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八十一章 出奇謀

對于這些老臣來說,袁紹和公孫瓚都是亂臣賊子,拼個兩敗俱傷都死了才好呢。

讓公孫瓚守城消耗袁紹的實力,不是不可以,但這里終究還是涉及到兩個問題,公孫瓚能守多久,官軍需要多長時間能抵達。

如果官軍磨磨蹭蹭, 公孫瓚被袁紹滅了,袁紹一舉拿下大半個幽州(除遼東公孫度的地盤),那朝廷在戰略態勢上就將由半包圍的主動陷入被袁紹反包圍的被動。

這時候,終究還是有能拎的清的人站了出來。

戶部侍郎荀攸沉默了良久,出列言道︰「臣以為士孫僕射所言不妥。」

朝堂上變得一片寂靜,落針可聞。

「公孫瓚固然犯下過擅殺宗室之事,但朝廷已經赦免了其人罪過, 不論如何也不能以此為判斷,來決定支援與否,或者支援速度快慢與否了,否則」

荀攸的話沒有說下去,所有人卻都听明白了。

朝廷里有黑歷史的人多了去了,遠的各地守將不說,如果按士孫瑞這套標準,眼前的賈詡、馬騰你讓他們如何自處?

如果他們領兵在外被圍了,會不會想到今日之語,覺得朝廷會讓他們守城送死不會盡力救援?

尷尬了片刻,荀攸繼續說道︰「當然了,臣的意思也不是說堅守這條策略不好。涿郡、廣陽郡、漁陽郡是幽州的月復心之地,西面的代郡、上谷郡,或者東面的右北平郡、遼西郡,都是一些貧瘠苦寒之地,廣陽郡是絕對不能輕易讓袁紹得到的。」

「那是何意?」

荀攸干脆答道︰「要堅守,也要速救。」

這時候, 太尉、尚書令朱開口問道︰「官軍一半在關中、一半在並州,如果速救, 是集合到一路一同去, 還是分批去?」

「一同去,分批則容易被各個擊破,而且如果人少,根本起不到作用,官軍主力必須抱團。」

朱復又問道︰「官軍從關中開始集結渡河,沿著汾水河谷北上到雁門郡,繼而東向幽州的代郡、上谷郡,抵達廣陽郡,確保糧草補給穩定通暢的前提下,最快需要多久?」

這個問題,荀攸就答不上來了,畢竟他平常只管戶部這一攤,糧草知道,但軍隊分布這些他不曉得。

「要二十五日。」

位列最後一排的門下省諫議大夫法正挺身而應。

諫議大夫本是秩六百石的光祿勛屬官,但經歷了調整後,被歸到了秩比千石的門下省天子近臣里。

眾臣對此倒也不算驚訝,在門下省, 本來法正就是給天子參謀軍事的,雖然不是兵部的官員,但涉及到軍事調動這些事情,他也有知情權。

「二十五日。」

朱點了點頭,現在的問題,就是公孫瓚能不能在袁紹最起碼十萬大軍的猛攻下堅持二十五日了。

以前袁紹的重心在並州,對于公孫瓚,只是以義一部偏師來應對,即便如此,公孫瓚還是被打的只能靠著易水防線死守。

如今袁紹全軍來攻,公孫瓚干脆扔了經營多年的易京退回了薊縣,能不能守住,還真的不好說。

面對這個疑問,有的人已經有些退縮了。

尚書左僕射、司徒張喜眼見讓公孫瓚暫避鋒芒的提議被否了,干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張喜于是站出來,勸諫依舊一言不發的劉弋道︰「陛下,我軍現在即便全軍開拔,不算屯田軍和地方郡兵,只有不到四萬可戰之兵,而袁紹卻有大概十萬步騎,就算是公孫瓚能夠憑借著城池的優勢,將袁紹暫時拖在薊縣,但是城池內的糧草、物資,我們也無法給他補充啊!而袁紹卻有著充足的糧草和物資供給,我軍若是遠道支援,與袁紹硬踫硬,恐怕會吃大虧啊!」

這便是干脆放棄支援公孫瓚的意思了。

其實張喜說的也不錯,他一直的建議都不是跟袁紹硬踫硬,之前想讓公孫瓚撤退,現在則想讓官軍不要去救援。

畢竟,這種級別的決戰,事關國運,誰也不敢就說要把所有家底一次押上。

而且這次救援公孫瓚還跟之前的河東之戰不一樣。

河東之戰是不打下一步袁紹就會直接覆滅關中朝廷,屬于肘腋之變,而一馬平川的幽州南部即便被袁紹拿到了,也不代表他有能力進攻地形更為易于防守的並州。

在並州,官軍是有信心依靠地形優勢來彌補兵力差距的,但在幽州南部平原則不行。

現在的形勢確實非常嚴峻,公孫瓚手中的兵馬只剩下不到三萬,這三萬里面還有戰力低下的郡兵。

朝廷刨去拖累後勤的屯田兵和郡兵,可以動員的野戰主力有不到四萬人。

而袁紹手中可以用于野戰的兵馬則是預計不少于十萬,如果不能想到辦法解決兵力差距的問題,恐怕還是勝算還是很低。

兵力固然不是決定戰爭的唯一因素,雙方的士氣、軍隊的組織度、將領的指揮、後勤的保障、士兵整體戰斗經驗與訓練水平、裝備水平、地形和天氣條件種種因素都會影響一場會戰的勝敗。

但再怎麼說,能投入野戰的有效兵力,卻是一個根本繞不開的話題,這也是戰爭雙方估算勝敗概率最常用的參考維度。

劉弋眉頭緊皺,他之所以一言不發,不是什麼帝王心術,而是他也想出解決辦法,只是他現在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不知道該怎麼擊敗袁紹。

「陛下,不如讓公孫瓚將袁紹的部隊拖死在薊縣,然後我們派遣一些精銳部隊,趁亂偷襲袁紹的後方,切斷他們的補給線,就如同河東之戰時奇襲鄴城一樣,到時候,我軍就將獲得大勝!」劉弋正在犯愁,忽然,刑部尚書、廷尉宣播說道。

「宣尚書有些」賈詡本來想說想當然了,又改口道︰「有些不了解冀州北部和幽州南部的地形了。」

「咳還請賈尚書賜教。」宣播腦子一熱就說出口了,此時見了賈詡的表情,大約也曉得自己可能是紙上談兵,干脆態度也放的低了一些。

「袁紹從鄴城發兵北征幽州,補給線走的肯定都是水路。」

劉弋干脆讓人拿過來一張地圖。

賈詡指著地圖上冀州縱橫交錯的河網說道︰「冀州雖然絕大部分都為東西走向的河流,但南北走向的河流卻也有幾條。最利于後勤補給的,就是從鄴城走漳水,順流而下是可以直接在勃海郡入海的。當然了,袁紹軍肯定不需要走到頭入海,只需要在河間國的樂成下船,然後往北運輸幾十里,就能進入泒水,一路向北就能到易京,然後就可以走陸路了,而陸路,則是袁紹大軍蝟集的地方。」

「也就是說,其實我軍無法切斷袁紹的糧道?」

「是,即便是從井陘出兵向東,距離袁紹的糧道還有數百里,而且從鄴城到易京,基本都是水路,派出騎兵也很難攔截。」

「再次偷襲鄴城呢?」

「太原郡在我軍手里,可井陘口離鄴城太遠。上黨郡還在袁紹手里,無法走壺關。若是千里迢迢走河內郡,袁紹定有所備。」

賈詡說出這句話之後,眾位大臣頓時明白了他的意思。

袁紹兵強馬壯,又無法出奇招,兩相比較,誰強誰弱,顯而易見。

這一仗,不好打了。

如果朝廷真的派出精銳部隊襲擊袁紹的糧道,易京以南幾乎不可能,易京以北,則恐怕會遭到袁紹軍的伏擊,而且,袁紹軍的兵力比官軍的兵力多得多,如果派兵偷襲袁紹糧道失敗的話,袁紹大軍圍上來,那麼官軍精銳肯定要損失慘重。

所以,朝廷絕對不能冒著巨大的不確定去派精銳騎兵襲擊袁紹的糧道。

但是,若是不出擊的話,就只有與袁紹大軍硬踫硬了,而等到那個時候,如果公孫瓚被圍的動不了,官軍就只能自己孤軍作戰。

陷入兩難的境界,一時間,大殿之內靜寂無聲,誰也沒有開口,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建議能對戰局起到效果,但是,現實卻往往是殘酷的。

大殿之內,一片沉默。

良久之後,劉弋緩緩開口。

「孝直,官軍從集結到出井陘口,要多久?」

法正微微一怔,幾乎瞬間就明白了劉弋的意思。

「過河東至太原郡,只需十五日。」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