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的九個地級市執之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交匯處,東南與遼寧省朝陽市接壤,也就是老譚的老家,從他家往北走五十華里就是奈曼旗。

西南與河北省承德市毗鄰,東部與內蒙古通遼市相連,西北與錫林郭勒盟交界。常住人口為四百零參萬,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內蒙古東部中心城市。

赤峰為紅山之意,蒙古語烏蘭哈達,因城區東北部紅褐色山峰而得名。

一九六九年開始赤峰歸遼寧省管轄,十年後一九七九年重又劃為內蒙古轄區。

我們熟悉的趙老趙部長,從部隊下來後就在這里工作,由于性格耿直得罪不少人,後來調到呼市當了武裝部部長。

周曉梅說的親戚是她二姨家的兩姨哥萬軍,也是當兵的,三年前副團級轉業,到政府做了科長。

她二姨家在北票,離她家近,兩家人常走動。兩姨哥萬軍當兵在赤峰,在那成的家,回來的時候少,和周曉梅很少踫著,好幾年沒見了。

今年周曉梅回老家接父母時恰巧萬軍也回家看望父母,兩家人在一起吃了頓飯,這才有了聯系。

周曉梅和王淑蘭到赤峰的時候已經下午,倆人先到了飯店,正好向總在,向她倆說了不叫掛刀匾的詳細情況。

飯店所在的這條街屬于繁華街道,行人多,去年一家店鋪的刀匾被大風吹落砸著個人,挺嚴重,沒搶救過來死了。

所以為了行人安全,市政在今年四月份規定整條街不許掛刀匾,全部拆除。

商戶當然不願意拆,誰都知道刀匾顯眼,尤其晚上,燈光一亮老遠就能看見。加上只是規定這條街不許掛刀匾,其他街道允許,都心理不平衡,也就磨蹭著不拆。

這事歸城管管,城管強制拆除的時候遭到商戶抵制,險些釀成斗毆事件,沒拆成,也就暫停了。

時間到了五月份,市政出了新政策,準備把這條街打造成蒙文化一條街,不但刀匾要拆,連路燈桿也要換,換成看上去像蒙古族旗桿的那種。

所有商戶門面顏色統一,牌匾樣式統一,一半蒙文一半漢字。當然,門面改造由市政統一進行,不需商戶花錢,配合就行。

王淑蘭是三月份過來談的店面,四月中旬開始裝修,那時候還沒接到不需掛刀匾的通知。等向總前幾天準備裝門臉的時候,城管過來通知不需掛刀匾,並且要馬上統一處理門面顏色,統一牌匾樣式。

這樣一來阿巧的風格就體現不出來了,向總做不了主,給王淑蘭和周曉梅打了電話。

「要是這樣的話家家不都一樣了。」周曉梅說。

「差不多,就是店名不一樣。」向總有些苦笑。

王淑蘭沒說話,往街頭望。

街頭那邊已經開始搭腳手架,搭好的掛上了綠色防護網,正在往這邊推進。

「這是政府行為,統一的,跟城管沒關系——」王淑蘭說,顯得無奈。

「這樣的話門臉倒省錢了,就是沒啥特色——依仗先裝的里邊,要是先裝門臉現在還得拆。」向總說。

「像這原有的店面呢?」王淑蘭指著旁邊的火鍋店問。

「原有的保留,牌匾必須統一。」向總說。

「噢——」王淑蘭所有所思的點點頭,又問︰「咱家要是牌匾合格,二樓按著原來的設計裝行不行?」

「這個——」向總遲疑的說︰「應該可以吧。」

周曉梅听出王淑蘭的意思,看看火鍋店,又看看自家店面,說︰「我覺著沒事,那些一二樓的店面不可能改。」

王淑蘭站在那看了一會兒,下意識的看了下手表,發現已經五點了,說︰「先別研究了,五點了,走,吃飯去。」說完轉身,馬上又轉過來對周曉梅說︰「給你表哥打電話,叫過來一起吃。」

赤峰街有名的小吃當屬城南對夾,是赤峰人公認的對夾「領頭羊」。

對夾是赤峰的特色美食,源于「杈子燒餅」,用一定比例的油水和面,外用小米面擦酥,涂上酥油,烤熟,內夾燻肉,外焦里女敕,味道極美。

相傳早年間河北人蘇文玉、蘇德標父子迫于生活,到赤峰街做買賣,以賣燒餅為生。後來父子二人受老家小吃「驢肉火燒」啟發,便產生了制售夾肉燒餅的想法。

蘇家有制作燻肉的獨特配方,經過研制,制作出具有獨特風味的夾肉燒餅,起名「對夾」,從此對夾這種特色小吃便在赤峰誕生了。

蘇家在赤峰街創辦了第一家對夾鋪,起名為「復生隆」。三七年之前,復生隆生意非常火,後來東北淪陷,被迫關門,四五年恢復營業。

由于對夾做得好,成了赤峰招牌,很多到赤峰辦事觀光的人臨走時都要帶上一些回去,一時聲名遠播。再後來,復生隆改制,成了今天的「福興樓」。

福興樓在繼承百年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研發出既營養、保健、又好吃、時尚的海味、蔬菜、果醬三大系列對夾,把赤峰對夾推上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在二零零三年,福興樓對夾作為內蒙古唯一一家參展品牌在第十三屆廚師節月兌穎而出,被中國烹飪協會認定為「中國名點」。

福興樓的對夾和城南對夾哪個好吃?說實話各有千秋。

蘇氏父子研發了對夾,復生隆發展了對夾,福興樓和城南把對夾發揚光大了。

王淑蘭和周曉梅、向總先一步到福興樓,三人點好菜和對夾,等了一會兒,周曉梅的兩姨哥萬軍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