

誰都知道這政策不利于大漢社稷,誰反駁大鴻臚蘇武的話,明顯能夠體現自己有私心。

然而誰又真沒點私心呢?誰不希望政策施行,自己下一代能有一個好的起點?

場面一時間尷尬住了。

甚至連蘇武同一派別的盟友太僕常惠都沒有說話。

這時候御史大夫趙過權衡了一番也站出來道︰「陛下,大鴻臚之言甚是,還請陛下三思。」

御史大夫說完,有些人不知道怎麼想的也紛紛附和御史大夫的話。

然,劉進坐在陛上,對下面眾人的神情自然是一目了然的。

有好幾個附和御史大夫的官員,雖然附和御史大夫的話,然臉色比吃屎還難看。

劉進也不禁心中哂笑。

待眾人沒有再說話的,劉進方才說道︰「此次乃人員短缺,不得已而為止,不可成慣例。且朕以為當嚴格把關考核,無真才實學之人,便是萬石公卿蔭蒙也不可用之。」

听劉進如此說,眾人豈能還有意見,朝臣盡皆面帶喜色不再言語。

待說完,劉進伸手做了一個三的手勢道︰「其三,便是選拔諸劉有才學之人充實朝廷。」

劉進說完這個,眾人都沒有反對,這個時代距離周朝尚且不算遠。

當年周朝分封,其主要的分封的對象便是依照血緣關系進行分封的。

在這個時代看來,當皇帝的照顧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同族乃是天經地義,誰也不會有意見。

「唯。」劉德應了一聲。

終于,劉進最後說出來他真正想要施行的選拔人才的制度了。

他伸開手掌,大拇指放在掌心,剩余四個手指對著眾人,開口說道︰「其四,也是朕所設想來人才選拔制度,行科舉!」

「科舉?」眾人一听,紛紛有些茫然,相互看了看,發現他們也不知曉什麼是科舉。

劉進當即解釋了一番道︰「所謂科舉。便是設置科目,學士可投牒自應,自行舉薦。此所謂科舉。

其特點如下︰一、投牒自應,讀書人可自行報名參加考試,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薦;二、依照朕之所想,朝廷官員有年老、病、亡、罪者減員。當定期補充人員,因此考試也當定期舉行,並依據需要增設;三、其人不論出身貴賤、家資、凡我大漢合法子民,未被限制,皆可參與考試,考試實行匿名制度,待評定完考卷後,方可拆名,依照考卷答題得分,確定錄用與否。

不知諸位意下如何?」

眾人一听紛紛議論起來,按照眾人所設想的,即便是否定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國策之後,選拔人才也當如察舉、征闢這種途徑錄用其他諸如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學子為官員。

然而,誰也沒沒想到劉進竟然另闢蹊徑,提出了這樣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

一時之間,眾人開始分析其利弊來。

科舉制的施行有重要意義,別人不了解,劉進還能不了解嗎?

在後世,這種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施行一直到最終結束,施行了一千二百多年,可見其生命力多麼的強大。

為何其生命力如此強大?

那是因為科舉制度是劉進所知曉的,後世的封建時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它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尤其是唐朝正式成型之後,這種制度為唐統治者招攬了人才,為社會下層民眾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動搖了門閥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據劉進所知,其上一世的唐朝時候的唐太宗看到新科進士一個挨著一個往外走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便是上述重要意義的體現。

這個時代,雖然經歷了秦朝軍功制度的影響、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及西漢求賢取士的影響,很多底層人也能一躍而起,涌現出一批如衛青、公孫弘等布衣將相。

然而,其社會流動性依舊是不那麼順當。

如李廣的李氏家族。其祖宗乃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代;著作《史記》的司馬遷,其祖宗在夏商周時候便是世代史官,到了司馬遷這一代,仍舊擔任史官。可見即便是有部分布衣將相能出人頭地。但在這種表象之下,階級固化依舊根深蒂固。

而據劉進所知,在施行科舉制之後,造成的社會流動可就不一般了;科舉的一整套嚴密的考試程式和制度,使應考之人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對于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廣泛搜羅人才,有著無可辯駁的優點。以考試取士,權在國家,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亦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其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造成封建社會的人才流動」。

一些平民通過科舉考試可以上升為統治者;同時也可能導致另一些官宦子弟不學無術,因科舉失利而淪為平民。其推動了不同等級成員之間的流動,為後世的歷代統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對整個華夏民族,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眾人紛紛思考了一番,蓋因其乃是一新事物,便是又長遠眼光的人能夠看到科舉制的很多優勢,以及從宗族考慮,有什麼危害。

然終究對科舉制的重要意義,依舊不是特別清晰,因此也不敢多言語。

而更多的人則是被劉進之前所降低的蔭官條件的好處給收買了,同時目光也並非那麼長遠,自然對劉進所提及的科舉制度沒什麼意見。

眾人紛紛討論一番也沒討論出一個所以然來,紛紛不再說話。

劉進趁熱打鐵對眾人開口說道︰「諸位可還有意見?若無意見便依照此四條選拔人才,補充國之棟梁如何?」

眾人又相互看了看,紛紛拜道︰「皆依照陛下所言。」

劉進听此,微微頷首道︰「此事便如此定下。

丞相、御史大夫。」

「臣在。」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二人應道。

劉進道︰「你二人總覽全局,負責此次人才選拔之事。」

二人應道︰「唯。」

「奉常、光祿勛、宗正、大鴻臚何在。」劉進再次喊道。

奉常張賀、光祿勛馬通、宗正劉德、大鴻臚蘇武紛紛應道︰「臣在。」

劉進吩咐道︰「光祿勛馬通當負責從士卒之中選拔人才補充朝廷官員之事。

宗正劉德當負責諸劉宗室選拔人才補充朝廷官員之事。

大鴻臚蘇武當負責蔭官選拔人才補充朝廷官員之事。

奉常張賀當負責科舉選拔人才補充朝廷官員之事。

官員質量關乎我大漢江山社稷,極端重要。

諸位當秉承公心,公平公正,令真正的德才兼備之人才月兌穎而出,為我大漢效力,令我大漢繁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