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禪這個字,從字面來講,它已經不是漢文禪字的本意,因為它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然後又加以簡化。」妙祥長老解釋道。

在印度,禪的生活、禪的修習是很普遍的。印度這個社會,在古代就是哲人輩出的一個國家,就是善于冥想、善于思考的一個民族。佛陀出世之前,禪境的修習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佛陀也是在修習印度傳統的禪定之後,才覺悟成佛。

所以,傳統的禪法,大體上有兩個分類,一是叫共世間禪,一個是叫不共世間禪。

所謂共世間禪,是除了佛教以外的那些修行的團體,也共同地來修,所謂「四禪八定」。佛教把「四禪八定」定位為有漏禪,或者叫世間禪。所謂有漏禪,就是說修習這種禪定的禪者,一切都是從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出發。比如說,想健康、想長壽、想內心的清涼與快樂,想得到比世間任何快樂的事都快樂的那種精神境界,……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一切的快樂,一切的感受,它都是不穩定的,都是無常的。你有一種很具體的追求,你一定就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失落感。像這樣的一種修行方法,佛教認為不究竟,是有漏。有漏的意思就是說,你還在無常生滅的這個規律的支配下,你一切都要順著無常生滅的規律,使你的內心不斷地產生高興或者不高興,產生苦的感受或者樂的感受。

佛教認為「有受皆苦」。那麼佛教禪定的修學實踐,也修四禪八定,他就是指導的理念或者叫見地不同,他沒有懷著一種希求的心去修習禪定,一切都是從一個無所求的精神境界來修習禪定。既然一切無追求,苦樂的感受就不會干擾我們內心的清涼與自在,就不會落于苦樂、生滅、無常、……這樣的一些分別執著。雖然也同樣受到「一切法無常」這個規律的支配,但是他是順應著這個規律。

釋迦摩尼舍棄了迦毗羅衛國的王位出家修行,其父淨飯王極力挽留時,佛陀如果能夠四個條件便肯留在王宮繼承王位。一是解決人終會變老的痛苦;二是解決人會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三是解決人必定死亡的普通痛苦;四是解決人生離死別的痛苦。顯然,當國王並不能解決這四個問題。而釋迦摩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時,找到了解除這四個痛苦的答案。這或許就是修禪了。

我們人生的不自在,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想要不受因果的規律、緣生法的規律來支配與影響。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個人能夠主宰一切,也不是一個集體能夠主宰一切。即使大至一個國家,要想主宰從自然到社會、從民族到國家的命運,也是不可能的。由佛教的觀點來說「眾因緣生諸法」。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制約、彼此影響、彼此成就。

禪的意義就在于它提供我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一個處理生活中各種矛盾、各種關系的方法。所以禪的本意叫「靜慮」或者「思維修」。不管是靜慮也好,思維修也好,都是告訴我們要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來認識我們個體生命和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生命之間的關系,我們個體生命與整個大自然的關系,我們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

禪告訴我們在處理這些關系的時候,保持一個冷靜的態度,保持一種超然的態度,保持一種覺悟的態度。

同時,禪由于它是以聖者的智慧為指導的認識問題的一種方法,由這種認識而得到的那種境界,叫做「無分別的境界」。

所以說,禪也是一種精神的境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