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谈到六十年代末期北京的干部子弟,就一定要说说北京什刹海冰场。

什刹海又称十刹海、十汉海或石版海,由西海(积水潭)、后海、前海组成,为一自西北斜向东南的狭长水面。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北海公园后门对面。

什刹海冰场,在现在的荷花市场一带的湖面上,是个天然滑冰场。六十年代末这一带可没有什么荷花市场,也没有现在这么漂亮、热闹,但是一到冬天,这里成了全市青年人最爱聚集的地方。

《血色浪漫》中描写了什刹海冰场的一些场景,但是在那里面描述的大多数是白天,其实白天什刹海冰场去的人少,什刹海真正值得一看的是晚上。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在晚上去什刹海冰场。那时候年轻人的夜生活几乎是零。既没有夜店、酒吧,更没有网吧、歌厅、游戏厅,唯一能聚集在一起娱乐的地方,就是这什刹海冰场了。

晚上开场之前,外面就已经聚集了很多人等候。什刹海冰场用现在的眼光看非常简陋。冰场四周用苇席围起来。换鞋的地方在一间没有取暖设备的大房子里面。从这间房子换好冰鞋下到冰场,要走过一截长长的木板地。冰刀踩在上面,“咚咚咚”的,带给人快乐、兴奋和紧张,就要滑冰啦!

冰场里灯很多,把冰场照得亮堂堂的。冰场大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最核心的是在最里面。大多是滑花样的。不是滑冰高手一般进不去,因为要经过跑道。跑道两边垒起两溜小土堆,上面浇水,冻结实了,形成跑道的两条边线。能上跑道的一般也都是高手。人多的时候跑道上挤的满满当当,只听见冰刀急划过冰面出“刷刷”的响声。度慢技术不好的很容易被撞着。从跑道上退出来也得有点技术才成。就像巴黎凯旋门下行驶的汽车,车太多,没有点功夫的,你就围着凯旋门转圈去吧,出都出不来。第三个部分就是跑道外面靠近换鞋处的一大块场地,初学者一般都在这活动。在冰场的一角处还有个冰球场。会打冰球的人可以到那去一显身手。毕竟穿球刀的人比较少,所以穿跑刀、花样的人也拿着球杆到那客串一下。

那时候人们生活还很艰苦,花上五分钱滑场夜场就很不错了。六十年代末的冰场没有音乐,上冰场滑冰的人从没想过要带水,更没听说过饮料,能穿上冰鞋滑冰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不少人滑冰没有冰鞋,只能租鞋。但是租鞋又太贵,一小时一毛。现在的人把一毛钱根本不放在眼里,那时候的年轻人没工作,兜里能利利索索掏出一毛钱也不容易,一双冰鞋常常是几个人倒着穿。

冰场上滑的好的人大有人在,特别是一些滑花样的,有不少是原先什刹海少年体校的人。燕式平衡、走8字,旋转。四周往往聚集了不少观看的人。人越聚越多,喇叭里广播叫人们散开,怕冰层承受不住压力有断裂危险。人们不理,照旧围观。直到冰层下面出“喀啦啦”的声响,这比什么警告都管用。人们呼拉一下散去。

因为是北京当时最大的青年人聚集地,所以冰场后来的性质改变了。逐渐演化成一个交流和“较份儿”(势力)的社交场所。大规模的参军、插队、去兵团还没开始,革命热情已经大大减退。年轻人开始在这块地方释放消耗他们的过剩的青春,寻求精神上难得的刺激。各城拔份儿的玩主基本都来。谁的份儿大谁才能在什刹海站得住脚。于是这里又成了各个帮派势力比试斗殴的场所。

打架无外乎两个原因:新仇旧恨。新仇往往是在冰场上,或是在冰场外等待入场时结下的仇。无意的碰撞甚至是“照”(互相不礼貌的打量),往往会招来一场恶斗。双方的人先是询问对方是“哪的”。这个“哪的”的就是问家里是哪的。实际意思就是打探对方的份儿究竟有多大。如果对方的回答“份儿”比你大,那这边先在气势上矮一截,这仗一般就打不起来。比如对方一张口“军委的”或是“北京军区”、“海军大院”、“总后”的,而这边不过是全国农业合作总社或是北京市海淀区区委的,要么是哪个犄角旮旯叫不上名的小破单位的,那趁早连提都不要提,明摆着丢份儿。如果两下的实力差不多,而里面有互相认识的,或者一听对方是哪的,马上说出有认识人的,那也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就怕的是势均力敌,又没有一个认识的,那就情等着开打了。

旧恨指的是平日里结的怨。那时候的人火气大,又无所事事,任何一丁点小事就能引起一场大战。打架也是拔份儿的极好契机。一场大仗的结果没过多久就会在北京圈内人中传开,胜者为王,败者寇。下回打架的时候,只要报出自己曾经在何处与何人交战,对方基本就知道你的实力了。什刹海冰场有过几场大的恶斗,几十上百人围聚在一起,高举冰刀、冰球棍与对方拼打。把警察都招来了。“斗”终人散,冰面上可见点点滴滴的血迹。警察上冰场抓人比较困难,打架的穿冰鞋,警察穿棉鞋,追不上打架的人,还没追几步,还玩几个跟头。于是警察往往认准了人,不急着抓,在换鞋处候着,有点像那宋国的傻农夫守株待兔。

还有另外一种干仗的方式。有人亲眼见过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和一帮被她称为臭痞子的人对骂,留下深刻印象。这女孩的哥哥曾与对方打过仗,对方见到女孩,便寻隙闹事。女孩身穿一身将校呢军装,很扎眼,也很有份儿,一看就是军干子女。她毫无畏惧,单独一人站在换鞋的地方与对方展开舌战。以父辈的光荣传统和自身的高贵血统来衬托对方是无能鼠辈的贱民。这个女子很有“骂才”,声音高亢,不带脏字,举例充分,语句连贯不打一个磕巴。中心议题就是直骂对方的一个“痞”字。她孤身一人,没有任何后援,竟然敢直面一帮拿冰刀、扛冰球棍,书包里揣着三角刮刀、菜刀的大老爷们,不得不叫人佩服。周围围观者众,竟然还引来人们的叫好声。对方显然被其气势吓倒,或者说是被镇住了,大概正因为这一点,最后竟然眼睁睁看着那女子一人骑车离去,没有一人追杀上去。

江山世代有人出。那一代在冰场上驰骋的年轻人,如今应该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再走过这块地方,应该格外珍惜和怀念这个留下他们青春记忆的地方―什刹海冰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