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五天的早课上,一上来,长老就说“行”这个字很难解释。

众弟子洗耳恭听。

长老说道:

首先,行是心的状态,所以修行也叫修心。

也就是说,修行要从自己的心理状态修起,要改正自己的思想,要随时注意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

打坐只不过是修行的一种,只是帮助你养成一种习惯而已,如果自己的行为不改,那种修行是没有用的。

注意,思想是没有表达出来的行为,是未表的色,行为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思想。

所以,我常常叫人家学佛要先读《普贤行愿品》,先要发大愿,而且不光是思想发大愿,还要贯彻于行动。所以佛说,我对于没有智慧、愚笨的人,不愿意讲这个道理,因为怕他们听了以后,误以为生命功能有一个究竟我的作用。

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我,根本无我,你真懂了这个道理,你就懂了行蕴。

修行就是转动切断这个种子的瀑流,如果你仅仅是念念佛,打打坐,祷告祷告,而你的思想瀑流从来没有清净过,那不算修行。当然,打坐、念佛、祷告也有用,帮你练习练习。

一般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或者祷告“阿门”,只是嘴里念念而已,根本就没到心里去,我就笑他们,这样念,你什么门都不会有!念,就须要随时放于心中,随时记得,那才是真正的念。

修行的重点在念,要把修行变成一个习惯,不能涣散、散乱,要念念清净,大家学打坐修禅,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让你的身体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功夫。

有四句诗,看似平常。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一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如果用中国禅宗的手法,那解释得就很文学化,很妙了。

一只兔子横躺在大路上,那苍鹰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从空中冲下来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怜的猎狗闻到兔子的味道,还有那里寻呢?哪知道天上苍鹰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狗就是那个寻的境界,这是禅宗祖师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般人用功、参话头,不过是像猎狗一样在“寻”找一个境界。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讲的这个道理,有个徒弟看见师父在研究佛经,这位徒弟已经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诗,讲那个苍蝇好笨,“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都一百岁了,还在窗户纸上钻,哪有出头的日子呢?师父听到这个,马上放下书本,对徒弟说:“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师父,现在我叫你师父。”经过这位徒弟的指导,这位师父也得道了。

后来有人作了一首诗:

蝇乃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

忽然撞著一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苍蝇喜欢寻找亮光,所以在纸窗上钻来钻去,但无论如何也无法透过纸窗,飞出窗外。忽然撞到进来时的那个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睛骗了,原来那个洞就在这里,这就是“伺”的境界。

所以中国禅宗是很文学化的,用文学的语言表示出来,寻与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古代许多禅师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也不洗脸,不像那些**师们,穿得整整齐齐,架子摆得很大。

有这么一位禅师,坐在路边的茶馆里喝茶,当时茶馆里还有一位**师,派头十足,旁边坐著许多皈依弟子,对这位穷兮兮的和尚不大理会。

这位禅师要整整他们,就跑到他们面前说:“法师啊,嘿,看你这个样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们都讲些什么法呢?”

“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识学。”

禅师说:“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唯识学讲百法,那么,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

这一下那位法师就愣住了,晓得碰到高手禅师了,“哎呀,老禅师,请指教!”

禅师回答:“那是二六时中,心不相应行法。”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天气随时都在变化,但你的意识心无法把晴天变成下雨,也无法把下雨变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应行法。

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

根、尘、识三个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为识。

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佛在《圆觉经》中说:胎卵湿化四生都以婬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以爱为根本。

憨山大师说:“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死死,舍身受身,皆是流转,直至今日。”“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

行蕴讲到这里,算是简单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细讲,内容还很多,下面请李尔施主作番精解。

寂静的佛堂里,李尔讲道:

“行”还有动力的意思,比如说太阳、月亮时时刻刻都在转动,那就叫行,有人说,胡适之提出,中国文化是静态的,我个人认为那种说法并不正确,中国佛道儒从来没有讲静态,因为静态不过是动态里的一个现象,是一种缓慢的动。

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天就是宇宙,意思是说宇宙永远都在动,如果天不动的话,宇宙生命就会毀灭了。其实死亡也是一个动态,所以宇宙生命本来是活动的。

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宇宙就像圆桌、圆球一样,是圆的,永远在动。我们把圆的看成是直线,那是因为我们人为的把它切了。在小范围内,圆与直线很相似,所以没有真正的静态。

其实,动就是静,静就是动,没有静也没有动,没有阴也没有阳,这是形而上的法则,很高很妙的。

佛法真正到了最高境界是不动也不静,即动即静的。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我们讲的这些心理状态都属于行蕴的范围,说到行蕴,你们要了解佛在《解深密经》讲的一个偈子: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识就是我们的心理思想作用,佛在这里打了一个比方,我们这个生命一生下来,那个心意识作用就像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千秋万代永远在流,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股水在流动,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每个水分子都各有自己的作用与性能,非常复杂,非常细密。

佛陀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

连续好几天,好长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佛陀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那人模模鼻子走了。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

此外,贪、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

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

学佛修行,目的是要超出世间、了月兑生死,而生死的根本就是。

因此,应把对治视为修行大事。对治之法,即是如理作意,这是从根本上对无始以来的贪欲种子宣战,决定具有破灭烦恼的作用。坚牢大阿罗汉曾说:“忆想妄分别,则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别,五欲则断灭。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正念无贪著,余烦恼亦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