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章 計較︰太過計較苦,為人大度甜(1)

§§§第一節不計較,才能擁有朋友

我們的大多數朋友是這樣的︰關系比較密切,肝膽相照但不一定會兩肋插刀,彼此信任但不完全信任,有所擔當但得付出相當。這樣的朋友也算難得,會說真話,也做真事。

另有一些朋友是為了彼此需要,互相捧場。出于利益的來往,與感情無關,與道德無緣,唯有利益和需要決定彼此來往的密切程度。

所以,對朋友不要過于苛求,多些寬容,少些提妨。

歌德與席勒的友誼為世人所稱頌。

兩位德國最偉大的、至今仍然倍受推崇的詩人不僅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且生活在同一個小城中,相距不過幾百米遠。

即使死亡也無法把他們分開︰他們的棺材並排躺在同一個墓穴中,在城市的紀念碑上他們像雙胞胎一樣肩並肩站在底座之上。人們經常能在書中讀到關于他們「真摯友誼」的描述。兩個人都是那麼著名、那麼受人尊敬、那麼富有天才。

但他們又有著巨大的差異,歌德于1749年生于法蘭克福一個富有的城市貴族之家,隨心所欲地在不同的城市學習法律,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著名的詩人,並供職于魏瑪宮廷,他是上天的寵兒,一個不必為金錢發愁的人。而席勒只是一個軍醫的兒子,出身于拮據的市民家庭,13歲的時候被公爵強制塞進了斯圖加特的軍事學校,不情願地學起了如何當醫生。他是一個病懨懨的、永遠要為生計奔波的人,一個上天的棄兒,一個帶著債務來帶著債務走的人。

而且他們相識之初根本不喜歡對方。席勒評價歌德說︰「即使對他最親近的朋友,他也從不吐露心曲。在任何事情上都抓不住他。我的確認為,他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利己主義者而歌德當時對席勒也並無好感,只不過這位年長的詩人比較收斂含蓄,談起席勒時不是那麼沖動,感**彩不是那麼強烈。

直到很多年後,他們才坐下來討論這個問題。其中一個這樣寫道︰「我懷疑,我們是否真的走得很近……他的世界不是我的,我們的思考方式看起來是那麼不一樣。總是圍著他轉讓我感到很頹喪另外一個人則覺得他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態度根本就是分別在「地球的兩個半球上」。

但是,這些並不影響兩人成為朋友。1794年7月20日,歌德和席勒參加了在耶拿召開的自然研究協會的一次會議。散會後,兩人同路,邊走邊談,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談話。交談中歌德生動地描繪植物的生長變化。席勒听後說道︰「這並非經驗,而是一種觀念這次談話與其說使兩人觀點更接近,毋寧說使差異更明顯。但席勒認為這並非壞事,他深信歌德對此也有同感。因此他在8月23日真誠地給歌德寫了一封信,對歌德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評價。

席勒在信里談到︰歌德是個天才。天才的本質特點乃是自己的行動自己並無意識。因此席勒大膽地說道,歌德對他自己並不了解,也無法正確分析,「天才對自己總是個謎他對歌德的深刻分析,表明他對歌德的了解的確勝于歌德自己。

席勒正直誠懇的性格和深邃精湛的思想,給歌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歌德捐棄對席勒的成見和隔閡,把他視為知己。就這樣兩位詩人肩並肩、手攜手地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啟發,醞釀和創作了一系列輝煌巨著。

正是不計較對方的缺點才讓兩人結下了偉大的友誼,也讓我們再次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求同存異」所蘊含的道理。

朋友之間怎樣相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有的人甚至用畢生的精力也沒能研究透徹。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窮究原委,試圖領悟到友誼真諦,希望能擁有一段轟轟烈烈的友誼。然而友誼哲理的復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洞悉其全部的內容。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朋友不要太計較。太計較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干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許多人都會被看成罪不可恕、無可救藥的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朋友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膽量,能容人,我們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過分挑剔,「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等等,這樣一折騰,朋友也會躲我們遠遠的,最後,我們只能關起門來當「孤家寡人」。

有時朋友冒犯我們,其中肯定是另有原因,不知哪些煩心事使他此時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我們趕上了,只要不是惡語傷人、侮辱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沒有必要與朋友瞪著眼楮折騰。假如折騰過了,大動肝火,槍對槍、刀對刀地干起來,再釀出個什麼嚴重後果來,那就太劃不來了。

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具有寬闊的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鼠目寸光;從不斤斤計較,糾纏于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

但是,如果要求一個人真正做到不計較、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我們需要有良好的修養、善解人意的思維方法,並且需要經常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第二節不計較,才能做好小事

有些人在面臨大事時能穩住陣腳,但在面對一些小事情時卻慌了手腳,不知道該如何處置,他們可以經受住生死的考驗,卻被小事所煩憂。也有的人在大事上可以瀟灑地放手,卻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他們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在這些小事上,而不是用這些時間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其實,生活有時正是因為我們太看重小事,反而過得很累。所以,如果想要讓自己過得愜意,就不要揪住一些小事不放手。

約瑟夫沙巴士是芝加哥的一名法官,他仲裁過四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他曾感嘆說︰「大部分婚姻不美滿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還有一名地方檢察官也說道︰「在我們的刑事案件中,有很多都是起因于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在酒吧里說話侮辱別人,行為粗魯不講禮貌,最後才導致傷害的。許多犯了錯的人,都是因為自尊心受到了小小的傷害,就控制不住自己,結果釀成了不幸

法律不會去管一些小事情,如果一個人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靜,也不該為這些小事情憂慮。如果你能對一些小事聳聳肩,那說明你已經變得成熟。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的思想不再顧慮身邊發生的一些小過失時,他才有了一種可以輕松過生活的資本。

要想克服被小事困擾的毛病,只要把自己的看法改變一下就可以了。讓自己做一些能令自己變得開心的事情,這樣在短促的一生中,我們才不會因自己浪費了不必要的時間而傷心後悔。就如吉布林所說︰「生命是這樣的短促,不能再顧及小事

有位智者說︰「在我們的生活中,約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過得快樂,就應該把精力放在這90%的好事上面;如果你想擔憂、操勞,就可以把精力放在那10%的壞事情上面的確,如果我們能放手那10%的小事,那你就能過得舒心!

林肯說過︰「人只要心里決定快樂,大多數都能如願以償快樂是自發的,它的產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個人所持的態度和觀念。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如果放棄不快樂的來源——過度的自尊,那你就能在交通堵塞或被踩腳趾頭這類小事時避免火冒三丈。

§§§第三節不計較,才能獲得修養

我們說,不計較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宰相胸襟」,一種大將風度。

唐代婁師德氣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著沒有听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嗎?」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于重罵我,我真不想勞動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一塊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廷玉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