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一章 利在萬世

當丸都城被破的時候,就宣布高句麗國這個在公元前8年建立至今的國家宣布滅國。從朱蒙到東川王,歷十一代君主。

公孫修看著眼前偉大的勝利,心中生出一股豪邁之意,暗想︰「現在高句麗滅亡了,並入燕國的版圖,了卻歷史上漢唐兩代的邊患。」

公元28年時,高句麗第三代王——大武神王就曾跟漢朝駐遼東的邊軍發生過戰役,漢軍曾一路推至丸都城下圍困,當時的丸都城糧草將盡,形勢危急。大武神王手下的大臣獻計,把鯉魚美酒遣使者送去慰問漢軍,並放低姿態,聲稱「寡人愚昧,獲罪于上國。致令將軍帥百萬之軍暴露敝境。無以將厚意,輒用薄物,致供于左右。」

漢軍本來是準備圍死大武神王,等糧草斷絕必然生亂,眼看使者攜帶鯉魚美酒勞軍,誤以為丸都城中水草糧食豐盛,反倒擔心自身駐扎圍城,久持不利,于是撤軍,順著這個台階給下了。

其次是公元244年,遼東公孫氏被司馬懿屠戮後的第六年,高句麗出兵侵擾遼東的安平,被魏國的幽州刺史毌丘儉率領大軍征討,把丸都城直接給摧毀了,遠遁的東川王逃到沃沮避難居住。可因未能斬草除根,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高句麗第十六代王——故國原王又回到丸都重新建國,而那個時候中國恰好進入分裂混亂的東晉十六國時期。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公孫修可沒讓東川王跑了,而是搶先一步馬訾水攔截,直接給生擒回來,等候問斬。

鄧艾先行控制了五部的首領,又抓來各大官員,盤查高句麗目前的人口情況。一干重臣此時已成了階下囚,均是渾身顫栗,這些人幾乎都間接或者直接的參與了去年的襄平之戰,生怕被燕王清算。

通過其初步的盤查,高句麗大約在五萬戶,接近三十萬人口。

丸都城中的金銀珠寶也被燕軍一股腦兒的搜刮出來,畢竟是攢了十一代人的家底,直接讓公孫修給抄家了,取一部分犒勞三軍,剩下的收繳國庫,運回燕國。

這其中本該封賞最多的是鄧艾,可由于鄧忠貽誤戰機扛上連帶責任,獎賞減半;鄧忠則將功贖罪,抵去死罪沒有獎賞,可考慮其及時修築水下浮橋沒被敵軍發現,並生擒了東川王有功,公孫修依然給予豐厚的獎賞。

三日後,東川王及其子嗣被斬首,高句麗的王室則降為平民,不再是王公貴族。

公孫修目前所考慮的,是如何控制高句麗這塊區域。

唯一能參考的,是唐朝時期的做法,也就是遷移人口,填充各州郡。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山高皇帝遠,面對這樣的落後時代,並不容易掌控。也擔心高句麗人趁機復國,再次成為邊患。

可這也不失為最佳的辦法,也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一大機遇,唐朝在擊敗了高句麗亡國後,也是將大量的人口遷回國。其中《唐會要》卷九十五《高句麗》載︰「凡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內地,前後七萬余人。」

《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未經旬月,即拔遼東,前後虜獲,數十萬計,分配諸州,無處不滿。」

把人口遷回燕國,分散式的編為平民、奴婢,領取新的身份,成為燕國的百姓,與遼東當地的住民進行結合。不出三代人,高句麗就會成為歷史,這也是唐朝滅亡高句麗後,百萬遺民不知去向的原因,其結果便是大量人口流入大唐帝國、新羅兩個帝國。

鄧艾听說燕王要遷移大量人口,也不禁吃了一驚,忙道︰「如此浩大的遷移,決非朝夕可以解決。」

「此事並不難。」

公孫修皺眉道︰「憑孤在世之際,諒人心不敢思亂,可若是三代之後,五代之後呢?若等到燕國衰微,無力掌控邊境之地,高句麗人又會成為邊患,形成不可控制的災難。只要遷入我大燕,不出五代人,移風易俗,一視同仁,胡漢通婚,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百年之後又豈會有高句麗人?」

鄧艾道︰「從丸都、百馬城一帶回燕國,遠達上千里,若是走陸路,恐怕一路上要死不少的人。尤其是扶老攜幼,日夜兼行。」

他輕聲一笑︰「大將軍可是忘了沓渚柳氏?」

鄧艾恍然大悟,原來王上造船,可不止是為了他日進攻青州,也有用于承載離開高句麗的原因。不禁嘆道︰「怪不得王上不僅要給柳氏兄弟封侯,還準備娶其族女,原來意在于此。」

公孫修一笑置之,想到柳青,又想到王朱,心想這兩個女人若是娶進宮中倒也不錯,都是絕色佳人,最重要的是鞏固了燕國的政治。王室娶豪族之女,鄰國之公主,都是再自然不過了,政治聯姻並不是個人喜好決定的。

「大將軍以為此二女如何?」公孫修笑道。

鄧艾還以為王上問的是政治走向,說道︰「沓渚柳氏嫁女于王上,自為皇親國戚。柳氏也會盡職效忠于王上,船塢可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貝。至于王朱,扶余國公主,也是一大重要,現如今東川王伏誅,高句麗自也成了燕國之地,咱們和扶余也算是比鄰而居。」

公孫修點了點頭,心想這腦袋果然只關心軍國大事。這一提倒是點醒了他,目前高句麗一滅,可就剩下扶余國跟鮮卑了。

「扶余國,你認為要如何處置?」公孫修詢問道。

鄧艾笑道︰「末將有兩策,只不知王上的意思,固不敢獻計。」

公孫修不禁失笑道︰「孤尚未詢問,大將軍已有兩策爛記于胸,倒不如一並獻出。即便哪一策與孤的意思相悖,那也無妨。」

兩人坐在丸都城的王宮中,他大馬金刀的坐在東川王曾經的王座上,看著下首的鄧艾,臉上掛著笑容。

鄧艾點了點頭,說道︰「一策是緩策,王上目前已娶了扶余國公主,互為姻親之國,可以王化教之,永結同心,等來年大燕實力倍增,扶余國效法燕國,可逐漸蠶食。」

公孫修聞听就覺得這一計策不僅時間漫長,且考驗的還是天下形勢不變的情況,皺眉道︰「幸好孤的理念與此策不符,否則的話,孤以此念托出,大將軍以此策獻之,一拍即合,那才是燕國之亂。」

鄧艾當然明白王上這樣的好戰者不會采納此策,認真道︰「緩策畢竟是緩策,目前燕國大小強敵環伺,天下形勢隨時有變,時不我待。譬如去痾當下 藥,亂世當用重典,不能以和親的方式,拖到扶余國主動歸附,而須以王霸兼用之法。」

公孫修听到這里,胃口被吊起來了,就好像追到一半的小說沒了,詢問道︰「大將軍可說第二策。」

鄧艾道︰「這個第二策,是急策。麻余王的心思,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過多次的轉變——」

他明白這個問題,鄧艾也完全剖析、解釋了麻余王的心路歷程,從最開始的聯合東川王,是擔心被燕國一起吞並。中計後恨上了東川王,導致沒能及時出兵幫助東川王,在燕軍攻下百馬城,又知丸都城必然失守,這才願意將公主嫁過來,並讓使臣好言勸慰,結得兩國盟心,寄希望于燕國不出兵征扶余。

當然,這樣的和親,看似和親,實則示弱,現在滅扶余幾乎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並不是一個公主就能換得兩國邊境安穩的。

鄧艾認真道︰「這一急策,仍是聲東擊西之策。王上可假稱出兵滅鮮卑,向扶余國借道出兵鮮卑,若是麻余王首肯,則大軍進扶余一路通暢,可順勢將其滅之。若是不肯,再三推辭,王上則傳檄天下,以麻余王跟鮮卑莫護跋有切齒瓜葛,所以才不肯讓道伐之。」

公孫修听到這第二個計策,不由得一陣頭大,這個緩策過于緩,急策過于急,說道︰「大將軍此策,是完全逼著麻余王主動決裂,假道伐虢的意思已經明目張膽,根本不加掩飾野心,簡直是司馬昭——」

話剛想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轉念一想到司馬氏還沒篡位,這句諺語也還未成立,拿出來比喻也很不恰當,當即又咽了回去。

鄧艾倒是耳朵尖,听到了「司馬昭」三字,奇道︰「王上,此事跟司馬昭有什麼關系?」

公孫修顧左右而言他,「你听錯了吧?什麼司馬昭?孤的意思是,這樣進逼麻余王,豈不是引他主動決裂?」

鄧艾還真以為自己耳朵听錯了,搔了搔頭,正色道︰「扶余國尚且不如高句麗,也不必用什麼計策。以末將想來,麻余王倘若自知不敵,又為求一線生機,必乞憐求生。」

「此言倒是不虛,麻余王若是看得清形勢,明白利害,乖乖的投降依附,舉族遷入燕國,做個閑散的虛職諸侯王,倒也能安享晚年,不然的話,也只得大肆征戰了。」

他心想麻余王如若冥頑不靈,也只能兵戎相見,可現在剛奪下高句麗,尚沒時間去做別的,還得鞏固邊境,撫慰民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