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10章 竇嬰,墮落了

「竇嬰••••••」

「竇嬰•••••••••」

再度听到這個明明非常熟悉,此刻卻令自己感到無比陌生的人名,劉勝的思緒,也不由陷入一陣漫長的思緒之中。

作為竇太皇太後的堂兄的兒子,竇嬰在竇氏外戚一族內部的輩分其實並不低;

在過去,僅低于竇太皇太後,以及竇長君、竇廣國兄妹三人,如今更是只低于竇太皇太後,並與南皮侯竇彭祖齊平。

有著這樣的輩分,又有平米吳楚之亂的堅實武勛基礎,外加在儒學上的學術成就,竇嬰想做一個名臣,其實是輕而易舉的事。

只是過去這些年,竇嬰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卻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唉••••••」

「曾幾何時,魏其侯也曾是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無比信任——甚至是信任到可以派去吳國,給劉鼻做吳國相的人。」

「到了吳楚七國之亂,魏其侯更是被拜為大將軍,駐守系天下安穩的滎陽敖倉,監齊趙之兵。」

「只可惜••••••」

「唉••••••」

面帶遺憾的搖頭苦嘆著,劉勝話說一半,終還是沒有繼續往下說下去。

而在劉勝身側,听聞劉勝這滿帶著遺憾的語氣,竇太皇太後躊躇片刻,終也只得發出一聲同樣遺憾的長嘆。

劉勝說的沒錯。

作為都是外戚二代子佷中的佼佼者,甚至是唯一一個可以拿得出手的才俊,竇嬰竇王孫,曾被竇氏一族,乃至于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父子給予極高的期望。

太宗孝文皇帝時,北平侯張蒼罷相歸鄉,章武侯竇廣國競爭丞相之位失敗,心灰意冷之下歸隱山林,正式開始了修仙生涯的同時,也正式從朝堂權力中樞澹退。

恰逢彼時,南皮侯竇長君也因病辭去朝中的虛職,竇氏一族在朝中的話語權,瞬間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正是在那竇氏闔族抓耳撓腮,想要想出一個辦法的微妙之際,竇嬰主動請纓,去吳國做了吳王劉鼻的國相。

在當時,吳王劉鼻的王相到底意味著什麼?

——當時,劉鼻已經痛失愛子多年,也不朝長安多年,反狀昭然若揭;

用即便年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劉鼻之心,路人皆知。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做好吳王劉鼻的國相,如何在‘不逼劉鼻狗急跳牆’和‘不被劉鼻裹挾同反’之間完成平衡,自然就成了一個極大的難題。

竇嬰做到了。

且不論在當年,在劉鼻的眼皮底下做吳國相做了多久,也拋開具體做了什麼成績不談,至少在竇嬰做吳國相的那幾年里,劉鼻沒反,並且竇嬰也全須全尾的回到了長安,沒惹出一丁半點的亂子。

借病辭官回到長安,被太宗孝文皇帝任為詹事的竇嬰,頓時便成了竇氏一族在朝中的代表人物。

在朝野內外看來,南皮侯竇長君隱退,章武侯竇廣國也已經跑去修仙,往後朝堂之上,竇嬰恐怕便會是竇氏一族的‘嘴’。

尤其是在之後不久,太宗孝文皇帝駕崩,先孝景皇帝即位之後,將竇嬰任為太子詹事,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太子家令,就更讓朝野內外篤定︰竇嬰,恐怕要成為有漢以來,最受皇帝信任的外戚了。

為什麼?

——在竇嬰之前的上一任太子詹事,姓晁名錯,當時正在以內史的身份一手推動削藩策,一手在和丞相申屠嘉的交鋒中完全不落下風。

所以,朝野內外從竇嬰擔任太子詹事的任命中得出結論︰還沒有正式冊封的太子儲君,恐怕會是個喜儒的儲君,並且竇氏一族的顯赫,也並不會隨著先孝景皇帝一朝一起結束。

再後來,吳楚之亂爆發,即便早有準備,長安朝堂也還是被聲勢浩大的叛軍規模、叛亂波及範圍嚇得手忙腳亂;

若非當時的丞相申屠嘉,以及如今的天子勝、當時的公子勝阻止,先孝景皇帝甚至險些那晁錯的腦袋,去賭吳王劉鼻‘誅晁錯,清君側’的大義旗幟。

最終,重新冷靜下來,並決心和叛軍硬剛到底的孝景皇帝,便將自己最信任的外戚——太子詹事竇嬰拜為大將軍,引軍駐守天下的心髒︰敖倉,瞬間監齊、趙兵馬。

待叛亂結束,朝堂內外更是掀起一陣輿論的風潮。

太尉周亞夫三月而平吳楚之亂,自然勞苦功高,甚至有了些功高震主的意味在其中;

而大將軍竇嬰,以太子詹事的身份得如此武勛,甚至在戰後獲封魏其侯。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將來的太子太傅,非但是一個監著外戚身份得儒生,而且還手握母庸置疑的武勛!

于是,所有人都開始說︰竇嬰穩了,竇氏一族穩了。

只要儲君冊立,竇嬰順利做了儲君的老師,那等新君繼立,竇嬰就將以皇帝的外戚長輩、太傅,外加‘平滅吳楚之亂,扶大廈于既倒的功臣’等斜杠身份,成為新君一朝母庸置疑的權臣。

而這樣一個文武雙全,還做過天子師的外戚權臣,必將確保竇氏外戚再顯于朝堂至少三代。

只可惜,後來發生的一切,都讓整個朝堂內外,甚至是全天下人都大跌眼鏡••••••

「當年,如果魏其侯沒有固執己見,因太子儲君冊立意識,而同先帝生出嫌隙••••••」

如是發出一聲輕喃,劉勝只又一陣搖頭苦嘆不止。

這句話,劉勝是說給竇太後听的,卻也不完全是說給竇太後听的。

當年,吳楚之亂得以平定,竇嬰獲封為侯,又官拜太子傅,自恃功高,一時間風光無二;

但在之後不久,先孝景皇帝打了全天下人一個措手不及,在短短一天之內便將劉彭祖、劉勝兄弟二人以外的所有兒子全部封王,甚至還讓劉榮、劉德、劉淤三兄弟在當天啟程就藩。

天子啟這個舉動,顯然是發生了什麼決定性的變故,讓其改變了‘立長’的想法,轉而去選擇風險更大,也更容易為後世埋下禍患的‘立賢’。

感受到天子啟的這層意圖之後,整個長安朝堂都是諱莫如深,生怕被牽扯進那個改變天子啟想法的漩渦之中。

竇嬰,原本也應該這麼做。

尤其是作為天子啟的母族外戚,作為太宗孝文皇帝、先孝景皇帝一點點提拔起來,且前途一片光明的外戚,竇嬰比其他人都更應該站在天子啟這一邊。

當時的天子啟,其實更需要竇嬰在朝堂上站出來,以自己故大將軍、太子太傅的身份亮明態度︰冊立儲君的事,是由陛下和太後決定的,我們作為人臣,沒有對此感到不滿的道理。

如果竇嬰真的這麼做了,那之後的很多事,都會變得非常順利。

——原本因儲君冊立的異常而感到不滿,從而生出些許動蕩的長安朝堂,會帶著‘太子太傅都這麼說了,我們操心個什麼勁兒啊?’之類的想法,不再對儲君冊立一事抱以異常的關注;

竇嬰也將借此在朝堂掌握更大的話語權——足以和手握潑天大功的周亞夫分庭抗禮,相互制衡的話語權。

再加上‘太子傅’的身份,必將為竇嬰引得一個‘能讓將來的漢天子言听計從’的特殊光環,有這樣的竇嬰制衡,周亞夫或許就不再會那般跋扈,也就不再會是非死不可了。

再往後,竇嬰做了太子勝的老師,和竇太後之間的感情自也就會越來越親密。

竇嬰可以成為脆弱的太子勝的倚靠,通過自己在朝堂、軍中的人際關系和威望,幫助脆弱的太子勝鞏固儲位,並以此為代價,換得劉勝對竇氏一族——至少是對竇嬰這一脈的特殊承諾。

還有一件事,或許已經被世人澹忘了。

——劉勝這儲君之位,甚至是劉啟這一脈的傳承,可是竇嬰親自保下來的!

當年,竇太後鬼迷心竅,非要讓梁王劉武做儲君皇太弟,天子啟也被母親逼得退無可退,甚至都已經在口頭上答應了此事!

若非竇嬰站出身,以‘陛下喝多了’為由將此事攪合黃,別說是劉勝了,恐怕整個天子啟這一脈的傳承,都要斷在竇太後那荒唐的念頭之下。

這個恩,劉啟這一脈的諸劉宗親,都還是認的。

尤其是劉勝,更是至今都還承竇嬰一個‘扶保之功’的潑天大人情。

結合此件,待天子啟駕崩殯天,天子勝新君繼立,背靠東宮太皇太後,頭頂皇帝太傅之職,又兼天下有名的大儒、平滅吳楚的大功臣等一系列身份,竇嬰即便做不了又一個張蒼,也必定會在青史之上,留下濃墨重彩改的一筆。

若是更肆無忌憚的發揮想象力,竇嬰這個外戚的出現,甚至可能會為後來的外戚群體做出榜樣,讓外戚群體自發朝著文武雙全,出將入相的方向發展,亦未可知。

只是竇嬰的選擇,讓全天下的人都只覺一陣模不著頭腦••••••

「當年,先孝景皇帝封臨江王于江陵,魏其侯便因此而懷怨先帝,隱居于藍田南山之下,整日里飲酒作樂。」

「——當時,可正是先帝考慮要不要對條侯下手,卻又因為魏其侯的存在,而對魏其侯壓制周亞夫抱以期待的檔口。」

「只是魏其侯耍小孩子脾氣,逼得父皇只能對條侯痛下殺手,也逼得孫兒不得已出手,冒著惹怒先帝,甚至是跌落儲君之位的風險,才堪堪保下條侯的性命。」

「當時的魏其侯,是多麼讓人敬佩啊••••••」

•••

「吳楚亂起,父皇賞賜魏其侯千金,魏其侯非但一金不取,還將那一千金大方的擺放在走廊穿堂,任由屬從自取。」

「吳楚亂平,魏其侯攜功班師,更是招攬了不知多少關東豪杰為門客,甚至在長安有了‘在世孟嘗君’的美名。」

「只是再往後,魏其侯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都太讓先帝和皇祖母失望,也太辜負太宗孝文皇帝的器重了••••••」

又是一番拐彎抹角的眼藥上個竇太後,劉勝也終是低下頭去,再不發一言。

其實,從本心上來說,劉勝也同樣對竇嬰這個外戚長輩抱有期待。

——雖然是曾經。

雖然當時,劉勝還只是太子儲君,而且是地位尚不穩固,隨便一點風吹草動,甚至是一場雷雨、一次月食乃至一顆隕石,就能把劉勝砸下儲君之位的太子儲君,劉勝也還是不得不承認︰自己曾經對竇嬰抱有過期盼。

期盼竇嬰能以自己的學術地位,為劉勝鞏固儲君地位;

期盼竇嬰能憑借在軍中的威望,為劉勝贏得軍方的支持。

更期盼竇嬰能真的做自己的老師,教自己一些有用的東西,好讓天下人對自己這個太子儲君安心。

但竇嬰,讓劉勝失望了。

剛才,劉勝一口一個‘竇嬰讓皇祖母失望了、讓先帝失望了,還辜負了太宗孝文皇帝的信重’之類,似乎是真的在以上帝視角,客觀評價竇嬰這個人。

但實際上,劉勝真正想要說的是︰竇嬰,太讓朕失望了••••••

竇王孫,實在是太讓我這個晚輩感到失望了••••••

「再怎麼說,也是曾平滅吳楚之亂,于國有功的棟梁。」

「即便早已沒了當年的意氣風發,皇帝也至少要看在我這瞎老婆子的份上,對王孫稍寬容一些••••••」

不知沉默了多久,竇太皇太後終還是苦澀的笑著,道出這樣一句模稜兩可的話。

而在听到這句話的瞬間,劉勝便立刻了然︰自己這個皇祖母,這是又心軟了。

或者說︰在竇氏外戚隱藏在‘男丁繁盛’的表現下,是‘可用之人屈指可數’的現實的前提下,竇太皇太後,還是無法下定決心放棄竇嬰。

畢竟曾幾何時,竇嬰,是竇氏一族唯一的希望;

如今的竇氏掌權人竇彭祖,當時甚至只是竇嬰的助手,連備選都算不上••••••

「皇祖母所言甚是。」

「既然都是一家人,那自然應該彼此多包涵,即便走錯了路,也應該去糾正家人的錯誤,而非放棄這個家人。」

•••

「皇祖母放心吧。」

「魏其侯,會重新振作起來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