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天的早課上,一上來,長老就說「行」這個字很難解釋。

眾弟子洗耳恭听。

長老說道︰

首先,行是心的狀態,所以修行也叫修心。

也就是說,修行要從自己的心理狀態修起,要改正自己的思想,要隨時注意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

打坐只不過是修行的一種,只是幫助你養成一種習慣而已,如果自己的行為不改,那種修行是沒有用的。

注意,思想是沒有表達出來的行為,是未表的色,行為是已經表達出來的思想。

所以,我常常叫人家學佛要先讀《普賢行願品》,先要發大願,而且不光是思想發大願,還要貫徹于行動。所以佛說,我對于沒有智慧、愚笨的人,不願意講這個道理,因為怕他們听了以後,誤以為生命功能有一個究竟我的作用。

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我,根本無我,你真懂了這個道理,你就懂了行蘊。

修行就是轉動切斷這個種子的瀑流,如果你僅僅是念念佛,打打坐,禱告禱告,而你的思想瀑流從來沒有清淨過,那不算修行。當然,打坐、念佛、禱告也有用,幫你練習練習。

一般人念佛「南無阿彌陀佛」,或者禱告「阿門」,只是嘴里念念而已,根本就沒到心里去,我就笑他們,這樣念,你什麼門都不會有!念,就須要隨時放于心中,隨時記得,那才是真正的念。

修行的重點在念,要把修行變成一個習慣,不能渙散、散亂,要念念清淨,大家學打坐修禪,定要明白一個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讓你的身體休息一下而已,禪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功夫。

有四句詩,看似平常。

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鷹一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

空向枯椿舊處尋。

如果用中國禪宗的手法,那解釋得就很文學化,很妙了。

一只兔子橫躺在大路上,那蒼鷹在空中已看得清清楚楚,從空中沖下來把它活活叼走了,可憐的獵狗聞到兔子的味道,還有那里尋呢?哪知道天上蒼鷹早已把兔子叼走了?狗就是那個尋的境界,這是禪宗祖師借用這個故事,來說明一般人用功、參話頭,不過是像獵狗一樣在「尋」找一個境界。

還有一個故事,也是講的這個道理,有個徒弟看見師父在研究佛經,這位徒弟已經悟道了,就在外面吟了一首詩,講那個蒼蠅好笨,「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都一百歲了,還在窗戶紙上鑽,哪有出頭的日子呢?師父听到這個,馬上放下書本,對徒弟說︰「你一定悟道了,以前你叫我師父,現在我叫你師父。」經過這位徒弟的指導,這位師父也得道了。

後來有人作了一首詩︰

蠅乃尋光紙上鑽,不能透過幾多難,

忽然撞著一時路,始信平生被眼瞞。

蒼蠅喜歡尋找亮光,所以在紙窗上鑽來鑽去,但無論如何也無法透過紙窗,飛出窗外。忽然撞到進來時的那個洞,才知道自己是被自己的眼楮騙了,原來那個洞就在這里,這就是「伺」的境界。

所以中國禪宗是很文學化的,用文學的語言表示出來,尋與伺境界的不同就很清楚了。

古代許多禪師都穿得破破爛爛的,也不洗臉,不像那些**師們,穿得整整齊齊,架子擺得很大。

有這麼一位禪師,坐在路邊的茶館里喝茶,當時茶館里還有一位**師,派頭十足,旁邊坐著許多皈依弟子,對這位窮兮兮的和尚不大理會。

這位禪師要整整他們,就跑到他們面前說︰「法師啊,嘿,看你這個樣子,佛法一定很高明啊!那你們都講些什麼法呢?」

「嗯,我研究的是法相唯識學。」

禪師說︰「哇!了不起,那我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唯識學講百法,那麼,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

這一下那位法師就愣住了,曉得踫到高手禪師了,「哎呀,老禪師,請指教!」

禪師回答︰「那是二六時中,心不相應行法。」

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天氣隨時都在變化,但你的意識心無法把晴天變成下雨,也無法把下雨變成晴天,所以那是心不相應行法。

行蘊所生的心是造業的主要力量與原因,因為這些心念驅使我們的身、口、意去造業,所以行蘊是五蘊中造業的主要心理作用。

講到五蘊,我們就要講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關系。我們的內心接觸外境時,它們之間會發生關系,根--六根、塵--六塵(外境)互相接觸,它們接觸的同時,心作意,也稱注意,如果根、塵不接觸,識是不會生起來的;如果根、塵接觸,同時心也作意的話,這時候知覺的心稱為識。

根、塵、識三個一起作用的時候,所產生的心理稱為觸心所。比如說︰我們能夠看到顏色的心理,稱為眼識。這個眼識依靠眼根來接觸色的境,在這個過程當中,了別外境的心稱為識。

如果根、塵不接觸,我們是不會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當你的眼楮蓋住的時候,心多數就不會注意到眼楮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塵接觸的時候,心有時會同時、同境注意,有時候不會;比如說,我們坐在那兒看書,看到入神時,外面有聲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們卻不知道;那就是根、塵接觸時,心當時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聲音那兒作用,耳識就不生起來,耳邊有什麼聲音,就沒听到了。所以我們要明白,內心、六根與外境的作用有這樣的區別。

佛在《圓覺經》中說︰胎卵濕化四生都以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以愛為根本。

憨山大師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死死,舍身受身,皆是流轉,直至今日。」「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

行蘊講到這里,算是簡單的概括了一遍,真要細講,內容還很多,下面請李爾施主作番精解。

寂靜的佛堂里,李爾講道︰

「行」還有動力的意思,比如說太陽、月亮時時刻刻都在轉動,那就叫行,有人說,胡適之提出,中國文化是靜態的,我個人認為那種說法並不正確,中國佛道儒從來沒有講靜態,因為靜態不過是動態里的一個現象,是一種緩慢的動。

易經乾卦的第一句話就是「天行健」,天就是宇宙,意思是說宇宙永遠都在動,如果天不動的話,宇宙生命就會毀滅了。其實死亡也是一個動態,所以宇宙生命本來是活動的。

其實沒有一個真正的靜態,宇宙就像圓桌、圓球一樣,是圓的,永遠在動。我們把圓的看成是直線,那是因為我們人為的把它切了。在小範圍內,圓與直線很相似,所以沒有真正的靜態。

其實,動就是靜,靜就是動,沒有靜也沒有動,沒有陰也沒有陽,這是形而上的法則,很高很妙的。

佛法真正到了最高境界是不動也不靜,即動即靜的。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們講的這些心理狀態都屬于行蘊的範圍,說到行蘊,你們要了解佛在《解深密經》講的一個偈子︰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阿陀那識就是我們的心理思想作用,佛在這里打了一個比方,我們這個生命一生下來,那個心意識作用就像長江、黃河的流水一樣,千秋萬代永遠在流,表面上看起來,只是一股水在流動,其實仔細分析起來,每個水分子都各有自己的作用與性能,非常復雜,非常細密。

佛陀在旅途中,踫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

連續好幾天,好長一段路,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蔑他。

最後,佛陀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于誰呢?"

那人回答︰"屬于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那人模模鼻子走了。

行蘊是很復雜的,我在此只是作簡單的解說︰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稱為心所。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這些心的行為皆是有造作的,並且念念遷流變化,都稱為行;這種種的「行」聚合在一起,則稱為行蘊。比如貪、瞋、痴的心︰人家罵你,起瞋心,這就是「行」。

此外,貪、瞋、痴、忿、恨、惱、害等都是「行」。

所以在我們的心念中,除了識、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這些心會造業,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們念一部《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為我們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兒變化,這個行是屬于善的︰如果我們被人家罵,起瞋心是屬于惡的,那就是造惡。

學佛修行,目的是要超出世間、了月兌生死,而生死的根本就是。

因此,應把對治視為修行大事。對治之法,即是如理作意,這是從根本上對無始以來的貪欲種子宣戰,決定具有破滅煩惱的作用。堅牢大阿羅漢曾說︰「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余煩惱亦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