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二天早课,讲解的是色蕴。

说实话,对于长老的经解,看的我有些吃力,抬头看长老一丝不苟的读李尔的文章,我定了定神,一字一句的看第二天早课的内容。

一上来是长老所讲述的内容。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

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

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

所谓四大既是:

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

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

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

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

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

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

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

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外色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舌忝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

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

接下来,长老的经解上注释道:以下是李尔施主对色蕴观点。

说色蕴,用现代的话来解释,色蕴是物质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风“四大”。

所谓四大,也就是四种大类的意思,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风就是气,是动性。两千多年前,科学还不发达,佛就简单的把色蕴归纳为四大。

严格来讲,还应该加一个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

整个五大是属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质的,空大已经接近物理的了。

注意,我们可以看见的天空的那个空是有相的空,属于色法,色蕴,不是般若的空。我们身体的气、脉、血、热能,乃至拙火,都属于色蕴的范围。

佛陀在《相应部.大品》的经文里说:“诸比丘,就有如要量大海洋的水是不容易的,不能说它是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百倍这么多容量的水,

或几千倍这么多容量的水,或几十万倍这么多容量的水,而只能称它为一堆不可计数的水,它基于堆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因为一点点的水不能被称为一堆水,而只有大量的水才能如此称之。同样地,少量的灰尘不能被称为一堆灰尘、少数几只牛也不能被称为一堆牛、

少量的兵力也不能被称为一堆兵力、少量的福业也不能被称为一堆福业,因为只有大量的灰尘才能被称为一堆灰尘;只有许多牛等才能被称为一堆牛、一堆兵力及一堆福业。

而在诸如此类的经文里:世尊看到一大捆的木头,被恒河之流冲走,它是基于概念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但在《相应部.六处品》里,戒蕴、定蕴,它是基于美德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在《法聚论》的经文里:心、意、心智……识是属于识蕴,它是基于分类的含义而被称为蕴。

在此,它指的是堆,蕴的这一项含义包含了球、量、群及堆的含义,因此当视诸蕴为拥有堆之相;也可说它为拥有部份的含义。

因为在这世上,有些人在还债时说:我们将分两期(蕴)还债;我们将分三期还债;所以也可说诸蕴拥有部份之相。

所以,在此的色蕴,是指色堆或色的部份。受蕴是指受堆或受的部份,而想蕴等的含义也应当以此类推。

据说,有一位女人,跟随商队旅行。

由于大家缺乏水份,被商队的人们在夜晚时,将此女遗弃在沙漠里。

当白天,太阳升起时,沙漠里的沙地,被晒得灼热了。由于此女不能再站在沙地上,于是她把头顶上的篮子,拿下来放在脚下,然后站在其上。

当那篮子也被晒热时,她不能再站在上面了。所以,她把上衣月兑下来,放在篮子上面,然后再站上去。

当那也变热时,她把抱在怀里的孩子,面朝下地放在那件衣服上,而悲泣地站在那孩子的身体上面。

由于被烈日曝晒,最后,她和孩子,都被晒死在当地。

知道我们会死是一回事,但是,内心确实地了解自己的死亡,并能以平常心去接受,则又是另一回事。

五蕴有其最大、最醒目的对象——身,没有人能忘却它。

此外,每个人的身体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问题,虽然不一定时时有问题,倒是偶尔会发作,就是“我坐不下去,我的膝盖很痛,我的背也痛、胃也痛,头晕、觉得很累。”

佛陀曾说,未开悟、未见法的弟子有两枝箭刺痛着他们,而开悟见法的弟子只有一枝箭。两枝箭是指身和心,而一枝箭,则只是指身。佛陀有时也会感到不适,不过,他仍继续说法,丝毫不为所困。

最后,他病倒了,在濒临死亡之际,他进入禅定而般涅盘,佛陀有严重的胃绞痛,但却无法阻扰他。

这个身体(色),是构成人身的五种元素之首,

一般人修行打坐,不管是修持佛法,或者旁门左道,或者魔道,搞了半天,都是在那里玩弄色蕴的变化,没有什么了不起啊!连佛法的边都还没有模到呢!比如你坐在那里盘腿打坐,不管你是修什么法门,是修显教还是密宗,乃至观想什么东西,反正你是四大这一堆东西堆在那里对不对?你说,我坐起来这里舒服那里舒服,今天有个好境界,很清净,明天境界不好,不清净,这都是在色蕴的范围。所有这些现象都只是说明色蕴在起变化,如果你认为这就是佛法,那是你自己认识不清,自己乱加注解,自我陶醉。

一切凡夫之所以不能解月兑,首先就是因为被色蕴困在那里。不要说佛法,要跳出三界外,就连你自己身体色蕴的三界你都跳不出来。比如说男女性冲动的问题,就与色蕴有关。不是说性冲动完全就是色蕴的关系,而是说色蕴很厉害,引动你的心理起作用。拿我们身体来讲,从脚到横膈膜这一段属于欲界,男女性关系都是从这里引动的;从横膈膜到眼睛属于色界;从眼睛到虚空则是无色界。

定与慧必须达到一种平衡,内观是精髓,而且能不受牵制;而定则往往取决与专注的能力,如果身体发生任何状况,没办法继续坐禅,定便会消失,原因在与慧仍未产生,对这色身的内观是修行道上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一个小沙弥名叫心通,他忽然厌倦起暮鼓晨钟的禅修来,认为时光过得太慢,他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代法师。

有一天心通对道悟禅师说:“我什么时候能像师傅一样道行深远、德高望重就好了,那才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境界啊!”

道悟禅师听后,未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只是用手指指天边的一朵白云,对心通说:“你看那朵云多么漂亮!”

心通也附和说:“真的漂亮!”

然后,道悟禅师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说:“你看那盆花,开得多鲜艳啊!”

心通也附和着说:“真鲜艳啊!”

过了几个时辰之后,心通把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时,道悟禅师又忽然问他:“刚才那朵漂亮的白云呢?”

“早已飘逝得无影无踪。”心通看看天边,顺口说道。

师又忽然对他说:“你去把我那天指给你的那盆鲜花捧过来,我看开得怎么样了?”

心通赶紧去找那盆花,可是,那盆花的花期已过,只有发黄的枝叶了。

道悟禅师就说:“都是过眼云烟啊!”

直到这时,心通才豁然顿悟。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