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0章南亞人保持暢通蘇薩城成了據點

()第430章南亞人保持暢通

蘇薩城成了據點

在西亞,來自東方的智慧最早的落腳點並不是巴比倫,而是蘇薩,有三個智者一同從南亞來到西亞,度印的一個兒子叫埃蘭的,帶著滿腦子的智慧,決心要在伊朗高原開創一番事業。

他們以智慧說服當地人,讓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建設城市,在黃帝在整治整個西域的時候,這座城市就建成了,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比伊朗建立的波斯帝國還要早5000年。作為埃蘭人的都城,長達3000年之久,蘇薩作為伊朗高原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一直發出文明的光彩,照耀著伊朗的文明進程。

蘇薩城建立在土丘上,背靠卡爾黑河岸,是一座雄偉堅固的城池。南亞人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這里既是風水寶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扼守著南亞通往西亞、北非、歐洲的咽喉。控制住這里,就可以讓南亞在西北方向有廣闊的月復地,也可以確保一個個西征的智慧人,在回家的途中,能夠把這里當成一個中轉站。起碼,可以把這里當成自己的休息的地方。阿蒙從埃及回來的時候,曾經看到這里的魏然挺拔,看到這里的雄偉壯觀,他在這里休息了幾天,然後,繼續自己的回家路程。

為此,整個城市的建設已經著眼于未來,城牆高達六米,它比河岸高出河岸高出33米,遠遠看去,城市簡直就是一座山。

這是南亞人的慣用手法,有了城市,就有了接納周圍人群的一個龐大的平台。先有城市,後有國家,這種模式,完全來自于恆河,印度河流域。一城即一國,然後各個城市聯合起來,組成強大的國家。後來的地中海沿岸的城邦,都是沿用這個模式促使大家聯合起來的動力,是由于城市的原居民,都是度印教出來的,有著共同的信仰與追求,各個城市面臨共同的敵人,共同的威脅,必須聯合起來,才能戰勝外部入侵的民族。

這是這個對于南亞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城市,傾盡了南亞人的各種人脈關系。盡管他們剛剛在西亞、北非立足,但是,未來便于回去方便,大家在祖國的感召下,都會願意發揮自己的力所能及的力量。讓這個城市除了堅固,還要美觀。

蘇薩城充分發揮兼收並蓄的東方智慧,雪松是從黎巴女敕山區運來的,柚木是從木建陀羅和克爾曼運來的,黃金是各民族都還沒有意識到黃金價值時從各處地面隨手撿來的,使用的青金石是由里格底那運來的,裝飾宮殿的材料是由愛奧尼亞運來的。象牙由努比亞人完成的,制造金器都是埃蘭人和米底人,制造木器的是薩迪斯人和埃及人,制造磚胚的是巴比倫人,裝飾宮牆的是米底人。一個大項目,各民族沉沒于大腦中的聰明智慧在這里被開發出來,他們被從來沒有人提及的榮耀所激發,每個能工巧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就了蘇薩的輝煌。

城市建好以後,能工巧匠有的就住在這里,成為城市維護的生力軍,有的返回故鄉,在自己的家鄉,再次創造輝煌,蘇薩作為文明的載體,承擔了集大成的作用,作為文明的結晶,還承擔著文明轉播的使命。但是,文明傳播的結果,使自己的魅力外表,被別有用心的人發現了,這樣,她的厄運也就會降臨了。

蘇薩城建立之後,立即以耀眼的文明之光,照耀著波斯灣,兩河流域與伊朗高原,在人們驚嘆人類智慧的力量的同時,自覺臣服在她的光耀之下。獲得了智慧庇蔭的人們,更大的希望是開發自己的心智,讓自己也聰明起來,在這里,也從心靈中迸發出來了最早的楔形文字,學校。即使在2500年前,這里就開發出來了石油,但是,由于當時人們對石油的使用範圍的局限,石油只是點燃了心靈中的希望,無法進行有效的傳播。

在南亞人看來,蘇薩只希望成為一個文明的儲藏地,或者自己統治西亞的一個根據地,並不一個真正的文明傳播的地方。最後,巴比倫接過這個使命,優越的地理位置,平坦的大地,使文明在兩河流域,如同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河水一樣,徹底地泛濫起來。

埃蘭人依據蘇薩,把這里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國家,然後,把觸角伸向兩河流域,建立了偉大的巴比倫王國。大洪水之後,幸存下來的智慧者,從伊朗高原走出來,繼續經營這片美麗而肥沃的土地。

巴比倫的富庶,引起了周圍人的眼紅,為了爭奪巴比倫這個戰略要地,埃蘭人與亞述人戰事迭起。至到公元前652年,亞述王率軍苦戰3年,攻佔了巴比倫。佔領巴比倫之後,他們並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略作休整之後,並再歷時4年,對埃蘭發起了強大攻勢,蹂躪埃蘭各地,最後攻入蘇薩,洗劫全城。

蘇薩城的毀滅,讓波斯人震驚,這個文明底蘊厚重的國家,一下子從安逸舒適的生活狀態中清醒過來了,從相互之間的和睦相處中解月兌出來。波斯人徹底地認識到,文明只能夠是一種狀態,只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夠戰勝野蠻。文明本身,由于限制了自身的貪婪,從根本上來說,無法保證眾生的安全。于是,在蘇薩毀滅90年以後,居魯土率眾消滅米底王國,奪回蘇薩。30年後,其子大流士繼位,號稱大流士一世,在這里建立了龐大的軍隊,僅僅軍隊就達1.2萬,稱為不死隊。因為,他們的人數永遠不變,隨時有預備隊補缺。歷經幾年苦戰,一個龐大的波斯帝國建立起來,帝國東至印度河流域,西抵小亞細亞,北至希臘,南到尼羅河第一瀑布,大流士成了四方之王,王中之王。

為了防止出現叛亂,他把全國分成許多軍區,軍區長官對他一人負責,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軍隊。行政上,以波斯貴族取代當地貴族,擔任各省的總管,實行軍政分治。

為了便于管轄龐大的國土,大流士下令修建一條長達2470公里的驛道,稱為「皇道」。從蘇薩向西,通達底格里斯河,再由此經敘利亞和小亞細亞,抵達愛琴海沿岸的以弗所。沿途設有100多個驛站,驛站的信差用接力的方法,運送物資,十分快捷。即使是愛琴海的鮮魚,能被活著送到王宮。這是人類最早的郵政制度,其座右銘就是︰「無論刮風下雨,不論酷暑寒來,無論夜色多麼朦朧,都不能阻止信使跑完指定的路程。」從蘇薩到以弗所,商隊走完御道的全程得90天時間。而宮廷信使只用7天即可。以後,從御道上又開闢幾條岔道,向西南通向埃及,向東南通向印度河流域,正是這種御道,加強了東西方交流,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這條御道,甚至把絲綢之路聯系起來了,成了東西方的經濟走廊。

與秦始皇所修建的御道、印第安人所修造的御道相比,這里的御道,更有實際的價值。

陸路交通由于成本昂貴,大流士還下令開挖一條由尼羅河到紅海的運河,這就是蘇伊士運河的前身。波斯帝國的船隊,從波斯灣下海,繞過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然後,通過運河,直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城市。這樣,波斯帝國對于地中海的統治,就更加牢固了。波斯軍隊以後與雅典軍隊所進行的海戰,所需用的軍艦,都是從這條運河到達愛琴海的。

為了穩固統治,波斯皇帝組織有學問的人,編纂法典,修訂各地法律,以適應帝國的治理。為了長久統治,將各行省的稅負固定下來,並統一了度量衡。為了便于百姓生活,這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他沒有強行推廣當地語言,而是把當時西亞流行的阿拉美亞語,確定為全國的通用官方語言,用以發布詔令、公文,允許各地繼續使用本地語言處理本地公務。這樣,各地的語言,被允許保留下來,這對于無所不能的波斯王來說,不能不稱贊他們偉大的胸懷。

作為帝國最早的首都蘇薩,這里擁有波斯最有文化的民族,波斯需要埃蘭人的才能來幫助管理國家,當時政府的行政管理特別是王宮的經濟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埃蘭人。此時的蘇薩,也進行了大規模建設,采用折中主義原則,模渀盛行于巴比倫凸起的平台和階梯狀的建築風格,還渀制了美達米亞建築中的有翼公牛,絢麗多彩的琉璃磚以及其它裝飾色彩,美達米亞建築中的慣常采用的拱門和圓頂,都被他們代之以埃及的圓柱和柱廊結構。此外,建築內部的布局和圓柱基座上的棕櫚和蓮花園,顯然也受到埃及的影響,建築圓柱上和築頭下方的漩渦紋,不是埃及風格,而是希臘風格,所根據的不是希臘奔騰的建築風格,而是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建築風格。

蘇薩宮廷的建築工作是由巴比倫人完成的,這是因為,巴比倫人有豐富的建築經驗,善于建築基式的雄偉建築。大流士一世的宮廷,面積約37500平方,其中有110個房間,走廊和大殿,面積約20000平方,僅大流士的接見大廳,面積就達1萬平方,大殿的屋頂,由六列20米的柱廊撐起,廊柱頂部裝飾著牛頭,這個建築群,使用了22個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得以建成。在蘇薩的宮牆上,瓖嵌著精美的琉璃浮雕,內容多為王宮侍衛,各種動物和神奇的怪獸。

公元前482年,波斯王薛西斯的王宮舉行一次盛宴,參加者有波斯、米底和各省的權貴、首領,以體現國家的富足和榮耀、國王的威嚴與尊貴。此後,國王又為住在蘇薩的地位不等的總數達幾十萬人全體市民,在院子里擺設筵席,大吃大喝了七天,里邊有白色、鸀水、藍色的帳篷,用鸀水繩、紫色繩子環繞在白玉石柱上,還有金銀的床榻,擺在紅、白、黑、黃玉鋪成的石地上,用黃金的器皿賜酒,器皿各不相同,以體現國王愛民的深情厚誼。

波斯王依靠整個西亞與北非人民的奉獻,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他們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們想征服誰,就可以把水征服掉。他們有可以依托的伊朗高原,有戰無不勝的軍隊。但是,如果僅僅依靠這些,就想高枕無憂,那恐怕大錯特錯了,因為,人類的智慧,可以不斷挖掘出來源源不斷的新成就,在新成就面前,一切現有的、物質的東西,都會被淘汰掉,讓過去的一切,僅僅以前成為潮流。

波斯人,將遇到強大的對手,那些對手,正在

愛琴海一帶,想方設法,改進自己的船隊,他們的船隊,將把波斯人趕出地中海,趕出北非和西亞,甚至要佔領他們的老巢。人類如果沒有這種勇氣與智慧,歷史將永遠就沒有前進的機會?/di<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