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908章 溫室大棚計劃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也許某種意義上,全球氣候的異常對于世界大戰的進程,也帶來的非常巨大的影響。

1943年,蘇聯(含淪陷區)的降雨量偏低,其實整個北半球都是如此。

蘇聯有80%的地域降雨量低于500毫米,由于這一時代,蘇聯的控制區的產糧區主要在莫斯科到烏拉爾地區一線,以及廣袤西伯利亞的部分區域,這些地區的開發力度是有限的。

另外絕大多數耕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因為戰爭原因,之前宏偉的計劃全部暫停。

蘇聯的農業又成了靠天吃飯,結果1943年的谷物產量,比之于1942年反而降低了近500萬噸。

請注意,1942年的秋收,由于南俄的頓河到伏爾加河流域打成一鍋粥,那里本身蘇聯另一處重要產量地,戰爭破壞了收獲。即便蘇聯組織人力搶救性收獲,德軍那里也不是傻子,他們直接命令控制下的俄國人收割麥子,之後拿著ppk這種沒有價值的兌換券全部「買走」,或是直接無償的征收。

1943年初春,南俄絕大部分地區的德軍勢力都被趕走了。這一地區的春耕作業立刻開始,重獲另一處產糧地的蘇聯,全年的糧食產量反而暴跌了七分之一。

1943年真可謂災難性一年。

1942年的收獲季,蘇軍征調了1200萬噸谷物做軍糧,它當然是不夠用,在庫爾斯克地區的決戰打響前,各地糧倉庫存的麥子幾乎都被征用。

所以到了1943年的收貨季看著那區區2900萬噸麥子,斯大林的心都要碎了。

這一情況帶來了一連串的反應。

盟友大半年來運來的糧食區區100萬噸級別,指望美國人運輸的糧食度過難關,真是不現實。

聯盟的後勤逐漸趨于崩潰,不僅如此,蘇聯對于人力的動員也即將到達瓶頸。蘇聯需要盟友更多更快的糧食運輸,以及其他戰略物資的運輸,蘇聯並未得償所願。

尤其是打完了庫爾斯克戰役,蘇聯自己一樣的吐血三升,一場慘勝之後蘇聯已經無力再發動一場新的大規模戰役。尤其是秋雨季節和冬季的到來,大規模決戰已經不可能了。唯有局部地區施行了有限力度的戰術突破。

礙于危局,斯大林和他的親密戰友們一直督促美英打開第二戰場,為蘇聯分擔一些壓力。

在這一問題上,美英卻在閃爍其詞,因為他們居然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

英國不需要戰後的歐陸,強權由德國變成蘇聯亦或是傳統的法蘭西,他們最好在歐陸戰場上全部虛月兌,這樣大英帝國還能繼續維持自己的權勢。

美國的想法更為刁鑽,所謂歐洲大陸不要出現強權,光輝無限的英帝國最好也在不停的消耗中褪去最後的輝煌。美國需要盟友打贏邪惡的敵人,但是,美國需要的是戰後不足以威脅到自己的舊盟友,或是新的敵人。

蘇聯當然是要繼續幫助的,至于讓本國的小伙子們現在就反攻歐洲?不!俄國人和德國人還要再打幾次血戰,當他們最具戰斗力的力量互相消磨殆盡,就是西方盟軍反攻之時!

難道蘇聯就是愚蠢的,看不明白自己盟友心底里的那些不厚道的想法?

斯大林知道這些,他不會向侵略者主動示弱媾和,侵略者的戰車亦是不可能停下。

所以1943年的冬季,就是蘇聯人民經歷的最為痛苦的冬季,以及1944年最嚴重的春荒,這一趨勢恐怕也是蘇聯的宿命。

因為它不僅寒冷,被糧食配給制支配的八千萬人,除了軍人的保障力度好一些外,其他人的配給力氣全面下調,整個聯盟陷入糟糕的饑餓中。

難道有某種神秘力量就是要餓死在廢墟中抗戰的蘇聯人民?

不!

恐怕這就是神奇的觸底反彈。

一切都是大勢所趨,氣候的變化不為人力所撼動。

在經歷了1943年的農業減產災難,蘇聯人在慢性饑餓中堅持到了1944年的收獲季。

時間到了1944年,蘇聯的農業情況發生巨變。隨著庫爾斯克戰役的結束,蘇聯收復了基輔以東的大部分烏克蘭地區,重獲產糧地的蘇聯在1944年開春立刻開始搶救性種植。他們在被炮彈炸爛的土地上播種,到了秋季居然喜獲豐收。

1944年整個蘇聯都獲得豐收,或者說是整個北半球喜獲豐收。

蘇聯在仍有大量國土淪陷的情況下,谷物產量居然達到了5000萬噸,饑餓蕩然無存。

可是,1942年的蘇聯有多少人能猜透未來幾年氣候對于農業的影響呢?

即便是李森科這樣的高人對1943年心生一絲擔憂,像是斯大林,他對于未來充滿希望。

現在的李森科還不知道,自己在1943年必是渾身難受,對于他科研成果的質疑信必是鋪天蓋地,屆時科學界又要掀起一場斗爭。結果戲劇性的就是1944年的驚天大豐收,這難道不就是應征了「春化育種作業」的成功?

這些都發生在另一個位面的事實,而今也必將極大概率發生在這一位面。

楊明志對于戰爭的過程有著清晰的認識,對于蘇聯後勤的了解頗為膚淺,尤其是對蘇聯最基本的糧食供應,幾乎沒有了解。

曾經的他在意外的搞到一批美國支援的「奢侈」貨品後,還以為盟友的援助已經常態化、大量化。

結果他得以了解其詳細數據,每個月僅有十萬噸級別的糧食供應,如何滿足蘇聯的龐大胃口?

李森科說了許多自己的擔憂,在發泄完心中的不快後,對于楊明志自然的真切的感謝。

緣何?在他看來,遠赴莫斯科的別列科夫將軍真是吉祥的人。

李森科不可能舌忝著臉一個電話打到斯大林的警衛辦公室,留言詢問斯大林「您是不是還一如既往的支持我」。這類操作就實屬愚蠢不動腦子。

他需要通過一些側面的渠道了解自己想獲悉的,最好還是斯大林的背後嘀咕,那展示了斯大林對于自己的真實看法。

今天的李森科突然心情好了不少,雖然還有對明年播種的擔憂,那終究是冬季之後的事。

再說,明年是否降雨偏少氣候惡劣?李森科希望自己的估計全是錯的。

楊明志還有些別的想法,他對李森科建議︰「尊敬的院長同志,也許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溫室栽培。嗯……就是搭建一個溫室,鎖住陽光的熱量,縱使戶外是嚴冬,溫室內依舊是溫暖的。這樣,我相信農作物會持續生長。」

「您……您說的是在溫室里種麥子?」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可以在溫室里模擬春夏,無所謂戶外的寒冬。我相信我們有這種技術實力。」楊明志自信的說。

楊明志話著實讓李森科怦然心動,一切就在于「溫室大棚」上。

溫室大棚在本時空並非什麼新鮮物,荷蘭人早在十八世紀就開始搭建現代意義上的「溫室大棚」。

與其說那是「溫室大棚」,不如說就是玻璃房子。

李森科驚喜歸驚喜,他贊譽了楊明志在農業上有見地後,就說明自己對于「溫室大棚」的擔心。

「現在我們搭建大量玻璃房子,它的成本實在太高了,僅僅是加工玻璃這一項就很成問題。即便我們建成一兩座,它能有多大面積了,我們消耗了大量人力物資搭建起來的大棚,它能增產多少糧食?我听聞荷蘭人做過這個,他們用來培育花卉。」

楊明志一怔︰「嗯?為何的玻璃房子?我還以為磚牆堆泥土,使用塑料薄膜取代玻璃的那種溫室。我其實並不覺得這會耗費多少錢。」

「什麼?磚牆和泥土,還有什麼塑料?」李森科瞪大了雙眼,他感受的面孔乍一看就像是有著皮囊包裹的骷髏,犀利的眼光搞得整個人有些嚇人。

楊明志已經無所謂了,他更是吃驚于李森科的態度,「怎麼?您覺得很奇怪。」

「您說的塑料薄膜,那是什麼?」

這里楊明志用了兩個詞,就是把俄語的「塑料」和「膜狀物」合並在一起,也難怪李森科听著迷糊。

楊明志這便好生解釋一下,即「塑料薄膜」就是石油化工的副產品之一,其實就是成薄膜狀的聚乙烯,順帶又解釋一番。

即便如此,李森科還是覺得這一想法匪夷所思。

「別列科夫將軍,難道您覺得這種方法可行?您就打算用一堆石塊、泥土和分離自石油的乙烯,做成所謂的溫室?這可行嗎?」

「嘿!不試試怎麼能行呢?您覺得這很耗費資金嗎?我想您不會這麼覺得吧。」楊明志道。

楊明志所了解的「塑料大棚」就是「中國式的塑料大棚」。要論對實用主義的推崇,中國人在這方面比俄國人還要多一種本事精細化操作。

習慣精耕細作的中國人,在屈辱時代結束不久,就開始自行研發出廉價的溫室。黏土磚和泥土就是最低廉的高效能隔熱保溫材料。至于生產聚乙烯薄膜,只要有石油,奮力出聚乙烯的工藝就不復雜,加工成薄膜亦是不復雜。

「我想我們的化工部門既然能夠生產塑料制品了,生產一些單純的透明乙烯薄膜,這很困難麼?就像是做蠟燭的石蠟,它們都是石油化工的額外產品,恐怕它們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透明的薄膜完全能夠取代玻璃,恐怕我們的盟友美國已經開始這麼做了。」

李森科畢竟是蘇聯科學院的院長,他在農業的學術造詣固然不怎樣,他至少要懂得當代世界的農業科技發展前沿之脈絡。

然而李森科仔細思考一下,他的確知道美國人、荷蘭人搞起了溫室大棚,美國人用來培育一些特別的農作物,荷蘭人則主要是培育花卉的球睫。

把玻璃完全用石油化工的副產品之乙稀薄膜取代,並且制造出巨大的溫室,用它來種植麥子,實在是聞所未聞。

李森科想不到有哪個國家搞過這樣的農業生產案例,莫非這就是別列科夫的一種未經證實有效的奇思妙想?

單純從理論上來看,堆砌厚實的土牆,並搭建一個框架,頂棚完全由乙烯薄膜覆蓋,它的保溫性能應該沒問題。

李森科這個人,他並非是拒絕新事物,而是新的科學理論不能和自己的理念沖突。他管不得國外的那幫人,蘇聯國內的哪個生物學家敢質疑自己,大棒子就砸過去。

現在,他短暫思考後,絲毫不覺得楊明志的想法荒唐與不可行,而是有著大大的可操作性。

李森科內心愈發躁動起來,明面上還是繃著一張老臉,嚴肅的說︰「不!別列科夫將軍,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民沒有這樣的操作。他們還是搭建玻璃房做溫室,生產的幾乎都是花卉。我知道您是意思是,搭建一些特別廉價的溫室,用來長期生產糧食。您確定這可行嗎?」

「哦?難道西方沒有這種技術?」楊明志驚訝的問。

「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您的提議我也是第一次听明白。」

「哇!是嗎?也許我們應該發展這項技術,它將體現我們蘇維埃制度的優越。當然,非常現實的結果是,它將給予我們脆弱的後勤更多的糧食供應。」

「那麼您想怎麼操作呢?」

「我……」

「您先稍等一下。」說著,李森科連忙從大衣里拿出筆記本和鋼筆,「您說吧,我會如實記錄下來。」

呵呵,氣氛變得非常微妙,楊明志突然覺得自己成了老師,李森科這個被批為剛愎自用的人,居然也虛心下來做學生?

楊明志故意擺出非常謙恭的態度︰「好吧,以下都是我幼稚的意見。泥土的保溫性很不錯,我們用它搭建牆壁。

房屋的頂層覆蓋聚乙烯薄膜,為了保溫性我們必須多覆蓋幾層。

它的頂層還需要設置遮光布,從而對光照時間進行調節。

它需要頂部排水系統和通風系統,從而避免內澇和調節室內溫度。

它還需要人工加溫系統,可以直接用我們的集中供暖系統。

還包括溫室的地下,我們還要設置保溫層。」

楊明志羅列出這些要點,他本人並不懂得該如何制作中國意義上的傳統塑料大棚,他就從自己的理解,把這些必要元素羅列出來。本來嘛,中國式塑料大棚技術誕生,基本就是因為國外有人提出了這種理念,中國人根據這套理念找到合適的材料,經過一段時間模索,技術從而愈發的成熟,最後干脆成了一個體系。

但它最初的原理並不復雜,于當今的蘇聯,沒有任何的時代局限性。

甚至于那個位面的中國可以在五十年代掌握乙烯吹膜技術,很大程度也有蘇聯「156工程」的技術支持。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