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09章 石油困境

李森科非常認真將楊明志的敘述記錄下來,他非常相信別列科夫將軍的這番構思怕是醞釀了許久。

這個來自中國的別列科夫著實是個猛人,如若此人不是個軍人,其人一旦掌握農業方面的權力,怕是要威脅到自己的地位。

好在,此人是「業余農業學家」,李森科捫心自問,怕是此人的能力比自己是高的。

而今,別列科夫不是自己的競爭者,反而是一位合作者。

記錄完畢的李森科猛地抬起頭︰「別列科夫同志,您是不是在白俄羅斯的沼澤就開始構思這些了。」

「哦?」楊明志笑著問,「看來您覺得它很有前途?」

「是啊!列寧同志鼓勵我們在蘇維埃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要充分發掘人民的生產力。我覺得我們必須使用各種手段,增強土地的生產力。您看,廣袤的西伯利亞已經開始被積雪覆蓋,整整半年時間,那些農田的生產力幾乎是零,這是一種可恥的浪費。我想您的構思將能帶來巨大改變。」

「所以您是非常支持的?」

「是的!其實科學院足夠有能力制造一個面積達一百平方米的玻璃大溫室,我們也有技術將其保持在二十度左右的溫度,就是這里的成本太高了。您提出的是一種全新的溫室模式,我們似乎可以用更少的成本制造更大面積的溫室。因為面積大了,我們就可以種植麥子。」

「您……」楊明志無力吐槽,合著這個李森科滿腦子都是種麥子?當然,李森科有對麥子產能的急迫需求,他這麼想不足為奇。

楊明志搖搖頭︰「您還是不要奢望麥子了。」

「什麼?那麼我們種蔬菜?」

「對!就是蔬菜。」說到了蔬菜,楊明志的話匣子又打開了,「似乎我離開的日子里,上級開始對我們科學院供應甜菜根了?我懂得,它是難得的新鮮蔬菜,即便如此恐怕很快我們又只能吃腌制酸菜。

我們冬季作戰的戰士們,他也在吃各種酸菜。

蘇聯的大部分土地冬季非常寒冷,冬季沒有新鮮蔬菜吃是一種常識,大家也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有新鮮蔬菜不是很好麼?

人需要足夠的糖分和蛋白質,也需要維生素。戰士缺乏維生素將是另一種災難。

所以我們既然要搭建大量的臉頰溫室,就該種植那些可以生長周期短的蔬菜,例如番茄。」

「還有黃瓜、卷心菜、胡蘿卜……」李森科拖著下巴又列舉了一些。

楊明志想了想說︰「我覺得還是那種可以向上生長的農作物最好,尤其是番茄,從而達到產能最大化。」

李森科旋即又在筆記本上記下這些,楊明志的話亦是給予他更多的提醒。

要讓斯大林認同自己的農業能力,以及同行佩服自己,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對春小麥產能的增益,還有針對「冬季農業」的積極探索。

很顯然,別列科夫提出了一大堆建議,他並不打算在這方面撈取什麼成就。

當然,李森科並不覺得這個精明的東方人真的就如其表面的謙恭那般,是單純的「國際主義」。

別列科夫定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好處。

李森科沉默了一下,突然又問道︰「別列科夫同志,我已經決定了,我將把您的意見成立為新的課題。我會組織人手,按照您提出的這些基本原理和所需的材料,先搭建面積達一公頃的新式溫室。我將首先種植番茄,您覺得如何?」

一公頃的面積,它不大但也不小。楊明志估模著,李森科的溫室應該是多個,其總面積達到一公頃。

如果僅從實驗性質的角度來說,這個溫室也太大了。

不!恐怕李森科打一開始就沒打算先搞一個小規模實驗,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建成即投產的目的。怕是李森科覺得「泥土牆塑料薄膜大棚」就不是困難的,換言之,科學院內有一票搞農業的人才,那些人只怕都是李森科的擁躉,李森科聲稱他們有搞過玻璃溫室的經驗,而今不過是把搭建溫室的材料換一下而已。

似乎一切都是這麼簡單,不過是換成更廉價的材料,使得成本暴跌之後,規劃化的溫室農業生產不再是個夢?!

楊明志先是比李森科的話嚇到,接著淡定的說︰「既然您覺得建成一公頃面積的溫室立刻投產,為什麼不建造更大的呢?您一定非常信任我,既然如此,您完全有權力制造更大的。」

「好的,那就建設十公頃的溫室大棚。如果……」李森科切著手指估模道︰「如果第一個大棚在十一月中旬完工,明年春季一到,番茄就成熟了。只要我們能保證足夠的光照、濕度和溫度這三個基本點,我不覺得冬季生產是禁地。別列科夫同志,我就知道,我今天來您這里是非常明智的。」

「嘿嘿,您太客氣了。」楊明志尷尬的笑笑。

「可能您還有別的建議?」

楊明志聳聳肩,既然李森科干瘦的老臉明顯綻放出青春活力,說不定這個老家伙又要從「春化處理育種站」,跑去監督新式溫室大棚的建設,以及密切關注番茄幼苗最初的生長,還要任命一票人員,全天候的監督那些幼苗的生長。

「如果有些建議,還是那些聚乙烯薄膜。您要施行非常大膽的計劃,我覺得最總要的就是這些薄膜。它是石油化工的產物,我們應該就近利用本地的油田,要求冶煉廠加緊生產那些薄膜。」

李森科點點頭︰「這倒是,我國的石油產量一直很不錯,很可惜的是,我們這里沒有油田。」

「沒有油田,這怎麼可能?!」楊明志突然加大聲音看著李森科費解的臉,突然就意識到自己的失語。

楊明志的腦子可謂嗡的一下意識到,如今的時代是1942年。

對啊,這個時代秋明油庫區還不存在。他們直到1965年才在西部西伯利亞挖到石油。

石油,它是工業的血液呀。

李森科非常肯定的說︰「至少新西伯利亞州是缺乏石油的,我們所用的石油都是從伊爾庫茨克和更東邊的地方原來。」說到此,李森科不禁搖搖頭︰「那些都是小型油田,它們的產出基本供應新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鄂木斯克還有其他幾個大城市。據我所知,伊爾庫茨克的北方有一個小油田,東方還有幾個,它們單體的規模都不大。」

「這……油田的產能有多少?」

「整個西伯利亞地區,全年僅有三百萬噸。」李森科聳聳肩一臉無奈,「即便如此,它們現在也變得非常重要。您知道嗎?自從我們失去了頓巴斯盆地的煤礦,我們就更加依賴這些石油了。包括供應整個科學院的暖氣,它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嗯?不是煤炭難道還是石油?!」楊明志驚訝的問。

「不錯,就是石油!我們現在需要石油,也更加需要煤炭。別列科夫同志,您在白俄羅斯的沼澤用那里的劣質煤炭生產氨水,繼而生產硝銨,顯然您非常清楚化肥對于農業的重要作用。給予農業增產的另一個工具就是化肥,可惜我們失去了主要的煤礦,我們當然也可以用石油來做化肥。但是現在的石油幾乎都用于工業和軍事,我們不能指望化肥帶來多大的利好改變。」

說來說去,本該是自然資源財大氣粗的蘇聯,現在就如李森科所言,資源也相對匱乏了。

那些資源都是存在著的,尤其是巨大的油氣資源,它們都深埋在廣袤西伯利亞的地下。

它們的問題都只有一個埋得太深了。

楊明志試探性的說︰「如果,我們可以有更兼顧的鑽頭,就能找到藏匿的油田?」

「哈哈,我們有那樣的鑽探技術嗎?或許有一些大油田,因為我們的技術達不到而不能找到他們。您覺得我們的巴庫油田的鑽井鑽了多深?」

「是多少?有一千米?」

楊明志的話差一點讓李森科笑掉大牙。

「哈哈哈!別列科夫同志,您太高看我們的鑽井技術了!我雖然是農業上的專家,對于石油化工業也有一點了解。您需要知曉一件事,向地下鑽探是困難,因為土壤層其實很薄,往往鑽上一百米,鑽頭就要面對堅硬的花崗岩,這一過程中,鑽頭磨損會非常強烈,隨著深度的增加,它隨時都可能斷裂在鑽洞中。鑽頭一旦有了壞損還拔不出來,鑽探隊的所有努力都是前功盡棄。據我所知,我們最深的鑽探深度剛剛突破六百米,也僅此而已了。」

現在楊明志算是听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蘇聯當前的鑽井行業,不具備太深的挖掘能力。

李森科繼續說︰「您知道我們的巴庫油田,在那里我們往往只要鑽探一百米就能挖到石油,那個鑽探六百米的記錄就是在巴庫創造的。當鑽頭被拉出來時當場就發生井噴,有工人甚至當場犧牲。」

李森科的數據著實讓楊明志嚇了一跳,也令他想到了那些中東的產油國。

那些到處是沙漠的國家,黃沙之下埋藏著數量驚人的黑金。那里有著世界上最佳的輕質原油,因為雜質最少,故而往往要7.2個標準桶才能夠一噸重。在俄國,因為油品多發粘,即其中的雜質更多,往往6.8桶就有一噸重。

更令人羨慕的是,那些地方被形容為,只要用力揮舞鋤頭,在拋出的坑里就會噴出原油。

當然這是一種調侃性說法,實際上,那些地方確實只需要很淺的鑽探即可挖出最好的石油,其開采成本僅是蘇聯的十分之一。

其實大油田往往埋藏得更深,曾經被稱呼為著名貧油國的中國,因為使用了新式鑽頭和新式鑽探技術,在大慶地區,鑽頭足足鑽了一千五百米,石油噴涌而出。那是一個大油田,以至于人們繼續鑽探七千米,在同一個位置發現了更深的一個大油田。

這一情況也出現在西伯利亞地區,技術達不到,就是推測那里有石油,暫時也不能得到。

李森科繼續說︰「我個人非常相信如果我們繼續鑽下去,是可以發現更多石油的。我們……唉……」

李森科深深嘆了一口氣,他也立刻說明了自己嘆氣的原因。

一切,都是源于當前的戰局。

李森科需要蘇聯的存在來保證自己的地位,增加農業上的產出則是保持個人地位的手段。

今天的李森科非常高興于得到了另一種增加農業產出的方法,就是這個方法歸根結底,非常依賴石油工業。

當前的蘇聯石油化工又是怎樣一種場景呢?

可以說,因為德軍的攻勢,毫不夸張的說,就是給予蘇聯石油化工的一記重拳。

當前的十月中旬,曼施坦因麾下的一支山地步兵師已經打穿了蘇軍的高加索方面軍于高加索山口的防線,戰斗甚至發生在三千米多的冰川上,終究蘇軍的部分防線失守。

德軍那些由阿爾卑斯山的山民組成的部隊,他們的山地作戰經驗很是豐富,不過受困于高加索地區的環境過于復雜,德軍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幾乎不能發揮效能,更令曼施坦因憤慨的,由于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其麾下的空軍部隊幾乎都都調走。

所以只有少數部隊打穿了高加索山脈進入亞洲,他們能有多大作用呢?

恐怕就是政治上的作用吧。

德軍在白雪皚皚的山頂升起了德國的旗幟,德國媒體夸張的將其形容為「帝國的偉大勝利」以及「征服亞洲的開始」。

這番操作著實振奮了德國軍民的士氣,也給了蘇聯當頭一棒。

因為打穿了高加索山脈,德軍的先頭部隊距離巴庫油田就僅剩五百公里了。

五百公里,它不是很遙遠的距離麼?

不!如此距離已經給予蘇聯巨大的心理壓力。

早在德軍開始藍色方案時,巴庫油田就開始戰略轉移了。尤其是當德軍大有打穿山脈之勢,油田開始減產。

到了十月份,巴庫油田已經被人為性關閉了三千座油井,即減少了其接近一半的產能。

那麼蘇聯為什麼要這麼做?即便德軍已經達到高加索山脈,明明還有五百公里,為何就一定要檢查呢?難道他們是畏懼德軍?

這一切都要說到八月份下旬,隨著保盧斯的德軍開始發起針對斯大林格勒城市的進攻,蘇聯的石油運輸線開始遭遇致命的打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