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二八章 蕭氏河西

兩日後,沈清猗去道門。

蕭琰和四哥一起,送她出了賀州城。

沈清猗和兩位師姊坐的是一輛青漆色的四輪雙駿馬車,這是墨行社今年正月新推出的,謂之五代四輪車——墨行社自稱墨家在春秋時代制造的青銅四輪車是一代四輪車——增加了鋼軸和新的減震彈簧,還有新的前輪轉向裝置,在靈活性上終于不輸兩輪馬車了,而乘坐舒適性又比四代四輪車加強了,但是,產量不高,因為新的減震彈簧技藝要求高,需要匠師手工打制,所以價格很貴,不過大唐有錢的貴家和宗門多得是,道門絕對是其中之一,為了讓藥殿這些「身嬌肉貴」的藥師長途奔波不被顛散架,配置最先進的馬車那是必須的。

蕭琰看到這輛車時還彎身看了一會它的減震和轉向裝置,又恭恭敬敬的向臨時充當車夫兼護衛的道門洞真境宗師請教了幾個問題,然後回頭與蕭琮說︰「阿兄,只要路況不是太差,這車不會很顛,你放心吧。」

蕭琮微笑道︰「好。」他知道這是妹妹關心清猗,但擔心在外人面前被人誤會,便以他的名義行事,阿琰有時候心思是很細膩的。

送出西門外十幾里,沈清猗對他二人道︰「四郎,十七,不必再送。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在此別過吧。」

她的聲音清淡,蕭琰卻覺得仿佛幽竹里的風吹過,帶著颯颯之聲,可那是幽竹對風的悄語,她不懂,可她能听見,那是一種感覺,她說不明白。

她知道沈清猗不快活。

但她的眼神太深,深到蕭琰無法看懂。卻知道,那里面,必定有著「更悄浸漪漪寒碧」那樣的孤清冷寂心情。

蕭琰想到這個,覺得心里難過。

她望著馬車漸遠而去,神色悵然,心口也覺悶悶的。

她仰頭看了看天,河西的天,很高,秋日的天,也很藍。

她忽然覺得,姊姊去道門其實也很好,那里,或許有她的道。

四哥的道在蕭氏,可是姊姊的道,未必在蕭氏。

蕭琰心里有這麼個模糊的想法,不由扭頭看向四哥,忽然想問問他︰阿兄,你喜歡魏子靜麼?

蕭琮也正看她,清俊的眉眼有著悵然,還有著些微悒色,嘆息一聲,道︰「再過三月,要送走阿琰了。」

蕭琰不喜歡看兄長這般愁緒,笑一聲道︰「我又不是一去不回了,阿兄這般愁做什麼?」又故意輕快的說,「阿兄現在快想,喜歡什麼禮物。」她從吐蕃回來時,也給四哥、母親、祖母都帶了禮物,並不是多麼貴重,卻都費了心思。

蕭琮想起她**思收集的吐蕃詩歌,還讓蕃僧譯成唐語了,心里歡喜,眉間悒色便不覺消去,看著她笑道︰「阿琰收集些長安趣聞吧,回來給我說。」

「好。」蕭琰笑聲應道。

兄妹倆掉轉馬頭,在侍衛擁隨下回城。

次日一早,蕭琰照例去睿思堂給父親請安,父子幾人用完朝食後,分去各處,蕭昡帶了蕭琰去宗廟山上,拜見堂叔祖蕭勰。

蕭勰一襲青色大袍,立在宗廟前的廣場上沉厚如山,對蕭昡道︰「三郎你自去。十七我帶去經道堂,十二月半再返回。」

「有勞四叔。」蕭昡抬手行了一禮,轉身看向蕭琰,目光深沉幽邃,道,「阿琰,去經道堂後,要細心體味。無論文武,皆是用以載道,蘭陵蕭氏的精魂,存在于道中。」

「是,父親。」蕭琰鄭重應聲,長揖行禮。

蕭昡在她起身時拍一下她肩,離去。

蕭勰帶著蕭琰出城。

出了西門往西馳出十多里,見溝渠縱橫中,田連阡陌,又有果園和桑林,還有從高昌引進種植的瓜地、綿田。經過河西數代人的開墾,這里的草原已經成了盛產稻桑的農耕之地,不止有漢人農戶,還有鮮卑、回紇、鐵勒、羌人、氐人、匈奴人、吐谷渾人的部族在這里化牧為耕,落村而居。各族的村落都有通婚,很多胡裔的語言姓名習俗都已經漢化,只有部分保留著他們祖先的語言和風俗。出現在田間的農夫,很難從外表上辨出他們的族裔,如果哪個農夫被叫作「胡人」,他很可能掄起鋤頭跟你干架。

因為「胡、夷、蠻、番」是漢人對野蠻人的稱呼。

但化牧為耕的胡裔們認為自己是「士農工商」中的「農」了,比「工商」地位還高,竟然叫我是「野蠻人」,非把你揍個烏眼青不可。

「河西已經沒有胡了。」蕭勰在馳馬中說出這一句。

他帶著蕭琰沿著一條主渠而行,兩人的騎術都很高明,□□駿馬也是千中挑一的良駒,順著蜿蜒的河渠奔行完全沒有問題。

他放緩馬速,一邊前行,一邊與蕭琰說話︰「這條渠叫徠渠,是河西先祖、首代梁國公修建。——知道為什麼叫‘徠渠’?」

蕭琰听四哥說起過先祖蕭鋮的事跡,答道︰「徠,招徠也。先祖起名徠渠,是‘招徠諸族之民,使之事本’——農耕即大本。」

蕭勰道︰「不錯。」

馬鞭往遠處指點,「那里,那里……西城外有永定渠,北城外有蕭渠,東城外有蘭陵渠。前面四代梁國公,每代都花了大力氣在農田水利上,從霍蘭山的峽谷開挖至大河,形成支流灌入霍蘭山以西,再與這草原上的河流相匯,才有這東南西北的四大主渠。」

馬鞭又指另一邊,「那里是秦渠,漢渠。大秦、大漢都引草原上的河流為渠,圍土為田,遷軍戶種稻;北魏、北周的鮮卑人也在做此事,但都是以軍統民的戍邊鎮塞之用。只有我蕭氏舉族遷到河西後,前後歷一百五十余年,開挖新渠,疏浚舊渠,前僕後繼不斷,教化治內諸族引水種稻、植桑養蠶、栽楊插柳、培李種桃,推廣耕作之技、農織之具,才使這片土地真正成為農耕之地,賀州、甘州、肅州、涼州成為‘河西江南’,瓜州、高昌也被譽為‘綠洲明珠’。」

他沉厚的聲音里有著驕傲,「僅賀州七縣,有農耕之戶十八萬戶,計九十萬人口。大唐十萬戶以上的州府有五十二個,咱們河西有九個——十萬戶,五十萬人口。其中賀州四十萬戶,甘州三十萬戶,肅州二十五萬戶……當初咱們蕭氏初到河西時,不到百萬人口,而今,已過千萬了。」

說話間,他們已沿著徠渠上了一片坡地,騎在馬上望去,田連著田,村連著村,道路相通,雞犬相聞,遠處草坡接天際,羊群在山坡上倘佯,果園里紅的黃的果子匝樹垂枝,果實累累,田里的稻穗已作金黃。這是即將豐收的田野,是安寧又祥和的田園風光。

誰能想得到,這里是千年的邊塞,四起皆胡羌?是「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獸兮食臭腥」、「衣冠與華異,人俗少義理」的邊荒?是「北風厲兮肅泠泠,胡笳動兮邊馬鳴」、「邊城烽火侵胡月」、「黃沙百戰穿金甲」的兵戈征戰之地?

而在一百五十年之前,這里還是大唐帝國臣民心中「諸胡雜亂」的西陲之地!

而今佇馬于此,瞭望這片河渠田園,誰能想得到呢?

蕭琰心中油然溢出驕傲的情愫。

這是河西啊!

蕭勰的聲音在風中沉厚不散,「我們蕭氏的血和汗都灑在這里。一百六十年,河西英道碑堂,有我蕭氏子弟接近三千錄于其上,有為河西戰死的,也有為河西嘔心瀝血累死的︰這里有,累死在這條渠上……」

蕭勰想起了他們這一系的先祖蕭嵲,規劃徠渠修建路線的方輿大家,修建徠渠時四十二歲,十年辛苦,白發蒼顏,渠成之日,含笑而逝。他的骨灰,沉澱在這條大渠里。

蕭勰的聲音不由含了感情,「河西道十四州,每一州,每一座城,每一條河渠,每一片沃野,都凝聚了我們蕭氏的心血。」

「是。」蕭琰心含崇敬的道。

這里是大唐的河西,也是蕭氏的河西。

構建一個城市容易,移風易俗卻不易;耕出一片沃野不易,興沐教化卻更難。

蕭氏,不僅造出了河西江南,更重要的是,讓這里成為了「華夏」。

蕭勰策馬前行,「上古之時,戰敗部族遷徙,西為西胡,北為東胡,南為蠻獠,東為夷俚,遂有胡夷蠻獠。若論祖溯源,與我們漢人一樣,俱是炎黃蚩尤三族而出。但我們漢人懂耕種,掌知識,創禮儀,建道德,立**,有綱常,遂成衣冠文明,斯為華夏。而遷徙之部以搶掠殺戮為道,以弱肉強食為理,不知仁義禮節,與野獸無異,遂為胡夷蠻獠。

「但人生下來,要吃飯穿衣,胡漢無有兩樣。所以倉稟足而知禮節,人吃不飽的時候,多數會跟野獸一樣。居貧餓還能守志節者,非民,乃士也;但士少,民多。胡夷無禮儀道德,又何來志節之士?他們饑了餓了,要侵掠搶殺,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讓自己‘倉稟足’,只能搶別人的。中原要徹底解決胡患,將他們驅逐是沒用的,趕跑了還會卷土重來,不是今年是後年,不是這個十年是下十年,沒個絕止的時候,所以河西千年皆為塞上,烽火不熄,蓋因胡族無法自飽,不往東搶,南搶,便要西掠,總之要去搶要去佔才有活路。」

蕭琰隨馬在後,這些道理她听四哥講過,但從沒有像今天,騎馬行走在這田園沃野中,感受這麼直觀深刻。她認真的听著。

「人有了吃的有了穿的,誰還願意喊打喊殺呢?你看咱們漢人百姓,只要有一分地,都興不起造反的心思。陳勝吳廣為什麼反秦,那是因為逼得沒活路了。漢末為什麼黃巾造反?也是逼得沒活路了。胡人也一樣,給他們活路,他們也會像漢人一樣勤懇。我們河西千萬人口,其中胡裔佔了五六成,沒有他們,也沒有今日河西。將雜居在這片土地上的胡夷都殺光了,誰來建造河西呢?何況也殺不光。高武帝的確睿智,不是殺伐驅逐,而是胡夷歸夏。先把他們狠狠的揍趴了,再給他們土地,教他們農桑,然後行教化,讓他們沐禮義廉恥,遵循了咱們的衣冠,是華夏了。」

蕭琰點頭,這段史書四哥細細講過。大唐國史館有《華夏族裔考》,是高宗時期編纂的,這位大唐陛下征戰一生,打下了四方胡族,卻是諸胡後裔最敬仰的聖人,提起她必稱「聖高武」,因為這位陛下提出了「胡夷歸夏」——「遷徙諸胡皆華夏族裔,當沐化回歸華夏」;當然恨她的胡人也多,因為這個國策必將使很多胡族漢化,甚至失去自己的族號,尤其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胡族。據說高宗武皇帝在位期間遭遇的刺殺最多,是因為很多胡人高手想殺她,當然誰都沒有成功。

四哥說︰「大唐已經沒有氐人、羌人、匈奴人了,因為他們的後裔已經完全漢化。曾經的鮮卑大部族拓跋氏、獨孤氏、慕容氏、長孫氏、尉遲氏、賀賴氏、步六孤氏都已經是我們漢姓家族了,獨孤氏、慕容氏更是進入大唐甲姓世家之列——不是因為他們忠于大唐,世卿世祿,而是因為他們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復華夏衣冠為道,所以大唐承認他們,為衣冠士族。」

蕭勰帶著蕭琰馳馬出了徠渠,往西南去,在飄著稻香和果香的風中吟出了一句詩︰

「賀川平原果稻熟,河西江南今有名。」

蕭琰讀過這首詩,是曾任賀州刺史的韋詹所寫。

叔祖的聲音傳入她耳中︰「韋公的原句是‘塞上江南今有名’,後來改了,十七可知為何?」

蕭琰清悅的聲音在風中笑道︰「因為河西已非‘塞’,這里,是中原了︰水木萬家朱戶,仁禮千書文苑。」

蕭勰大笑,馬鞭一揮,「走。」

疾馳往南。

南去三十里,進入霍蘭山的西南支脈,這座屹立在河西草原上的的雄偉山脈,宛若群馬奔騰,奔出一個反「之」字形︰北接敕勒川,山脈橫如「一」字,自東去西二百里;然後從上而下,捺筆下落「」,去九百里;又在南端折西,橫撇一筆去,延一百二十里,這一橫撇山脈被稱為「蕭山」。

因為蕭氏的經道堂在這座支脈山上,久而久之,便被河西士民稱為「蕭山」了。

蕭山下有河水,有灌渠,有田園,有果林,靠近山的田園果木都是蕭氏所有,耕種其中的有佃戶雇農,也有蕭氏子弟。

蕭琰騎馬經過時,便听見遠近都有歌聲,目光望去︰有提著漁簍,唱著「蕭山洲景如屏畫,魚羹稻飯常餐也」的襦裙老嫗;有騎在牛背上放羊,手里拿著卷書的儒衫文生;有撩著袍襟,蹲在稻田邊寫寫畫畫的中年大叔;有挽著褲腿,在龍骨水車旁比比量量,又拿筆寫劃的青年;還有挽著褲腿,在田里輪流換著鐵犁、鏵的粗布麻衣卻戴襆頭的老翁。

蕭琰看得驚訝。

蕭勰笑道︰「那唱漁歌的,是你堂祖婆婆,著有《老子注》《莊子解》,咱們經道堂,還有河西各書院現在用的道學經本,是她的注解。」

蕭琰肅然起敬,「可是師古先生?」

蕭勍,字文英,號師古,是大唐有名的道學大家,人稱「師古先生」,大唐科舉書目之一的《道德經》,是以她的《老子注》為官方注本。

蕭琰讀的《老子》《莊子》都是這位堂祖婆婆的注經,那論解精闢,又透著自由灑月兌的筆調讓蕭琰很是喜歡。

「那位牛背上讀書的,是你堂兄蕭璩,丙辰科科舉,明經科的頭甲頭名。」

蕭琰目瞪口呆,明經科的狀頭在這里放羊?「……堂兄沒有去翰林苑,秘書省?」

蕭勰邊騎馬向前,邊笑道︰「你堂兄中舉後在翰林苑待了一年,辭了官,在江北、江南州縣游歷了三年,去書院听學,也講學,半年前回了經道堂,在儒經堂做夫子。再沉澱兩年,可以去守仁書院做山長了。」

守仁書院是蕭氏在河西建的書院之一,各州都有一所,授以各家經學,又以儒學為主;另有巧善書院,以器利之學為主。

蕭勰下頜又抬了抬,指向那觀穗作畫的中年人,道︰「那是你族叔,農學夫子。」回過頭來又笑,說,「田地里試犁的是你族叔祖,墨學夫子。水車旁的是你族兄蕭錦,和你另一位學機關術的族兄,這幾年正在鼓搗著造水力鍛鐵機。」

蕭琰也听得肅然起敬,「技精,近乎道。」

蕭勰看著她頷首一笑,帶著她策馬上山。

才沿著上山的馬車道騎了不到一刻鐘,便听前方傳來激烈的爭辯聲,蕭琰循聲望去,是在斜前方的一座亭子,幾名青年正在辯論。

蕭琰听了幾句,竟是在吵「世家應不應該限田免稅」,似乎贊成的還是多數……她眨了下眼,那亭子里是蕭氏子弟?

蕭勰只一笑,道︰「大約又是哪個夫子,布置課後策論題了。」

蕭琰模了下頭,「咱們不是世家麼?」怎麼在討論自個限自個?

蕭勰道︰「《周易》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這是月盈則虧,水滿則溢。世間事物便如易卦,過分了便要走向不及,物盛則衰。世家也是如此,佔得多了,老天會收回去。漢末之亂是教訓。多少世族豪強,倒在黃巾之下?」

蕭琰聯系叔祖前面的話,听懂了。

便听叔祖道︰「你看大江大河,百年千年奔流不止。咱們世家,要做大江大河,源遠流長。水要進,也要流出去。別去做那圍湖,不停的圈壩,只往進,不往出,總有一天,湖太高了,將壩給沖毀了。」

「是。」蕭琰謹受教。

「經道堂也是如此,學了滿肚子的東西,要倒出去,不管育人也好,著書也好,研技也好,總要讓學的東西走出去,才不會漚在肚子里,成為肥料。」蕭勰說得風趣,讓蕭琰笑起來。

「叔祖說的,是文以載道,學以致用吧?」她道。

這是文道,那武道呢?

蕭勰將這個問題留給她思索。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