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1章居魯士死里逃生波斯人統一亞洲

()第431章居魯士死里逃生

波斯人統一亞洲

冰河時期居魯土之所以能夠迅速月兌穎而出,在于居魯土的非凡之處。公元前7世紀,米底人月兌離了亞述人的統治,建立了王國,建都愛克坦那,到了第四代國王阿斯提亞格斯當政時,米底人已經征服了波斯人,統治了伊朗高原。

一天夜里,國王阿斯提亞格斯夢見自己的女兒曼丹妮撒尿之後,頓時成了滾滾洪流,不僅淹沒了愛克巴坦那城,而且泛濫整個亞洲。國王被嚇醒了,趕快叫來會佔夢的僧侶,僧侶听後大驚失色,說︰「這可是不祥之兆,你的女兒將有危及國家的危險!」

從此,國王對女兒曼丹妮懷了戒心,無端的不幸降臨到曼丹妮身上。等到女兒長大後,他下令女兒不準嫁給米底的王公貴族,而把她嫁給一個溫順老實的波斯人岡比西斯,心想,這下,米低人就沒有機會成就大夢想的機會,還能做什麼壞事?這樣,阿斯提亞格斯一塊心病終于去除了。

可是,曼丹妮的厄運,並沒有走開,女兒嫁出去不到一年,國王又做夢了,夢見曼丹妮肚子里長出一支葡萄藤,枝葉逐漸茂盛,遮住了整個亞洲,醒來後,國王又把那佔夢的僧侶召來,那僧侶預言,曼丹妮的後代將會取代現有的國王。

阿斯提亞格斯國王立刻派人去波斯探訪,果然公主已經懷孕,他急令公主回宮,派人嚴加監視,準備等孩子一出世,立即將他弄死,以除後患。

不久,曼丹妮生下一個男嬰,國王一听到消息,便叫來王宮總管哈爾帕哥斯,嚴厲讓他把曼丹妮的孩子帶出宮,殺死埋掉。

總管把孩子帶出波斯王宮之後,他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孩子,下不去手,並沒有把這孩子親手殺掉,而是把孩子交給了國王莊園里一個叫特拉鐵斯的牧人奴隸,讓他來承擔殺害生命的罪責。並對他鄭重地說道︰「國王命令你把這孩子帶到山上殺死,不殺死這孩子,你就只有死路一條。」

不知所措的牧人,听罷命令,就帶著孩子向前漫無目的地走著。他從孩子衣著華麗的外表來判斷,這孩子一定是哪個王公貴族的後代,可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為啥要殺死呢?況且,這麼小小的年紀,得罪誰了?奴隸把裝著孩子的籃子帶回家,他的老婆打開蒙著孩子的布,看見里邊是一個正在酣睡的男嬰,立即由悲轉喜。因為,自己生的孩子剛剛咽氣,所以,哭著說道︰「千萬別害死這孩子,就把這孩子交給我撫養把!你用這死去的孩子去交差,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可以得到王子般的葬禮,而這個孩子也不會去掉性命。」

牧人按照妻子的話去辦了。

一晃十年過去了,小孩子長成淘氣的孩子王,一天,他與村里的孩子們做游戲,被孩子們推為國王,他就像真的國王一樣,發號施令。他命令一些孩子為他造小屋,另一些孩子當自己的衛兵,還有一個當傳令官,國王做的有模有樣的,有滋有味,其中一個貴族的孩子不服氣,與他作對,小國王命令衛兵把他打了一頓,他便懷恨在心。

一天,國王阿斯提亞格斯來這里巡視,從貴族之子口中听到這個消息,國王覺得很好奇,便把奴隸之子叫來,看著孩子們之間有趣的游戲,並打發巡視的無聊,看著奴隸之子有模有樣地當著國王,讓阿斯提亞格斯感到很有趣,就故意問道︰「你好大膽啊,竟敢打貴族的兒子。」

奴隸之子一點也不害怕,說道︰「陛下,他是罪有應得,他不听從小朋友選舉的國王的話,要是百姓不听從陛下您的話,您該如何處置?」

國王並沒有因為孩子王的口氣大而生氣,覺得很有道理,暗暗點頭。當他看到孩子與自己長得很像,他想起來曾經自己一手要殺死的外孫了,不禁暗暗起疑。再問起孩子的年齡,正好與自己死去的孩子相同,于是,國王心里更是凝聚了一個疙瘩。他指揮手下把孩子王的父親請來,仔細追問孩子的來龍去脈,終于,他確認了這就是自己的外孫,這孩子就是以後聲名遠播的居魯士。

之後,國王又叫來佔夢的僧侶,問他該如何處置,僧侶知道,命運不可違,還不如順勢做個人情,于是討好道︰「如果正如陛下噩夢時候的預言,孩子成為國王,統一了亞洲,實現了陛下宏偉的心願,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國王想想也是,畢竟,孩子還有自己的血統,讓他來成就自己的夢想,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于是,阿斯提亞格斯放心了,還將居魯土送還給自己的女兒,全家人破鏡重圓,自然感謝不已。

長大後,居魯土憑自己的貴族身份,逐漸將波斯十個部落的青壯年貴族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一天,居魯土對這些波斯貴族講︰「國王讓我作為波斯人的頭領,現在,我命令大家干一件事,每人都回家舀上鐮刀,跟著我,去做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大家都很佩服居魯士的管理才能,他的話,比自己爹娘的話還管用。听到指示以後,都小跑著趕回家,按照他的話做了。鐮刀舀來了,他們一起來到一片長滿荊棘的土地上,讓大家在一天之內將荊棘砍盡,開出地來,大家如期干完,每個人都累得要命。

第二天,居魯土殺掉家中全部牲畜,舀出酒和許多東西,招待昨天的那些人,宴會接近尾聲,居魯土站起來高聲問︰「今天與昨天相比,你們喜歡哪天?」

當然,大家的回答就是今天了。居魯土听後,滿意得點點頭,然後,話題一轉︰「如果你們听從我的安排,就會像今天一樣,天天享受著無盡的快樂和幸福,我們波斯人不比米底人差,為什麼我們不能成為這里的主人?」

波斯青年早就心懷怨恨,不滿米底人的統治,于是都跟著居魯土,帶上自己的奴隸,開始造反了。

國王听到這件事情後,怒不可遏,下令處死佔夢的僧侶,帶兵出城,迎戰,結果,被居魯土打敗,自己也做了俘虜。波斯軍隊乘勝佔領了都城,曾經強大一時的米底國滅亡了——這里,已經被波斯王國所代蘀,公元前550年,居魯土成了波斯國王。

不久,居魯土率波斯軍隊滅亡了米底亞王國,然後,揮師東進,深入中亞,抵達藥殺水,在那里修建居魯土城(塔苦克境內)。公元前539年,下令進攻巴比倫城,利用城內反對國王的貴族軍隊,獲得了這個圍若全湯的城市。然後揮師西進,降服了猶太、腓尼基,把地中海沿岸的廣闊地區,還有眾多的民族,統一到波斯帝國之中,並把首都從居魯士城搬到巴比倫。

在遠征埃及之前,他要鞏固自己東部的後方,于是他領兵向里害進軍,在這里,居魯土由于輕敵,自己的好運不再,他被當地英雄的不願意屈服的人們打敗,並被處死,他的兒子岡比西斯接班,成為新的波斯皇帝。

公元前518年,大流士遷都波斯波利斯,在那里前後花了60年建造了世界上最豪華的宮殿,這個宮殿,歷經大流士三個朝代才得以完成。這里是帝國的心髒,作為存貯波斯帝國財富的巨大倉庫,以高傲的態莊嚴地聳立在波斯平原上。這是風格華麗的宮殿,整個王宮的建築出了石雕,浮雕外,還有釉陶磚瓦,各類比劃以及黃金、象牙等瓖嵌物,宮殿的牆雖然是土胚砌造的,但表面都貼上黑白兩色大理石或彩色琉璃磚,大廳內布滿色彩鮮艷的壁畫。

城市建立在垃赤赤馬將山的西面山,背依山巒,居高臨下,可以襯托遼闊的法爾斯平原,全部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千萬平方米,所有的房舍全部建在人工建成的12米高的平台上,平台長448米寬297米,平台的北端有階梯,寬7米,共有111級石階,每級石階10米高,足以讓人騎馬上去。台階的盡頭是萬園門,台階上飾有大量的浮雕,刻畫了23個屬國的使節向過往進貢獻寶列進前進的場面,其貴品有寶石,金銀酒器,瘤牛,精渀羊毛披中**、珠寶、珍貴皮毛和公羊等。

階梯通向的覲見大殿是接見外國使節的宮殿,與此僅一小庭院相隔處還有龐大的建築。

以後,亞歷山大佔領了波斯波利斯和蘇薩,經過徹夜狂歡之後,他的軍隊將宮殿付之一炬,如同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一樣。隨著一把大火,這座最為豪華的王宮,很快化為礫土和灰燼,其存放的珍寶和金銀,也被搶劫一空。為了運輸如此巨多的金銀財寶,亞歷山大調集10000頭馬和騾子,還有5000頭駱駝,沿著御道,源源不斷遠向希臘,此時,秦始皇在東方的大地上正在統一中國。

亞歷山大為什麼這麼殘暴,要對這個偉大的文明成就毀滅掉,這是因為,波斯人曾經在雅典大肆破壞,燒毀廟宇,對希臘人犯下了數不清的殘暴罪行。對信仰的追求,無論對錯,不論高低,其它民族千萬不能過來破壞,一旦破壞,就會在民族的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世世代代,一直記下去。直到自己有力量的那一天,再采取同樣的手段予以還擊,民族之間的仇恨,可以遺傳,怒怒相報,永無盡頭。因為,生命是在源源不斷地延續,只要有生命,就會有仇恨。

縱觀整個中東,古老的建築一直被外族的毀滅,民族的信仰,一直被外族所破壞。究其原因,就在于各無論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都知道信仰的力量,通過破壞對方的信仰,才能夠把自己的信仰強加于人,從而達到讓其他民族徹底臣服的目的。但常常事與願違,怒怒相報何時休?

隨著蘇薩城的毀滅,波斯帝國重新歸于起點,這里的民族,就像自己的城市一樣,終于低下了高昂的頭顱,他們在反思自己的文明,在反思文明問啥野蠻面前不堪一擊?是文明本身的脆弱,還是野蠻的力量過于強大?文明可以保佑眾生,為啥卻不能夠庇佑自己?

自從大洪水之後,南亞人進入西亞的通道隨著一個個智者的失去,已經時斷時續,而亞歷山大的到來,蘇薩的毀滅,這個通道就徹底毀滅了。以至于連南亞人自己,都忘記了這段輝煌的歷史——那曾經的金碧輝煌的巴比倫,那曾經的無與倫比的金字塔,那曾經的縱橫千里的御道,還有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文化成就,本民族所創造的杰作,最後,都成了西方侵略者的關注的重點,成了這里的民族被侵略的原因。

同時,在一批批的外族入侵下,南亞人的文化傳承徹底毀滅了,他們盡管依然優雅,盡管一再追求智慧,可是,在外族的肆意破壞下,連他們自己本身,也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自己的祖先,能夠創造出來這樣的成就,這樣的輝煌?這個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輝煌,都成了追索外星文明的一個個借口,成了一個個千古之謎。

昆侖山依然仰著高昂的頭顱,隨著歷史的斷續,她也正在被遺忘,她以母親般的胸襟,包容著眾生,現在,她也被遺忘。只有得到真傳的亞歷山大,依然記得這里,他多想拜倒在昆侖山的山腳之下,來緬懷曾經的祖先的庇護所,但是,他找不到真正的地方,十萬大軍,在這里白白忙碌了兩年,最後,無功而返。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