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不敗而敗 第二百二十四章 議員們在行動(二)

利用咨議局開會的機會,張謇與咨議局的議員們協商,聯合各省督撫及咨議局一致要求朝庭召開國會,並組織責任內閣廢除形式內閣。經會議決定,由兩江總督陳其昌全出面聯絡各省督撫,由張謇負責聯絡各省咨議局。

12月中旬,16省咨議局代表齊集上海,總數達50余人。16省代表在預備立憲公會事務所集會,後來更組成聯合會,領導全國規模的國會請願運動,監督和推動各級政府政治改革。推舉湖北省咨議局副議長汪康年為主席,並組成33人的國會請願代表團,名為「咨議局請願聯合會」,代表團定于12月底出發進京。啟程前,張謇連夜改定《請速開國會建設責任內閣以圖補救意見書》,並設宴餞行,作《送十六省議員詣闕上書序》,以壯行色。

《序》中認為,國家已處危亡關頭,立憲的作用,就是讓人民有參政權利,使之共負國家責任。他諄諄告誡代表「秩然秉禮,輸誠而請」,即使朝庭不能全部接受請願要求,我輩也對國家對後代問心無愧。他的胸懷和信念給代表們很大鼓舞。

《意見書》則主要是向皇室成員、特別是向政啟提出建議,希望他將原定5年的預備立憲期縮短,議「定以政啟二年(1906年)召集國會」。同時,又請求「從速建設責任內閣「,特別說明責任內閣代皇帝承擔內政、外交責任,可使君權」安于泰山「。奉勸政啟不可短視,將愛國志士逼向革命黨人的陣營。

次年1月份,朝庭收到請願書,這時距代表們要求開設國會的時間只剩半年余,代表們還向開明的王公大臣們分別遞交了請願書副本,希望能得到他們的支持。政啟也刻意保持著良好的姿態,一面對請願代表優禮相待,耐心安撫,並頒下上諭贊賞代表們「具見愛國熱忱,朝廷深為嘉悅」;另一方面緊急磋商,尋找互諒的途徑,在1月13日發布的上諭中稱「我國幅員遼闊,籌備既未完全,國民智識程度又未畫一,如一時遽開議院,恐反致紛擾不安,適足為憲政前程之累」,「夫行遠者必求穩步,圖大者不爭近功」,「俟將來5年預備業已完全,國民教育普及」之時,「召集議院」。事實上政啟拒絕了代表們的請求。

在國會請願運動期間,各省咨議局聯合會提出了《陳請修改結社集會律》,浙江省咨議局通過了《關于咨議局內議決權內之本省行政命令施行法》,規定本省預算、決算、稅法、公債、擔負義務之增加,權利之存廢,非經咨議局議決,巡撫不能公布施行;福建咨議局查辦了歸化縣令納賄違法事件,湖北咨議局通過了《整頓湖北吏治案》;改良司法、提前開辦各級地方審判廳,實行地方自治等。

這一切都說明咨議局的政治影響力正在一步步上升。

到了4月份,其他各省立憲社團、商會、學會及華僑商學也分別派出地方精英代表,陸續到京,聯合各省咨議局代表,共同發起第二次國會請願活動。他們以原請願團為基礎,擴大重組了國會請願代表團,規模達150余人,並推定張謇等10人為領餃代表。4月16日,第二次國會請願活動正式開始,十大團體同時向都察院呈遞了請願書。在這份請願書上各界民眾簽名人數高達30余萬人之巨。

5月間,第二次請願運動達到最高潮。16日,山西國會請願代表團到達京師,多數在京的民主黨官員在康有為的帶領下都前往火車站迎接,勉勵有加。20日,又有一份2萬余人簽名的請願書呈交給憲政編查館。

這次請願的聲勢浩大,上書措辭直切,使政啟為首的保皇黨少壯派政治核心疑慮重重,但仍拒絕提前召開國會,並嚴厲告誡請願團體代表︰「惟茲事體大,宜有秩序,宣諭甚明,毋得再瀆請。」並提醒代表們「憲政至繁,緩急先後之間,為治亂安危所系,壯往則有悔,慮深則獲全」。

地方議員們對于再次踫壁,早有思想準備,正如張謇所說︰「設不得請,至于三、至于四、至于無盡。」

6月初,參加請願的人數急劇增加,規模擴大,不少省份出現游行請願行動。

6月7日,請願團代表張謇等與直隸代表李長生、溫世霖等前往都察院上請願書,東北三省學生趙振清、牛廣生路迎代表團,當場割臂書寫血書,強烈敦促召開國會。都察御史陸寶忠外出不在院中,張謇等日夜守候,衙役勸歸,代表們堅持不離。同時,京外各界聲援請願運動如火如荼。

直隸各界在天津舉行請願大會,2000余人會後列隊前往督署,要求總督劉洪恩代奏請願書。6月10日,廣州各界群眾3000余人開請願大會,要求廣東巡撫代奏請願書,又至省諮議局提出「此次請願如仍不得請,學則停課,商則罷市,工則休作,諮議局亦不許開會」。6月13日,長沙各學堂學生罷課,要求速開國會,6月16日,3000人集會,通過請願書,請巡撫趙爾巽代奏。奉天省各城紳商士民等互相聯絡,擬每城派出1萬人,齊集省城要求總督代奏請願書。6月23日,福建九府二州各界代表4000人在省城開會,呼吁一年以內即開國會,要求總督張汝梅奏籌請願書。

事實上,在6月17日,朝庭的準議會機構議會資政院即正式召開。議員分「欽選」與「民選」兩類,按資政院章程規定各有職位100席。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民選議院有98人,均是地方咨議局互相選舉產生。

在資政院舉行第一次會議上,國會請願代表上書資政院,敦促資政院向朝廷施壓,是為第三次全國請求開設國會運動的開始,並得到資政院的支持。

資政院開院期間,湖南籍議員羅杰發言︰「現在國民之斷指、割臂、剜股者相繼,皆表示國民以死請願之決心。」並說︰「不速開國會,互選資政院議員不能承諾新租稅。」他呼吁︰資政院全部議員應贊成通過速開國會案;總裁應從速上奏;政啟皇帝應即允速開。議案通過後會場「應聲矗立,掌聲如雷」,甚有議員跳起而呼「大清帝國立憲政體萬歲!」——1906年6月23日資政院投票決議,正式通過專折要求朝廷速開國會。當時出席會議的共有議員141名,25日,資政院總裁溥倫把奏稿連同三個附件,一並上奏朝廷。

7月5日,兩江總督、閩浙總督聯電各省督撫上奏朝廷表達政見。8日,廣西巡撫張鳴歧奏請設責任內閣。10日,東北三省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江蘇巡撫、安徽巡撫、山東巡撫、山西巡撫、河南巡撫、新疆巡撫、江西巡撫、湖南巡撫、廣西巡撫、貴州巡撫等17省督撫聯名奏請立即召開國會,並電請設立責任內閣。

13日,政啟最終作出讓步,並將各地請願折電交王大臣閱看,預備召見國會請願團代表。

第二百二十四章議員們在行動(二)

第二百二十四章議員們在行動(二,到網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