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長老的經解,好在只寫到了第四天的早課,經解應該在接下來寫第六天的內容,可接下來,長老一上來就是記述李爾對佛的最高境界論述,關于「五蘊」的討論,看來長老是想先放在一邊。

我瞅瞅長老,他依然細細品讀李爾的文章。

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我認真的讀下去。

李爾說︰佛的最高境界用一個字表達︰空。

學會空,就是學會無欲,無欲則剛,就會達到海納百川的境地。

佛的最高境界用二個字表達︰放棄。

學會放棄就不會產生內心沖突,就會達到一種和諧的境地。

佛的最高境界用三個字表達︰不執著。

學會不執著就不會使自己的神經崩潰,就會達到若水的境地。

佛的最高境界用四個字表達︰保持安祥。

學會保持安祥就不會浮躁,就會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用寬容的心對待世界,對待生活;

用快樂的心創造世界,改變生活;

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廣結善緣,遠離惡緣。

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听不見別人的心聲。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有信仰的人最高尚,有道德的人最喜樂;

有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自在;

懷慈悲的人最寬容,心無雜念者無煩惱;

好行善的人有福報,喜布施的人最寶貴;

人生貴得適意.坐忘,無我,淡泊.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求佛者,得智;求智者,成佛。

接下來的文字題目是《佛不在廟里,法不在書中》,是李爾的論述,還是長老的觀點?我不得而知,我小聲讀道︰

佛經不是用肉眼來認識的,必須以「心眼」來看。

在佛法能被覺悟之前,必須知道往哪里看?要真實的看到佛法,必須往自己的身心里看。

真正的佛法就存在于當下這個身心里面,身是佛,法是心,以心來看佛,就能發現法之所在。

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去見,在耳去聞,在用鼻辨別,在舌談論,在手執捏,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

日常一切世物都要依賴智慧,學佛是為了開啟自身具足的福慧,信佛是信自己的心。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學佛更是為了改自己毛病,而不是發現別人錯誤,以世間學識理念聰明是無法領會佛法,更不可能了悟自性具足的佛性。

現代人的心與身是分離的,三千年前悉達多就在提醒我們,可是至今我們還是辜負了,佛菩薩救度眾生是隨機現化,大德弘法是隨緣說法,迷悟之間的我們談論大德根本就是奢侈,佛法理論研究更不是佛弟子的本分,凡夫更不具有議論大德之資格。戒律是得道證果的基石,是佛弟子寧舍性命不丟慧命的根本法義,恪守律以此來獲得佛法的利益,才是對「依法不依人」這句法語最好的領悟。

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漂泊的,都是別處,只有心是自己的,當下沒有比安心更偉大的事情。

真假正邪只是心。

做為佛教徒最重要是心,最關心是智慧,否則念佛即是念魔,輪回的可怕是造成我們永遠的愚痴,而全然究竟的覺醒不能依靠外物,了悟來自內在的初心。

無諍是佛!地球是圓是扁不重要,佛祖關切痛苦之源,他的教法不是讓人讀過後放回書架的哲學巨著,而是通過修持有一個正見的心,由此而遠離一切諸苦,當下淨土,當下成佛。

不斷的輪回,一次次的受生,只是為了找回自己的心,生命是一個安心的過程。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與自己的心漸行漸遠,離佛越來越遠。只有充滿寧靜詳和的內心才能智慧的見到真佛明白法義。

佛法是究竟的真理,佛法的認識存在于我們對天地萬物的敬畏中,在對眾生的感激中,佛門高僧是人間的太陽,照亮佛弟子黑暗的心,做為佛弟子,我感恩十法界所有佛菩薩和所有眾生!我願望身心安住于聖戒之中,做個真的佛弟子。

水流空,心不競。

小窗外,不除芳草。

听雨看雲,靜中好。

心不自心,

因物故心;

物不自物,

因心故物.

明心見性,

是徹見本性,自覺到本來具有的佛性。換言之,是把經論里的佛言祖語得到印證。其次是行解相應,行動與佛知佛見一致,把那親證到的表現出來,此即綿密保養聖胎。佛法的真諦,在了生死,明心性。故不在事相中,換句話說,在吹打念唱上是撈模不到的,事相本身是無常的,無常就是生滅,生滅就是生死。那麼,為了了生死,不在根本上下功夫,而在事相上求取,這是了的什麼生死呢?學佛者,不了徹般若自性,雖盡知種種教義,盡學種種法門,皆是舍本逐末,在枝葉上尋覓,豈能了生死明心地。故特別強調先悟後修,至少要有個解悟,始可避免心外求法之嫌。「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慎之慎之!

似乎這段話是李爾要表明他對佛的認識,又好像是長老要表達的觀點,我覺得都好,我也漸漸地體會到了一個「悟」字,對于了解佛學知識的重要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