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0293章︰大慶殿內,百官論辯

七月三日,垂拱殿內。

三司使韓絳和鹽鐵副使蘇轍再次來到趙頊面前。

二人看過趙頊的攤丁入畝之策後,幾乎是夜夜難眠。

此策,打破的是千年來的稅法、是大宋祖制、是延續了上千年的土地兼並頑疾。

是一場傷筋動骨的改革。

這幾乎得罪了所有的地主階層。

稍有不慎,便會讓大宋陷于大亂。

但好處也很明顯。

若能成功,不僅可以加快百姓免于饑饉之患的進程,而且還會降低更多的階級斗爭與利益斗爭。

簡而言之。

此法策乃是在削弱商人士紳的利益、擴大百姓與朝廷的利益。

這是朝廷與官員商賈爭利,而有惠于民。

二人思索再三,從朝廷利益、江山穩固的角度出發,最終決定幫助趙頊施行此策。

三司使韓絳率先開口道︰「官家,臣經過反復思考,認可官家的攤丁入畝之法,而若要將弊端降到最低,臣有以下三個策略!」

「其一,此策絕對不能由官家提出,而應由三司提出。」

「其二,此策執行的最大難度,在于如何得到百官認可,據臣得知,王介甫和司馬君實也有策略,不如在後日的大朝會上各抒己見,官家可讓天下人議論一番,到底何策更得人心!」

「其三,朝廷若真執行此策,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消耗,臣願意全心投入,若敗,是臣的錯,若成,則是朝廷之福。」

趙頊面色深沉。

韓絳提出的這三點,他都能理解。

攤丁入畝之法若由趙頊提出,那相當于造成了趙頊與天下多數士大夫官員、商賈對立。

即使趙頊憑借皇權,強行施行此法,將有可能遭遇更多暗地里的抵抗,于國朝穩定不利。

此策在經由朝議後,大多數官員自然是不同意的,而唯有天下民意能對抗朝臣。

而即使執行下去,也有可能失敗,這將會導致朝廷階級矛盾激化。

這個鍋,自然不能趙頊來背。

皇帝必須是干干淨淨的,是沒有任何過錯的。

所以,若敗,是三司使韓絳身敗名裂。

其實,趙頊在找韓絳與蘇轍私談時,就有過這樣的打算了。

朝堂之上,唯有三司使韓絳站出來主持最為合適。

趙頊點了點頭,道︰「三司使放心,只要此策能成,朕一定傾盡全力助你!」

「謝官家!」韓絳熱淚滾滾。

……

兩日後。

大慶殿,百官齊聚。

此次朝會,自然是關于如何讓大宋再無饑饉之患的討論。

趙頊也比較好奇,眾臣會有什麼想法。

片刻後,司馬光率先站了出來。

「臣建議,朝廷應學當年太祖設封樁庫那般,設立惠民庫,惠之于民。」

「每年,取朝廷賦稅一成,官員俸祿兩成,納入惠民庫,以此幫助尚不能溫飽的百姓。無法自食其力者,朝廷養之。當然,對那些有能力自食其力,卻慵懶的百姓,朝廷可為其提供差事,如此以來,底層百姓有衣可穿,有食可用,饑饉之患可解也。」

听到這個策略,坐在上面的趙頊不由得笑了。

這幾乎是將飯食喂到百姓的嘴里了。

所有無法生存的百姓,全由朝廷贍養。

此舉也是個法子,但是朝廷耗費太大,且一旦遇上個饑荒年月,朝廷恐怕也要砸鍋賣鐵了。

這有點像授之以魚。

司馬光剛說完,御史中丞呂公著就站出來了。

「司馬相公,這無異于將窮苦百姓當作嬰孩般供養,若以後百姓都知朝廷不會讓他們餓著,全都棄地棄商,那咱們做官的不就成了奴才,他們變成主子了!」

「有些百姓,你喂到他們嘴邊,他們都可能吐出來,此策的弊端太大,臣反對!」王珪也開口道。

司馬光撓了撓頭,也不生氣,笑著說道︰「策無完策,這……這也算一條策略吧,諸位若有更好的,亦可提出來。」

這時候,王安石站了出來。

「臣提之策,名為合稅法。自開國以來,我朝稅賦名稱復雜,有田賦、人丁、徭役及各種雜稅。」

「當下,我朝商貿繁榮,金銀銅錢流通越來越大,不如合稅為一,除卻朝廷必須要納糧納茶的需求外,將稅賦全都折合成銅錢、金銀。」

「此法,一則免除了運輸的麻煩,二則減省了諸多手續,百姓方便,且減輕了負擔,朝廷也更易于施行……」

听到此合稅法,趙頊的眼楮不由得亮了。

此合稅法,有些類似大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與剛才司馬光的建立惠民庫相比,更像是授之以漁。

減少百姓麻煩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商貿發展,有助于讓百姓自由流通,還緩解了地方官府與百姓間的矛盾。

只是,對解決饑饉之患恐怕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因為它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納稅的問題。

但是,這種策略已經很與眾不同了,很多臣子都不由得認可地點了點頭。

這時。

韓絳站起身來,道︰「王相此策甚好,但恐怕忽略了一點,我大宋的銅錢金銀並不多,商貿交易多是以交子、茶鈔、鹽鈔等作為錢物流通。若行此法,無異于朝廷又將發行的貨幣收歸回來,如此,朝廷是賠錢的。」

此話一出,朝廷頓時安靜了。

確實。

朝廷印制交子、茶鈔、鹽鈔等貨幣,本是盈利的,但如今這些貨幣再次等價地回到朝廷手中。

百姓吃喝有了,但是朝廷卻一直在虧本,這並非持久之道。

甚至,比司馬光的設立惠民庫,惠之于民,更加消耗錢財。

大慶殿頓時再次安靜下來。

兩道計策,都是有利有弊,但只能說是對「讓大宋再無饑饉之患」目標有推進作用,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安靜了片刻後,韓絳大步走了出來。

「臣有一策,名為︰攤丁入畝,或可比前面兩策更易解決問題。」

「攤丁入畝?」眾臣都疑惑地看向韓絳。

「所謂攤丁入畝,即將人丁稅取消,以土地面積收稅,取消士大夫官員、商人的免稅特例,一律按照田地面積交稅。少地少交,多地多交,沒有土地就不交。」

「如此以來,稅收額度完全由朝廷掌控,我朝一直無法制止的土地兼並之害將會得到抑制,不種地的百姓也可更自由地遷徙,可種地,亦可經商,此外,我大宋的人口也將會因此瘋長,進一步提高了綜合國力……」

韓絳說完之後,大慶殿內僅僅能听到心髒跳動的聲音。

眾臣都傻眼了。

這哪里是改革,分明是顛覆。

取消人丁稅,完全以田地面積收稅,人人皆平等。

此法策確實是從根本上解決了窮苦百姓的貧困問題,但卻將大宋擁有大量土地的人全得罪了。

司馬光的惠民庫之策,是給百姓授之以魚,缺點在于朝廷負擔過大。

王安石的合稅法,是給百姓授之以漁,缺點在于肥了民間,瘦了朝廷。

而韓絳的攤丁入畝之策,不但給百姓授之以漁,而且給百姓授之以漁,還將士大夫官員與商人的那個池塘挖開,導入了百姓的池塘。

攤丁入畝之策,乃是以士紳商人之錢幫扶百姓。

此策完全站在了百姓立場,于朝廷也有益,但卻極大地損傷了士大夫與商人階層的利益。

絕大多數商人和致仕後的官員,目標都是成為地主。

因為地主太賺錢了。

地主購買田地,以自己的獨特身份取得免稅權利,而後不斷收購農民的土地。

特別是災荒之年,一些百姓收貨的糧食還不夠交人丁稅,就只能低價賣給地主。

地主不斷收購土地,不斷雇佣佃農和家奴耕地,會越來越富有,而無地的百姓,只夠吃喝,會越來越窮。

這就是土地兼並的利益鏈。

而當攤丁入畝施行後,就沒了人丁稅,貧農的負擔就減輕了。

沒了負債,也就不願意再接受剝削,就開始自己種地耕種,不斷提高了朝廷的稅收,還讓自己有了余錢。

但是,地主階層們習慣了千年的盈利模式就被破壞了。

地多而交稅多,利益下降後,一些純靠買地種地的地主恐怕很快就要返貧了。

大慶殿足足沉寂了半刻鐘。

韓琦率先站出來說道︰「官家,攤丁入畝,絕不可為。自變法來,真正充當變法主力軍的便是這群擁有大量土地的士紳商人,是他們將土地轉化為商貿,帶動了各個州府的發展,此策若施行,恐會涼了許多人的心,罵朝廷乃是過河拆橋,這和遼國的養豬之策有何不同,為了窮人而剝削富人,臣不敢苟同。」

「非也。臣以為此策最大的受益者乃是朝廷。我們不否認,我大宋變法,主力軍正是擁有大量土地的官員和商人。但功是功,過是過,我們理應看得更加長遠一些。」

「諸位想象一下,如果不施行此策,任由土地兼並發生,那在十年二十年後,恐怕出現的現象便是,我大宋兩成的富人擁有九成的土地,窮人成為富人的奴隸,除卻參加科舉,再無翻身的可能。到那時的景象就是,十個窮人伺候一個富人。富人的家族越來越興旺,而窮人卻不敢生兒育女,長此以往,窮富之間的矛盾必然爆發,窮人為了活命,必當造反!」蘇轍高聲道。

「一派胡言,那當下如此剝削士紳富人,他們就不會造反嗎?」司馬光瞪眼道︰「如果攤丁入畝之策真的要執行,敢問如何執行,滿朝文武誰去執行,都是在迫害同僚,甚至迫害自己,這不是讓我們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嗎?若執行不當,恐怕會引發更大的矛盾糾紛!」

「確實,此策根本無法執行,除非朝廷與天下的士大夫和商人都對著干,如今的天下可以沒有這麼一撥百姓,但是絕對不能沒有這一撥士紳商人!」刑部侍郎呂公弼也高聲說道。

這時候,沉默了許久的王安石站了起來。

「臣認可三司使的攤丁入畝之策。為了朝廷未來穩固,為了減少百姓與官商的矛盾,此策可行,若能執行成功,我大宋國祚至少能延長八百載!」

「王介甫,你贊同此策,不就是為在天下百姓面前博得一個名聲嗎?你以為這樣就能成聖嗎?這不是聖人,而是國之大盜!」一名御史言官扯著喉嚨喊道。

……

很快,大慶殿便吵鬧得如同菜市場一般。

贊同攤丁入畝的只有三人,韓絳、蘇轍和王安石,甚至三司里的其他官員都反對攤丁入畝。

趙頊坐在上面,面色平靜,他早就預料到了這個結果。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官員們認為百姓是弱小的,是受管轄的,對百姓好,不一定會國泰民安,但是對官員和商人好,則會造就一番盛世。

官員與商人比朝廷更懂得如何教百姓。

並且,此事並無先例,官員們只知此事造成的負面影響,而實際上其造成的長期性益處,並看得不甚分明。

大概半個時辰後。

大慶殿的吵鬧聲漸漸稀落下來。

趙頊干咳一聲,緩緩開口了。

「此三策,皆有長短,眾卿都回去好好想了想,撰寫成策,朕再好好想一想,你們也好好想一想。」

說罷,趙頊站起身來,準備退朝。

這時,趙頊突然又開口道︰「涉及天下之事,不應急功近利,應從長遠考慮,有時,危機就是機遇。」

說完此話,趙頊便離開了。

韓琦等老臣都不由得一愣,官家此話明顯有深意。

大慶殿的百官論辯,更快便傳到了民間。

汴京城中,三條計策迅速傳播。

不過百姓們懂得並不多,听說韓絳之策對他們最有利,不由得都表示贊同攤丁入畝之策。

而一些書生士子們則是堅決反對,因為此策一出,官員將會一定幅度減少,百姓將會有更大的自由與便利,而書生士子的優越感將蕩然無存。

年輕的書生士子們接受的依然是老一代讀書人的思想。

做官,乃是天下最賺錢的買賣。

誰破壞這條規則,他們便反對誰。

在大多數讀書人眼里,明面上講事事都是為了百姓,其實只是為了個人升遷,百姓只是他們博得名聲官職的工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