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冰场上打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为了女人。

冰场上常常聚集一些女孩子。一种是滑冰的,另一种不滑冰,就是站在冰场四周看人家滑。其实看人滑是一个方面,很多人纯粹就去等着“拍”的。

六十年代末,北京干部子弟中盛行“拍婆子”。有的人说“拍婆子”这个词源于四川方言。这个无从考证。男孩子在滑冰场上、公园里或者马路上拦截女孩子主动搭讪,交朋友。那时不叫“泡妞”、“找马子”,叫“拍婆子”。大多数人都在忙着革别人的命或是被人革命,再就是已经被流放(去干校)或者下乡插队,哪里有心谈恋爱,即使是谈恋爱的人不到关系确定公开由地下转为地上的时候也不会轻易上公园什么公众场合,一切都是革命式的,连谈恋爱也不例外,没有那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预备阶段,直接谈婚论嫁切入实质问题。据后来有人分析,这种“拍婆子”的追求方式有模仿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中的爱情追逐方式之嫌。那书里有一段就是写谢尔盖在划船时排队看到排在前面的一位妙龄女郎,便主动上前搭讪:“如果您是一个人划船的话,是否介意和我划同一条船?”于是男孩子纷纷效仿之,穿上最时髦的老爹的二尺半长的大军装。军队刚军装改制时间不长,国防绿是最时髦的,下来是人字呢、柞蚕丝的,当然有马裤呢或将校呢的外套或大衣就更理想了。蹬上不太合脚的军用皮鞋,手拿一本《外国民歌二百》,走上前去用还没育好的小公鸭嗓和女孩搭话,“嘿,哪的?交个朋友吧?”他问的这个“哪的”,是指对方家里是哪的。对方要是理的话,就回答:“空军大院的,”或者是“冶金部”、“化工部”的……,这就算认识了,如果不理,讨个没趣,讪讪走人。也有穷追猛打不撒手,死缠硬磨跟着的。这都是小孩子家瞎胡闹,胡子还没长出来,就学着谈恋爱了。

也有女的拍男的的,这个不知道叫什么,但是很少。这种女的属于比较“鲁”(粗鲁,浑不吝)的人,与现如今的富婆包养小白脸有本质的不同。当时社会对那些被拍或拍别人的女孩子横加指责,骂她们是女流氓,称其为“飘”或者色(此字应读“筛”,北方方言)。其实女孩子渴望吸引异性的愿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能够得到更多男孩子的爱慕和青睐,展示自己的青春美丽和魅力是每个女孩的愿望。文革时期也不例外。再怎么也无法压抑得住。

这里应该强调的有一点,等着拍的女孩决不等同于现在人们印象中的“鸡”。“鸡们”出卖性目的明确,而这些女孩多半就觉得好玩。谁被拍的次数多,谁肯定就漂亮,就有面子。至于被拍以后做什么,就不甚了了了。多半是一起聊天、唱“黄歌”(《外国民歌二百》)、逛马路,不会再进一步展。有的连这些都不会有,只不过是认识。而且叫一个“份儿大”的主拍了,成了他的婆子,和别人说起来,也算是骄傲和“戳份儿”的资本。如果以后再遇上麻烦,自报家门时,说一句我是那“谁谁谁”的人,对方要是识趣的,自然会退避三舍。就是不认识,一般也不敢说不认识,怕露怯。因为能报出名号的,都是在当时的北京城名气比较大的主,说出名号,你不认识,显然你的份儿还不大,要不怎么孤陋寡闻连那“谁谁谁”都不认得。

那是个极度压抑、禁锢性的渴望和追求的时代,如今对那时的举动可以解释为异性的追求和吸引,而在当时“爱”字都羞于启齿,根本不可能上升到这样的理论高度,只是模糊意识的展露和本能的追求。况且那时人们的性知识贫乏,青年男女之间只是本能的相悦,还没有也不敢上升到更高的性的实质阶段。其实那时候认识的人真的就是露水朋友,过两天看到更好的,又去拍别人了,很少有真成的。被拍上的女孩往往随着一大群男生骑车在马路上呼啸而过。队伍越壮大说明份儿越大。两拨人在马路上相遇,如果认识,一大拨人就在马路上聊起来,自行车横上一大排。如果不认识,搞不好就会掐起来。得亏那个时候车少,马路堵一阵子也不会造成交通堵塞。

“显份儿”的场所除了马路、冰场,还有老莫餐厅、新侨饭店西餐厅,“康乐”饭馆,或是在一些学校大门外。

要是在冰场上两拨人都看上一个女孩,而且双方的势力都差不多,那就不管是哪的,也要开打了。这个份儿绝对不能跌。

那些女孩往往以此为自豪,常常互相攀比,谁让别人开战的次数多,当然谁就更漂亮。谁打赢了,这个女孩当然就归谁。很有点比擂招亲的味道。笔者看过一篇文章,提到当年在什刹海的几个比较有名的女孩。什么傻七、傻八,还有“镇北海”。这都是当年北京城里几个数得上的“飘”(风流)的女孩子。特别是傻七、傻八,闹得有点出格。传说傻七或是傻八在经过掏大粪的车时拿喷上香水的手绢捂住鼻子。现在看来这个举动不算什么,可那个时候,就被认定是资产阶级小姐的表现,故而引起圈内人的不齿和愤恨。由此看来,受党教育多年的青年人,再怎么出格的胡闹,思想深处还是保持无产阶级本质不变的,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嫉恶如仇。按照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思想僵化,中毒太深。

文章最后一句我记得很清楚,就是提到“镇北海”如今安在。算来“镇北海”如今也是女乃女乃级别的人了。当她再次回到这片施展她青春魅力,大放异性异彩的地方时,应该是感慨万千的。

←→←→←→

以上“什刹海”、“拍婆子”都是与本书有关的两个章节,算纪实也好,算题外话也罢,因为牵扯到时代背景,都是不得不说的话,下面言归正传,继续回到咱们的故事中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