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天早課,講解的是色蘊。

說實話,對于長老的經解,看的我有些吃力,抬頭看長老一絲不苟的讀李爾的文章,我定了定神,一字一句的看第二天早課的內容。

一上來是長老所講述的內容。

色蘊的意義︰色是有質礙,佔有一定的空間,久後會變壞。

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的活動現象。比如︰礦物是物質,它肯定是屬于色蘊;但是聲音,並非物質,是物質所震動的現象,故它也屬于色蘊。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分為四種性質稱為四大。

色是由四大種造,一切物質皆具四大種。

所謂四大既是︰

一者、地大--堅硬性之元素;

二者、水大--流動潮濕性之元素;

三者、火大--熱暖性之元素;

四者、風大--輕浮流動性之元素。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此四大是指物質的三態以及熱的能量︰地大--物質的固態;水大--物質的液態;火大--熱的能量;風大--物質的氣態。

故四大並非指地、水、火、風,它是指物質的四種性質,只是用地、水、火、風做代表罷了。

經綸上說每一種物體都具有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大少。如果海水加熱,它的火大就增加了。

又比如說一塊石頭,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風大少。如果石頭冷的話,火大少;石頭熱的話,火大就多。

佛教對物質的分類比較注重直覺的分析,即是我們的感官接觸物質時,直接的了解它,並非像研究物理、化學那樣,用各種儀器來研究,發現、明白里面包含何種元素,佛陀是依據當時的社會人文條件方便說法。

它著重于指導我們認識物質和心之間的關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質的活動與精神的活動,在心與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個很特別的分類方法,既是將色法分為內色和外色,內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種;外色有色、聲香、味、觸五種,合稱為五雙色。

內色外色產生的知覺

眼根——色塵——眼楮看到顏色

耳根——聲塵——耳朵听到聲音

鼻根——香塵——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塵——舌頭舌忝到味道

身根——觸塵——身體接觸到東西

談到五雙色,那就要講到「根」,我們經常說六根清淨,六根不淨,那六根是指什麼呢?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

六根所對的境稱為六塵,既是色、聲、香、味、觸、法。

接下來,長老的經解上注釋道︰以下是李爾施主對色蘊觀點。

說色蘊,用現代的話來解釋,色蘊是物質的、物理的,包括地、水、火、風「四大」。

所謂四大,也就是四種大類的意思,地是堅固性的,水是溫性的,火是熱能,風就是氣,是動性。兩千多年前,科學還不發達,佛就簡單的把色蘊歸納為四大。

嚴格來講,還應該加一個空大,一共是五大,但一般只提四大。

整個五大是屬于物的方面,四大是物質的,空大已經接近物理的了。

注意,我們可以看見的天空的那個空是有相的空,屬于色法,色蘊,不是般若的空。我們身體的氣、脈、血、熱能,乃至拙火,都屬于色蘊的範圍。

佛陀在《相應部.大品》的經文里說︰「諸比丘,就有如要量大海洋的水是不容易的,不能說它是這麼多容量的水,或幾百倍這麼多容量的水,

或幾千倍這麼多容量的水,或幾十萬倍這麼多容量的水,而只能稱它為一堆不可計數的水,它基于堆的含義而被稱為蘊。」

因為一點點的水不能被稱為一堆水,而只有大量的水才能如此稱之。同樣地,少量的灰塵不能被稱為一堆灰塵、少數幾只牛也不能被稱為一堆牛、

少量的兵力也不能被稱為一堆兵力、少量的福業也不能被稱為一堆福業,因為只有大量的灰塵才能被稱為一堆灰塵;只有許多牛等才能被稱為一堆牛、一堆兵力及一堆福業。

而在諸如此類的經文里︰世尊看到一大捆的木頭,被恆河之流沖走,它是基于概念的含義,而被稱為蘊。

但在《相應部.六處品》里,戒蘊、定蘊,它是基于美德的含義而被稱為蘊。

在《法聚論》的經文里︰心、意、心智……識是屬于識蘊,它是基于分類的含義而被稱為蘊。

在此,它指的是堆,蘊的這一項含義包含了球、量、群及堆的含義,因此當視諸蘊為擁有堆之相;也可說它為擁有部份的含義。

因為在這世上,有些人在還債時說︰我們將分兩期(蘊)還債;我們將分三期還債;所以也可說諸蘊擁有部份之相。

所以,在此的色蘊,是指色堆或色的部份。受蘊是指受堆或受的部份,而想蘊等的含義也應當以此類推。

據說,有一位女人,跟隨商隊旅行。

由于大家缺乏水份,被商隊的人們在夜晚時,將此女遺棄在沙漠里。

當白天,太陽升起時,沙漠里的沙地,被曬得灼熱了。由于此女不能再站在沙地上,于是她把頭頂上的籃子,拿下來放在腳下,然後站在其上。

當那籃子也被曬熱時,她不能再站在上面了。所以,她把上衣月兌下來,放在籃子上面,然後再站上去。

當那也變熱時,她把抱在懷里的孩子,面朝下地放在那件衣服上,而悲泣地站在那孩子的身體上面。

由于被烈日曝曬,最後,她和孩子,都被曬死在當地。

知道我們會死是一回事,但是,內心確實地了解自己的死亡,並能以平常心去接受,則又是另一回事。

五蘊有其最大、最醒目的對象——身,沒有人能忘卻它。

此外,每個人的身體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問題,雖然不一定時時有問題,倒是偶爾會發作,就是「我坐不下去,我的膝蓋很痛,我的背也痛、胃也痛,頭暈、覺得很累。」

佛陀曾說,未開悟、未見法的弟子有兩枝箭刺痛著他們,而開悟見法的弟子只有一枝箭。兩枝箭是指身和心,而一枝箭,則只是指身。佛陀有時也會感到不適,不過,他仍繼續說法,絲毫不為所困。

最後,他病倒了,在瀕臨死亡之際,他進入禪定而般涅盤,佛陀有嚴重的胃絞痛,但卻無法阻擾他。

這個身體(色),是構成人身的五種元素之首,

一般人修行打坐,不管是修持佛法,或者旁門左道,或者魔道,搞了半天,都是在那里玩弄色蘊的變化,沒有什麼了不起啊!連佛法的邊都還沒有模到呢!比如你坐在那里盤腿打坐,不管你是修什麼法門,是修顯教還是密宗,乃至觀想什麼東西,反正你是四大這一堆東西堆在那里對不對?你說,我坐起來這里舒服那里舒服,今天有個好境界,很清淨,明天境界不好,不清淨,這都是在色蘊的範圍。所有這些現象都只是說明色蘊在起變化,如果你認為這就是佛法,那是你自己認識不清,自己亂加注解,自我陶醉。

一切凡夫之所以不能解月兌,首先就是因為被色蘊困在那里。不要說佛法,要跳出三界外,就連你自己身體色蘊的三界你都跳不出來。比如說男女性沖動的問題,就與色蘊有關。不是說性沖動完全就是色蘊的關系,而是說色蘊很厲害,引動你的心理起作用。拿我們身體來講,從腳到橫膈膜這一段屬于欲界,男女性關系都是從這里引動的;從橫膈膜到眼楮屬于色界;從眼楮到虛空則是無色界。

定與慧必須達到一種平衡,內觀是精髓,而且能不受牽制;而定則往往取決與專注的能力,如果身體發生任何狀況,沒辦法繼續坐禪,定便會消失,原因在與慧仍未產生,對這色身的內觀是修行道上重要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一個小沙彌名叫心通,他忽然厭倦起暮鼓晨鐘的禪修來,認為時光過得太慢,他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成為一代法師。

有一天心通對道悟禪師說︰「我什麼時候能像師傅一樣道行深遠、德高望重就好了,那才是令人羨慕的人生境界啊!」

道悟禪師听後,未發表任何意見和看法,只是用手指指天邊的一朵白雲,對心通說︰「你看那朵雲多麼漂亮!」

心通也附和說︰「真的漂亮!」

然後,道悟禪師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說︰「你看那盆花,開得多鮮艷啊!」

心通也附和著說︰「真鮮艷啊!」

過了幾個時辰之後,心通把剛才的事情都忘了時,道悟禪師又忽然問他︰「剛才那朵漂亮的白雲呢?」

「早已飄逝得無影無蹤。」心通看看天邊,順口說道。

師又忽然對他說︰「你去把我那天指給你的那盆鮮花捧過來,我看開得怎麼樣了?」

心通趕緊去找那盆花,可是,那盆花的花期已過,只有發黃的枝葉了。

道悟禪師就說︰「都是過眼雲煙啊!」

直到這時,心通才豁然頓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