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2章 誘惑︰難當誘惑苦,淡然處之甜(2)

當代印度哲人奧修說,空虛會產生貪婪。他認為,人是不能生活在空虛中的,因為「那是令人恐懼的,……一種魔鬼般的生活因此,凡是處于這種生活狀態下的人,都會以貪婪為手段來填補眼前的空虛。這說法與賀拉斯的話聯系起來,倒可以透視一下貪婪者的心境。賀拉斯說︰「貪婪的人必定也是焦慮的,因為他生活在焦慮的狀態下,……他也就決不會自由可想而知,如果有人憑借職權大行貪婪之道,那麼他肯定是一個生活空虛、精神焦慮和內心恐懼的人。像這樣的人,眼前的生活都非常難過,更不用說他們的將來了。

曾在《讀者》上看到一篇埃及故事︰

小鳥問它的父親︰「……人類優于我們嗎?他們比我們生活得更幸福嗎?」

大鳥說︰「他們或許優于我們,然而他們沒有我們生活得幸福

「為什麼呢?」小鳥疑惑不解。

「因為在人類的心中有一根刺,這根刺無時無刻不在刺痛他們,折磨他們。他們為這根刺起了一個名字,管它叫貪婪小鳥的父親做了解釋。

所以,在此奉勸人們︰想要比鳥兒生活得更美好幸福,請您適可而止,不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拒絕貪婪。

有這樣一個故事︰

房子里面有一瓶蜜糖打翻了,有一群蒼蠅聞到蜜糖的香味就飛過來了。于是它們就落在蜜糖上大吃起來,當他們吃飽了之後想要飛走時,才發現腳已被蜜糖牢牢粘住,飛不起來了。蒼蠅快要斷氣時後悔地說︰「我們太傻了,只為了一點蜜糖卻把自己的生命斷送了「有命其有財,命之不存,要錢有何干?」偏有認死理者,一身扎進錢財和名利之中,鑽、鑽、鑽,耗盡了青春和精力,死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即使有金山千萬座,死後也帶不走半文錢。

《菜根譚》中說︰「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听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猶如咖啡和美酒,逐漸地侵入人們的內心。選擇地獄還是天堂,只在一念之間。趙孝成王的一念之差,便多了長平冤魂;前秦王一招出錯,就多了淝水新鬼。戰爭如此,人生亦然。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打過這樣一個比喻︰「人的**猶如烈馬,必須有理性的騎手來駕馭因此,我們不如把那些勞碌紛爭通通都放棄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多享受一下人生的歡樂。

在阿爾及爾地區的長拜爾有一種猴子,非常喜歡偷食農民的大米。當地的農民根據這些猴子的特性,發明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

農民們把一只葫蘆型的細頸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樹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們最愛吃的大米,然後就靜候佳音了。

到了晚上,猴子來到樹下,見到瓶中有大米十分高興,就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大米。這瓶子的妙處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一把大米時,爪子卻怎麼也拉不出來了。貪婪的猴子絕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大米,就這樣,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來,它只能死死地守在瓶子旁邊。直到第二天早晨,農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肯放開爪子。

聰明的猴子把爪子伸進瓶子時,腦子里面想的全是怎麼才能夠把米吃進嘴里,是大米誘惑了它的思維,一直到危險來了還是仍然「咬定青山不放松」,非要把那些將有可能會斷送自己生命的大米送進嘴里才心安。

人比猴子聰明,然而在面對某種誘惑的時候,也往往會失去理智。明知道是個陷阱,卻還是不由自主往下跳,總是指望既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又能進退自如。豈不知在伸手的瞬間,貪婪的**就使他注定落入他人設好的陷阱,注定了被設陷阱的人牽著鼻子走。從此失去自由,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輕則弄得狼狽不堪,重則身敗名裂,身陷囹圄,悔之晚矣。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要錢的午餐,沒有誰會平白無故地來陪你……在很多時候,其實多想幾個為什麼,就不至于陷入利欲燻心之中,被糖衣炮彈所迷惑。要每時每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笑看風雲。「無欲則剛」,丟棄不該擁有的**,心就能敞亮。

由此可以看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聰明的腦子是不行的,還必須擅長理性思考,用理智駕馭自己的**,知曉是非的觀念,認清所處的危險,不貪污非法的錢財。

總而言之,誘惑就在你我的身邊不停打轉。人生是要經得起誘惑的,最希望的就是人們在生活中沒有煩惱的情況下,能以平和的心態,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和喜歡做的事。

§§§第四節**太多,心靈貧窮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社會,這是一個**膨脹的年代,人們的心里總是塞滿著**和奢求。追名逐利的現代人,總是奢求穿要高檔名牌,吃要山珍海味,住要鄉間別墅,行要寶馬香車。一切都被**支配著。

法國杰出的啟蒙哲學家盧梭曾對物欲太盛的人作過極為恰當的評價,他說︰「十歲時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被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麼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的確,人心不能清淨,是因為**太多,**的溝壑永遠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沒有家產想家產,有了家產想當官,當了小官想大官,當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無寧日。

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只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伊索說得好︰「許多人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去了這可以說是對得不償失最好的詮釋了。

其實,人人都有**,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都希望豐衣足食,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這種**變成不正當的欲求,變成無止境的貪婪,那我們就無形中成了**的奴隸了。在**的支配下,我們不得不為了權力,為了地位,為了金錢而削尖了腦袋向里鑽。我們常常感到自己非常累,但是仍覺得不滿足,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人比自己的生活更富足,很多人的權力比自己大。所以我們別無出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在無奈中透支著體力、精力與生命。

捫心自問,這樣的生活,能不累嗎?被**沉沉地壓著,能不精疲力竭嗎?靜下心來想一想,有什麼目標真的非讓我們實現不可,又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用寶貴的生命去換取?朋友,讓我們斬除過多的**吧,將一切**減少再減少,從而讓真實的欲求浮現。這樣,你才會發現真實的、平淡的生活才是最快樂的。擁有這種超然的心境,你就能做起事來,不慌不忙,不躁不亂,井然有序。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暴不躁。而對物質引誘,心不動,手不癢。沒有小肚雞腸帶來的煩惱,沒有功名利祿帶來的拖累。活得輕松,過得自在。白天知足常樂,夜里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驀然回首時沒有遺憾。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人生好像一條河,有其源頭,有其流程,有其終點。不管生命的河流有多長,最終都要到達終點,流入海洋。活著的時候,少一點兒**,多一點兒快樂,有什麼不好?

§§§第五節學會知足,泰然處事

有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滿足,甚至為了「了卻君王天下事」,對生前生後的功名也期待頗多。對于前世,我們會埋怨父母沒有把我們生養在富貴之家,對于後世,總是抱怨子孫們不能個個如龍似鳳,但我們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于自身。

我們為什麼會這樣不知足呢?這其實是**的驅使,是幻想的沖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類後天的變異,這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理性思維後的達觀與開月兌。

列夫托爾斯泰說︰「俄羅斯人對于自己的財產從不滿足,而對于自己的智慧卻相當自信這就說明了知足的兩重性。人們對于物欲的追求總會優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滿足物質的需求,這與人類的第一需要必須是溫飽有關。

老子說過︰「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換句話說,能知足才能知不足。諸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會滿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深知,我們對于飲食的需求遠不只這些。只要條件許可,我們就會要酒要肉,吃完了還想跳個舞。

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個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歷,知足與不知足總會相互轉化。窮苦的年輕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這樣,生活才會改觀;一夜暴富的大款們,對于知識的追求多一些也許可以提升生活質量。但知足的農民從不強迫自己當總統,安分守己的鄉村教師會把按時領到薪水作為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月兌;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就是墮落和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是一個「度」的問題。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溫度合適的條件下,樹木才會發芽,而不至于把鋼材煉成生鐵。

在知足與不知足之間,我們應更多地傾向于知足。因為它會讓我們心地坦然。無所取,無所需,就不會有太多的思想負荷。在知足的心態下,一切都會變得合理、正常、坦然,我們還會有什麼不切合實際的**和要求呢?

品茶話人生

貧窮的人只要一點東西,就可以感到滿足,奢侈的人需要很多東西也可滿足,但是經不起誘惑的人卻需要一切東西才能滿足。所以經不起誘惑的人總是不知足,他們天天生活在不滿足的痛苦中。經不起誘惑的人想得到一切,但最終兩手空空。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