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不敗而敗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政綜合癥(三)

綜上可見,新政開啟之後,特別是預備立憲逐步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之後,朝庭有意在引導輿論普及立憲思想,並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開展教育、衛生等日常生活方式的革新;且不惜犧牲巨大既得經濟利益、不憚引發列強壓力開展禁煙事業;還花費巨資整備陸軍、重建海軍•••••試圖在最後關頭挽救自己的命運、挽救自己統治的整個帝國和整個民族的命運。一方面,清庭這些不得已而為之的政治努力,不僅帶來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新事物、新思潮的大量涌現,也進一步觸發了民族的覺醒和更多人參政議政意識,從京城到大西北的偏遠縣城,更多的人開始走出狹隘的家族主義的樊籬,開始關心國家的命運,甚至不少人第一次有了「國家「這個概念。——朝庭的開明舉措和民間的積極回應,確實為中華民族、為統治者本身提供了一次歷史性的契機。但是由于各種社會問題積重難返、新政事業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因為政治改革的絕佳機遇已經錯過,各項新政舉措不但沒能達到預期的成效,反而進一步誘發了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新政的推進也增加了滿清的生存危機感;對于清庭本身,則意味著統治危機將日趨加重。

政府權力未必一定就是個人權利的敵人,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成功的君主立憲國家的政府權力比「臣民」力量還要弱小。但一場社會改革不論在本質上多麼合乎時代潮流,多麼具有「進步性」,一旦它侵犯了生存在其中的人民的切身利益,嚴重侵犯了他們的最低生存權,或者是與其價值觀嚴重沖突,就勢必引起下層人民的不解與對抗。

新政和政治改革一直是打著順應民意、順應時代潮流的旗幟推進的,並且在客觀上確實推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地方自治被說成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舉辦,省咨議局被宣傳為可以代商人和群眾參政議政的地方議會雛形;新學堂傳播著新的知識和理念;新型模範監獄也被廣泛建設,在里面沒有酷刑,犯人們甚至也有基本的權利,這在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聞所未聞;新軍的建設則是為了對內保衛人民正當權利,對外抵御列強,警察是用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與生活秩序••••••

在現實生活中,政府的一套說辭也都可以找到不少證據。清庭小心翼翼地安排「預備立憲」,一方面可以解釋為當政者的保守所致,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改革者的政治謹慎態度。

但是,歷項新政措施的推進都需要財政作基礎。

上文提到財政危機已與擴軍政策形成對立局面,而整個帝國的實際財政情況則是︰1898年財政赤字1000余萬兩,與財政危機同時出現的是財政支出日益加大,各項改革都需要財改撥款。到1906年資政院的財政預算,朝庭歲入86696萬兩,歲出98135萬兩,赤字1億1000余萬兩。就各省財政狀況看,也大多支大于收。1905年湖北歲入包括所借外債1436萬兩,支出1649萬兩。四川則每年虧空250余萬兩。奉天、吉林、黑龍江入不敷出也非常嚴重。1905年奉天歲入980萬兩,歲出1340萬兩。吉林歲入480余萬兩,歲出650萬兩。黑龍江歲入290萬兩,歲出400萬兩。幾乎所有的省份都受到財政匱乏的困擾,嚴重的財政赤字使「幾乎沒有一個地方官在論及財政問題時不用‘支絀’二字」。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地方稅收都不足,在兩江、閩浙、山東等一些劉飛揚控制的地區,稅收還是不錯的。特別是兩江,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地方,一年的稅收就有3億6000多萬兩,但是上報給朝庭的數額只有6000多萬兩。雖然,朝庭也知道劉飛揚讓人瞞報了,但不知道他瞞報了那麼多,而且也不敢去查怕惹惱了劉飛揚,惹惱了新軍。朝庭知道劉飛揚一直暗中給他的新軍補貼。

但新政改「「無事不需款,新法新器日多,非巨款不能集事」,朝庭決定加稅于民。除此之外,清庭也無力安撫發生在其他領域內產生的對立情緒。

1906年6月18日的《民呼報》報道說︰「自舉新政以來,捐款加繁,其重復者,因勸學所或警費不足,如豬肉雞鴨鋪捐、磚瓦捐、煙酒捐、鋪房最小之應免者,復令起捐。」

漢口的《公論新報》甚至發表評論直接攻擊新政,指責它「僅僅是一個蒙蔽我們的彌天大謊,以此作為由頭來經常榨取我們的財富而已」。

另一部分保守的人又認為新政乃清庭奉列強旨意為洋化中國而舉辦。

這樣的言論在當時極易引起共鳴。

農民們有這樣的切身感受︰「以前不辦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辦自治巡警學堂,無一不在百姓身上設法。」

1906年陝西北山一帶地方抽取羊稅,當地民眾本「並不知新政為何事,特以羊稅為切膚之災,故不得不糾集多人抵抗官府」。

作為新政產物的學堂等新政事務也正是賴這些捐稅而建立起來的,「凡立一學堂,則經費甚巨,初以公款充其費,繼則搜刮民財,不肖官吏籍此漁利」,「教育普及以學校普設為基,而學校普設必以籌款為基」。伴隨新政事業的開展,清庭並沒能遏制住腐敗的風氣,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

此時已經形成這樣的局面,一方面民主黨等立憲派輿論陣地積極宣傳新政于中國有利無害,即使民眾暫時不能接受也是要必定推行的;但是另一方面,新政在廣大城鎮農村引起的非旦不是廣泛的響應,而是普遍的冷漠、不滿和反對,甚至「謠諑蜂起」。

山西民眾中就開始傳頌著這樣一句民謠︰「不用掐不用算,政啟不過兩年半。」在這場社會重大變革中間,由于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急劇,普通民眾惶恐不安,社會心理緊張而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謠言最容易產生和散布。

這種「氣數已盡」說法的擴散,預示著只要現狀沒有徹底的、立即的改觀,民眾將對當局徹底失去信心,不與合作,一旦機會來臨,將起到摧枯拉朽的巨大作用。

第二百二十八章新政綜合癥(三)

第二百二十八章新政綜合癥(三,到網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