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八十章 爭論

長安城,未央宮。

劉弋坐于龍椅之上,听到王越報告袁紹率領號稱四十萬步騎浩浩蕩蕩北上,心中多少也有些震驚。

劉弋當然知道袁紹手底下肯定是沒有四十萬人的,問題是,袁紹的兵力這次確實很難判定,而且即便是根據戰前情報估算, 袁紹的戰兵也有可能達到接近十萬這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是戰兵,不算輔兵和民夫。

而袁紹竟然敢如此肆意妄為的北上,簡直就是在明目張膽的挑釁朝廷。

就是要當著你劉弋的面把公孫瓚滅了,你救還是不救?

這次袁紹恐怕是把所有家底都帶上了,其中所謂的戰兵里,肯定有收降的賊寇和征召訓練沒兩年的新兵, 但這個絕對數字面前,還是足夠讓人心生恐懼了。

此時的劉弋, 已經大概明白了官渡之戰前曹操是個什麼心態了。

什麼天下英雄使君與操, 什麼十勝十敗,那都是放屁,心里打鼓慌得不行,自己給自己找心里安慰呢。

但劉弋終究是大風大浪走過來了,他也知道,袁紹只是在絕對數量上有優勢,而打仗這件事,看得還真不完全是數量,否則雙方戰前比一下人數就可以決定輸贏好了。

劉弋臉色陰沉的厲害,他知道自己不能任由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不能再任由袁紹胡作非為,否則一旦公孫瓚被袁紹輕易覆滅,整個天下都會陷入混亂之中。

「來人吶!召集六部中兩千石及以上官員,三省千石以上官員,來未央宮集議!」劉弋冷聲道。

「諾!」

不久之後,在長安城里的高級官員,幾乎全部到齊, 劉弋命侍從將大司馬楊彪叫過來,讓他代替自己主持朝政,而劉弋則在龍椅上一言不發。

劉弋已經跟大司馬楊彪,以及尚書省的三位長官(尚書令、左右尚書僕射),也就是三公通過了氣,比起一臉懵的朝臣們,這幾個老家伙顯然更淡定一些。

「諸位,公孫瓚傳來急報,袁紹已經帶著他麾下號稱四十萬兵馬殺奔幽州而去,如果我等再不行動,恐怕幽州危矣!」楊彪看著殿中的眾多大臣,鄭重的道。

眾人紛紛抬起頭,眼中充滿疑惑和震驚。

顯然,這個消息對所有人的沖擊都很大。

「陛下!國賊袁紹此舉必不能令其得逞!臣請求調兵增援幽州!」禮部尚書、光祿勛鄧泉站出來,恭敬地說道。

由于官制改革初期的緣故,眼下官職還有些並行的意味,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能並軌,而原本的「三公九卿」這套體系, 開始由實際職務向著虛職演變,卻是不爭的事實。

換句話說,「九卿」里的「光祿勛」只是鄧泉享受俸祿待遇的榮譽頭餃,而「禮部尚書」,才是鄧泉真正要干活的職務。

同樣是三公,三公之首的太尉朱,頭上的「太尉」現在也是榮譽職餃,身上的「尚書令」才是職務。

這一點頗有點像大宋那套復雜的差遣體系,但只是官制改革初期用于過度之用,等慢慢適應了,就會徹底將三公九卿那套給完全虛職化。

「如今國賊袁紹兵強馬壯,兵臨幽州,得看公孫瓚能不能堅持住,如果公孫瓚自己堅持不住,我們就算是想調集兵馬也已經來不及了!如今只有兩條路,第一條就是讓公孫瓚堅守廣陽郡,堅決抵擋住袁紹的進攻,第二條就是讓公孫瓚從幽州的中部地區撤退,向西撤退到上谷郡、代郡,以靠近並州,或者向東撤退到右北平郡、遼西郡(幽州最東部的遼東郡、樂浪郡、玄菟郡在公孫度手里)。」一旁的衛尉、兵部侍郎馬騰站起身來,分析道。

馬騰如今雖然在中樞不再直接掌控兵權,而是將部眾留給了馬岱和馬超,但他說話還是依舊很有分量的。

最起碼,這種能征慣戰的宿將,說出來的東西肯定要比不通軍事的文臣要靠譜的多。

「壽成所言極是,袁紹兵多勢眾,若是公孫瓚死守城池,恐怕還沒有等朝廷的援軍抵達,公孫瓚就要先被袁紹給滅亡,所以,臣認為第二種方案可行!」作為馬騰理論上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賈詡點點頭,贊同道。

賈文和的估計還是偏向于穩健的,這也是最正常的猜測,就憑薊縣能不能擋住袁紹大軍的合圍,撐到朝廷援軍到來,絕大部分人都覺得是擋不住的。

其余大臣听到兵部兩位主官的發言,也都默默的低下頭,不敢插話,不知道這件事情該怎麼處理。

畢竟這里大部分人都是不知兵的。

「陛下,我認為應該采納賈尚書和馬侍郎的建議,第二種辦法可行!公孫瓚軍兵少,而且騎兵居多,袁紹的部隊雖多,卻以步兵為主,理應避其鋒芒。」

尚書左僕射、司徒張喜的意見也偏向于讓公孫瓚暫避鋒芒。

而此時,尚書右僕射、司空士孫瑞則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陛下,公孫瓚本為不臣,其與袁紹不過是一丘之貉,只不過如今攝于袁紹的壓迫才與朝廷聯結,我們就算是派出部隊去支援,也會有所損失,還不如采取第一種辦法,讓公孫瓚死守城池消耗袁紹軍的兵力、銳氣,而我軍從關中開拔集結以逸待勞,等待袁紹的大軍銳氣消磨之後,然後再出擊,這樣一來既能保證我軍的安全,又能消耗掉公孫瓚和袁紹的部隊,一箭雙雕,豈不美哉!」

士孫瑞站了出來,笑呵呵的提議道。

士孫瑞少傳家業,博達無所不通,舉孝廉出身,起家鷹鷂都尉,遷執金吾、光祿大夫,永漢三年就已經拜了尚書僕射了。後聯合司徒王允、溫侯呂布共誅董卓。李郭亂政時,每三公有缺,楊彪、皇甫嵩皆讓位于他,所以說,士孫瑞老頭走到今天這個位置,是真的有點真才實學的。

士孫瑞提議之後,其他幾位老臣紛紛表示贊同,楊彪和士孫瑞的關系一直都很好,甚至,他想起了劉虞的死,心中對公孫瓚也是一陣膈應。

在這些漢室老臣的眼里,殺了前大司馬、幽州牧劉虞的公孫瓚,確實也是個亂臣賊子,如果說從利益上講,必須去救公孫瓚,那他們肯定也會從漢室的利益出發,同意救公孫瓚。

但是如果說救不救公孫瓚都可以,那他們肯定是不願意救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