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鐵血根據地 第十九章 新的大戰(二)

來自後世的李劍生知道,就中國近現代歷史而言,有一支武裝力量是不得不說的。彩虹文學%這支較為特殊的武裝力量,基本以家族、血緣和宗教為紐帶,起于草莽、興于亂世,在各種勢力間縱橫捭闔,一度佔據了甘肅、青海、寧夏的全部,新疆的大部,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北,在相當程度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他們的首領崇尚武力,嗜血好殺。戰馬和軍刀,是他們對內對外永遠行之有效的法寶。這支武裝,就是西北馬家軍。後世有人稱之為「國黨十大雜牌軍之二西北馬家軍」。

西北馬家軍閥,嚴格地說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派系,而是同出于源、分作數支,人們習慣合稱為馬家軍。民國時期,在我國西北的甘、寧、青地區,存在著數股強大的回軍武裝力量,由于其首領皆為甘肅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回族馬姓,故稱「馬家軍」。馬家軍原為家族武裝勢力,它們參與了當時中國政壇的紛爭,先後依附清政府、北洋軍閥、馮玉祥、蔣介石等,統治了西北地區數十年,產生了一批顯赫一時的馬姓軍閥,其中又以西北四馬最為出名。四馬又分為青馬和寧馬,馬步芳兄弟盤據青海,是為青馬;馬鴻逵兄弟據有寧夏,是為寧馬。

而要談馬家軍閥,就應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清同治二年即3年,甘肅河州今臨夏縣人阿訇馬佔鰲會合馬悟真等回民首領,舉行了反清的河州暴動,攻破河州,勢力在甘肅迅速擴大。河州白藏鄉人馬海晏也參加了這場暴動。馬海晏早年貧窮,靠在河州、蘭州之間「馱腳」畜力運輸為生,尚武,廣交游。參加河州起義後,馬海晏作戰勇敢,不久即成為馬佔鰲的左右手。172年,左宗棠率湘軍入甘肅鎮壓,在太子寺戰役中,馬佔鰲先誘敵深入,後以「黑虎掏心」戰術,一舉打敗了清軍三十個營。在太子寺戰役之後,起義群眾要求乘勝攻取清軍統帥左宗棠設在安定今定西縣的大營時,馬佔鰲卻主張投降清軍,說︰「打了勝仗,比打敗了投降好得多。」馬海晏亦力贊其議,但很多起義群眾表示反對。這時,一個四十來歲的漢子、河州韓家集陽窪山村人馬千齡出來說話,支持馬佔鰲降清。馬佔鰲是馬千齡的同族佷女婿,看到有馬海晏及馬千齡等支持,便決計降清受撫。結果,左宗棠改編馬佔鰲部為馬隊三旗,委任馬佔鰲為三旗督幫,以馬佔鰲之子馬安良原名馬七五,左宗棠賜名「安良」為中旗正旗官,馬海晏為中旗副旗官。此外,清廷又授馬安良、馬海晏七品軍功頂戴。馬千齡因勸降有功,被左宗棠稱贊為「良回」,也受到重賞。就這樣,馬佔鰲、馬海晏、馬千齡等用起義人民的鮮血給自己換取了「紅頂子」和清廷的賞賜,從此成為了清廷的鷹犬,這也是「河州三馬」的子孫們得以發跡的因由。

馬佔鰲降清以後,過了十余年即年死去,其職務由兒子馬安良繼任。馬海晏則有兩個兒子︰一名馬麒,一名馬麟。後來,馬安良、馬海晏這支馬隊並入董福祥的甘軍。

至于馬千齡,亦有兩個兒子十分出眾︰次子馬福祿、四子馬福祥。195年,河湟地區今甘肅臨夏及青海東部黃河、湟水流域的回族、撒拉族人民再次發動反清起義。馬海晏父子隨清軍參與了鎮壓。而馬千齡父子也在家鄉組織了民團「安寧軍」,對抗起義軍。後馬千齡避走藏區,其子馬福祿、馬福祥則率安寧軍輾轉到蘭州,被陝甘總督陶模收編為步騎兩營,加入進攻河州之清軍,不久,也歸入了董福祥的甘軍。197年,清政府整治軍隊,編建精銳軍,分中、前、左、右、後五軍,由榮祿、聶士成、馬玉昆、袁世凱、董福祥五人分別率領。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津、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離北京,馬海晏父子及馬安良、馬福祥等率眾護駕。在馬安良、馬麒、馬福祥等的護衛下,慈禧和光緒總算平安逃到了西安。由于護駕有功,馬氏數人畢升。1912年清帝退位,民國成立,這支精銳西軍也發生了分化,馬安良父子及馬麒、馬麟兄弟都轉而依附北洋軍閥袁世凱,馬安良出任甘肅提督,而馬麒則攫取了西寧鎮總兵一職,從此,馬麒兄弟拋開了依靠多年的馬安良,另樹一幟。馬安良父子也是馬家軍閥的一支,但後來這支武裝退出了西北。

馬麒于1912年月出任西寧鎮總兵後,著手創建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軍隊,又多方羅致漢族官紳知識分子,組成自己的智囊團,開始了家庭割據事業。幾年時間,馬麒組織了一支有三十六個營的家庭武裝,號稱「寧海軍」。寧海軍由馬麒及親屬馬麟、馬寶堂弟等指揮,他的兒子馬步青9年生和馬步芳1903年生雖然尚還年青,但已在軍中擔任營長之職。

至于馬福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于寧夏、內蒙一帶鎮壓反清義軍,後因大勢所趨,也宣布「贊成共和」,民國成立後,出任寧夏護軍使。這時,馬福祥的左右手,是其佷馬鴻賓及其子馬鴻逵。馬鴻賓是馬福祥之兄馬福祿之子。馬福祿在北京陣亡時,馬鴻賓年僅十六歲,還在家鄉練武習文。馬福祥比先兄馬福祿二十歲,全由馬福祿一手提攜而發跡于軍政界,為報答先兄之恩情,他一意栽培佷子馬鴻賓,而馬鴻賓亦少年老成,對叔父馬福祥十分孝敬和尊重,馬福祥更是喜歡。1905年,馬福祥任西寧鎮總兵,成立西寧礦務馬隊,交由馬鴻賓率領,這支小隊伍以後發展成了馬鴻賓的基本武裝力量。

後來,經過歷次的爭伐,西北終于形成馬鴻賓、馬鴻逵與馬步芳、馬步青的「西北四馬」。

而剛剛過去的幾個月內,就是這四馬,尤其是馬鴻賓所部第三十五師參加堵截和追擊北陝西的紅軍。

而從一開始起,李劍生就沒打算讓這四馬再存在下去。盡管這四馬後來也參加了抗日戰爭、為民族作出了一定貢獻!

本章是過渡章節,選摘得較多.各位見諒.

本。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