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長老讀李爾先生的「思無邪」之前,我還記得我對長老說︰「佛教的博大精深,不是我一個小孩子能讀得懂的。」

我說的是實話,長老卻夸我有理解力,有見識,也承認佛經的晦澀,讓人看得懂,常常讓人讀不下去。

好吧!在長老看「思無邪」的同時,我也看長老是如何講解「五蘊」的。

長老的經解寫道︰

佛學經典有「經」有「論」,「論」是菩薩們引申、演繹佛的教法所作的著作。最初,世親菩薩提出《大乘五蘊論》,安慧菩薩將它擴充,寫了《大乘廣五蘊論》,把五蘊的道理作了仔細的分析。佛教修行以五蘊為基礎。佛法最重要的就是五蘊論,我們修行學佛,以及任何佛法以外的旁門左道,乃至魔道,一切的修持都離不開五蘊。

根據佛法的歸納,生命就是一個五蘊。

不管你是修持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還是小乘的戒、定、慧、解月兌、解月兌知見,都是以五蘊為基礎。在這里先為大家定義幾個名詞。

五蘊就是五個範圍︰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六根是根據五蘊分析出來的,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識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與六根相對應的外在世界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對應六塵,中間靠六識起分別作用。

六根、六塵、六識加起來一共十八,叫十八界。之所以叫「界」,是因為六根六識六塵各有它們自己的範圍與界限。

與眼相對的是色,與耳相對的是聲,與鼻子相對的是香臭,與舌頭相對的是味道,與身體相對應的是飽饑冷暖等,與識相對應的則是各種各樣的思想情緒,它樣各有各的界限。好比說,耳朵不能看色,鼻子不能听聲。

所以十八界也就是我們這個**生命與外在物質世界發生的作用。

六根、六塵合在一起也叫十二根塵。

首先要了解五蘊的道理,

「蘊」是新譯,梵名塞建陀,是積集的意思,有蘊藏、含藏在里面的意思。

也有人翻譯成五陰,是舊譯,有蓋住的意思。

就好像說眾生清淨光明的佛性被蓋住了,不是陽面,而是黑暗、無明這一面。兩種翻譯都對。濃縮歸納來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的作用都屬于五蘊的範圍。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既是五種聚合,即所謂的色、受、想、行、識。

色蘊︰即物質的積聚。

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即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色蘊之中。

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于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舍得意思就是不苦不樂,共有這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固受有苦、樂、憂、喜、舍五種性質。

想蘊︰心于所知境執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

二者為意,它恆思量,即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這就是末那識,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

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

「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

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對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五蘊,是指金,木,水,火,土,的生相,

五蘊皆空,這里的空,是透徹,明了眾生的意義。

完畢,長老對眾弟子講道︰「今日我佛有緣,這位李施主介紹給大家認識,是省里的博物館領導,見多識廣,今日早課,我請李施主過來,共同研習佛教里的「五蘊」,大家一起討論。

李爾講道︰

我讀佛經時,經常遇到「五蘊」一詞,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我曾經聞听一段對話︰

一座大山上有個小廟,廟里住著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徒弟。

這天,來了一個達官貴人,為小廟捐了很多財物。他在廟里住了一段時間,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熱情接待。

他告辭後不久,又來了一個書生。

這書生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餓得暈倒在廟門外。老和尚見了,叫小徒弟將他扶進廟里,同樣吩咐端上最好的茶,準備最好的齋飯。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來——上次那位達官貴人,為廟里捐了那麼多的財物,自然有資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齋飯;如今,一個不知哪兒來的「叫花子」,師父還如此厚待他,難道師父是老糊涂了?

書生住在廟里的那段時間,小徒弟沒給他好臉色看,有時候趁著師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經餿掉的齋飯,還不給他吃飽。

書生告辭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個菩薩,放在廟堂正中,對小徒說是廟里新近請的菩薩。

小徒弟每天都很認真地給菩薩上香,對著菩薩叩頭,虔誠地念經。

一個月後,老和尚又將那泥菩薩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廟堂當中。

小徒弟發覺菩薩變成了一只猴子,嚇了一跳,幾天都沒去上香。

老和尚問︰「怎麼不去上香了?」「師父,那菩薩變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過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薩又栩栩如生地出現在小徒弟的面前。

小徒弟愣愣地望著師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頭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經,不再理他。

這一敲打,使小徒弟頓悟過來。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這團泥,都是一樣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對前面的達官貴人謙恭對後面書生無禮,都是因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實,認識那平平淡淡卻奇妙得可以捏塑出無盡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所在。」

佛教把生命分為無情生命和有情生命兩種。

無情生命︰有生理現象,沒有精神活動,也沒有我執,稱為無情生命。如植物、我們身體里的細胞等,都是無情生命。

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動,也有精神活動,並且執著我、愛他所執著的我,這種有情生命才有資格稱為有情眾生。

佛陀說眾生是由名、色組成的聚合,這個名、色略分為五種類聚--五蘊,五蘊組成生命的自體。

名︰我們的精神活動,不可見,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稱之為名。

此名既是我們的心,它又可分為心、意、識或八識,剛才長老講過。

色︰生理的活動,它有色相可見,是屬于物質的。在五蘊中的色主要是指我們的身體--身根。

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組成我們的精神和身體活動。

一個小故事有助于各位師兄理解「五蘊皆空」的道理

彌蘭陀王非常尊敬有過禪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從禪修中證悟的智慧,出言吐語,充滿了慧思靈巧。

有一天,彌蘭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楮是你嗎?」

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

彌蘭陀王再問︰「耳朵是你嗎?」

那先比丘再回答道︰「不是!」’

「鼻子是你嗎?」

「不是!」

「舌頭是你嗎?」

「不是!」

「那麼,真正的你就只有身體了?」

「不,色身只是假合的存在。」

「那麼‘意’,是真正的你?」

「也不是!」

彌蘭陀王經過這些問答,最後問道︰「既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是你,那麼你在哪里?」

那先比丘微微一笑,反問道︰「窗子是房子嗎?」

彌蘭陀王一愕,勉強回答︰「不是!」

「門是房子嗎?」

「不是!」

「磚、瓦是房子嗎?」

「不是!」’

「那麼,床椅、梁柱才是房子嗎?」

「也不是!」

那先比丘悠然一笑道︰「既然窗、門、磚、瓦、梁柱、床椅都不是房子,也不能代表這個房子,那麼,房子在哪里?」

彌蘭陀王恍然大悟!

彌蘭陀王悟了什麼?「緣起性空」,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那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世間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一切假因緣而生,一切是自性空。緣起性空,應該就是禪!

泥和生命之間的是否存在因緣?就是有情和無情的差別。

李爾直白的說︰

﹝色﹞--色法--物質的活動;

﹝受﹞--感受;

﹝想﹞--思想,心所法;

﹝行﹞--精神的活動;

﹝識﹞--心王;

「我」即色、受、想、行和識,「我」只不過是五蘊而已。

沒有人真的擁有五蘊,這是佛法中最難的部分。

簡單來說,五蘊是苦。

哲學家老子曾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我人的身體實乃眾苦積聚而成,心理上有貪、嗔、痴煩惱的痛苦,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痛苦,家庭里有愁衣愁食及恩愛別離的痛苦,社會上有是非斗爭,怨憎相會的痛苦,世間上有風、水、火、震、兵災等痛苦。

苦,緊緊的跟隨我們,糾纏我們。

學佛應該要先認識「苦」;知「苦」,才知道求「解月兌」。

要知苦,先要能正確認識五蘊緣生之法皆是無常,以無常故有苦,為解月兌苦故,須知無我。

能夠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才能無我;無我即能遠離顛倒執著,無我才能解月兌。

所以《八大人覺經》說︰「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正是佛陀宣說「五蘊非有」的本懷。

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里?」

「當然不能!」

慧忠又說︰「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月兌心靈的責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

「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

「**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尸與百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

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

「這是什麼意思?」

「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淨佛身。只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月兌煩惱。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

「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麼樣?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問︰「你為什麼要成佛呢?」

「因為我想得到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

「現在你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麼能成佛呢?」

世尊在世時,為了讓弟子們充分了解五蘊,不斷地以此方式教導,以下是世尊於弟子中所作的教誨︰

色無常、受無常、想無常、行無常、識無常。

色非我、受非我、想非我、行非我、識非我。

到這里,大家應該理解「五蘊皆空」的道理了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