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七百七十九章 重臣輕君

︰這四天時間,開車走了十五個縣開拓市場,從早晨到晚,真是累呀。好在時間不會太長,老醋會盡量擠出時間,強行碼字。或有來不及碼字的時候,還請各位兄弟體諒!!

謝謝天共兄弟的打賞!!

但並天下則不然。

欲並天下,不但要制秦,還要制諸侯。

正如姚賈前面所說,單要聯合諸侯制秦,以燕國現在之力和太子丹的威望才干,並不是難事。

但燕國的目標是並天下,就不能單考慮秦的問題,還要考慮諸侯的問題。

三晉諸侯已經被秦國削弱的元氣大傷了。

如果燕國只是要強霸諸侯,在聯合三晉抗秦的過程中,就可以考慮讓三晉恢復一定的國力,以增強其自保的能力和抗秦的決心。

但如果燕國要並吞天下,恢復了三晉的實力,那麼一旦消弱了秦國,三晉位居中原,反而就成了燕國並吞天下的首要障礙。

滅了強秦,扶起了三晉,燕國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麼。

可不扶植三晉,三晉又如何肯和燕國一道奮力抗秦!

這就是兩難。

況且燕那時要並吞諸侯,也面臨著諸侯連橫以抵抗燕國的問題。

秦國一統天下,除了燕、齊兩國,秦國已經可以和韓、魏、楚、趙、齊五國相交,秦國完全可以利用四國之間彼此的矛盾,遠交近攻也好,挑撥離間也好,對于諸侯可以分而對之。

按照燕國走向強盛之前的形勢,秦國在經過百年的發展和攻略之後,除了對遠離自己的燕國無法直接動兵,以拉攏為主之外,對于有可能阻礙其一統的各國都可以直接用兵的,無論對任何一國,都可以直接獲得攻伐的利益。鞏固和不斷擴大戰果。

但燕國如今卻位置還是太偏,只能和秦趙兩國直接相對。在用兵的方向,可以選擇的余地不多。

要想讓秦國不能有漁翁之利,在燕國要一統天下之前,只能徹底把秦國打廢,讓秦國重新崛起的希望徹底斷絕。

但燕國要聯絡諸侯把秦國打廢,只怕不那麼容易。

因為諸侯現在面臨被秦直接滅國的危險,太子丹此時合縱諸侯以救之,諸侯自然欣然影從,但是燕國要徹底打廢秦國,這些諸侯在秦國消弱到一定地步的時候,這態度就會轉化,轉而保存秦國的一定地位和實力。

這是因為諸胡知道,如果徹底打廢了秦國,讓燕國完全取代甚至超過了秦國的力量,超然于諸侯之,那時的燕國,一定會是諸侯更大的威脅。

然燕國獨大,絕對不是諸侯所希望的。

對于三晉來講,諸侯數強並存,競相拉攏三晉,三國左右逢源,那才是三國最好的自保之道。

而楚國目前雖弱,被秦國打的屢次遷都躲避,但這數百年來,楚國一直是以大國自居的,從來沒有放棄過爭霸諸侯,問鼎中原的夢想。

秦國的衰弱,楚國一定會趁機撈取不少的便宜,國勢得到一定的復興。

燕國和楚國又相隔甚遠,如果諸侯合力抗燕,以防止燕國的並吞,或者消弱秦國,以保持都燕國的一個威脅和壓力,那一定是楚國所樂意看到的。

至于齊國更不用說,齊國數十年不戰,休養生息,當初還不是被燕國給打的差點斷了氣。

燕國要徹底謀秦,那肯定是齊國所不希望看到的。

諸侯合力抗秦,齊國或許只是暗中和秦眉來眼去的,明面兩不相幫,但燕國要帶頭滅掉秦國,齊國考慮到齊燕之仇,考慮的燕國強大後對齊國的態度,一定會在諸侯滅秦的時候亂摻和,讓燕國不能達到目的的。

所以說,強霸諸胡易,獨雄于諸侯難,至于並吞天下更難。

太子丹听了,也是頻頻點頭。

並吞天下,確實是不容易,要比一時霸業難的多了。

就以秦國而論,在秦昭王之前,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歷經三代君王幾十年的發展,從來沒有遇到過太大的挫折。

別說商鞅被殺這小小的奪權之爭,就是秦武王死後,昭王兄弟爭立,內部數年間亂糟糟的,諸侯在秦國身,都沒與佔到什麼便宜。

這並不是秦國之力強于現在,而是當時諸侯沒有一個能看到秦國會成為自己生存的威脅,即便敗于秦,也不過是割地求和罷了,大不了下次再打回來,或者轉而去欺負一下比自己更弱的,不順眼的,補回自己的損失罷了。

就是合縱,也是為了一時之需,而不是什麼長久的重大選擇。

但到了穰侯魏冉和武安君白起崛起以後,尤其是範雎入秦為相之後,諸侯中的明白人才漸漸感到不妙。

比如秦趙黨大戰,持續三年,諸侯並無一國相助趙國。

這里面雖然有秦國對諸侯的恐嚇威嚇之外,更重要的是諸侯認為,這就是秦趙之間的大事罷了,和自己切身利益關系不大。不觀勝敗如何,對于自己的國家,並沒與根本性的影響。或者能兩敗俱傷,讓秦趙都弱下來,成為諸侯相爭的肥肉那才好呢。

但到了邯鄲之戰可就不同了。

秦軍不但斬殺趙國四十萬壯卒,還要圍攻邯鄲,那已經不是說要打服趙國,而是要徹底滅掉趙國。

滅掉趙國,秦國又佔據了河北廣大的千里平川,這里就將成為秦國爭奪中原最近變,也相當富裕的一個前進基地。

一旦這趙國徹底淪入秦國之手,則秦國將從東到西,將齊、魏、韓、楚形成一個半包圍圈。任何一個諸侯都將面臨秦國有可能的全正面的大軍進攻。

秦國可以滅掉趙國,也可以滅掉魏國、韓國。下一步就可以大舉進攻楚國。

所以這時候楚國和魏國才會出兵助趙。

諸侯看的都是形勢和實利,所謂游說,不過是要用形勢和實力說服對方罷了。

所謂毛遂自薦,不過幾句話就說服了楚王,以及信陵君為了個人的名聲而奪晉鄙之軍北的故事,不過是表面的故事罷了。要是信陵君能僅僅殺掉一個晉鄙就奪了軍權,那些統兵將佐都是無腦之人,只看虎符和信陵君的名頭就欣然听令,固然是信陵君太厲害了,那這魏軍就只能是笨蛋了。

關鍵還是大多數軍中將佐認同信陵君的想法和做法,知道救趙能夠利魏。

所以,三國聯軍可以打敗城外的秦軍,可以追擊秦軍數百里,但也只能是魏國奪回黨部分城池,拿下一些陶地城邑。而太原郡就只能靠趙軍自己去想辦法,諸侯聯軍是不會幫著趙國徹底強盛起來的。因為那也不符合諸侯的利益。

等魏國後來受秦之攻,信陵君毅然歸國,諸侯積聚在信陵君大旗之下,合力抗秦,當然有信陵君的威望在,但更主要的還是秦國已經威脅到了魏國的生存,進而讓諸侯對秦國的野心有了很強的防備,才要打壓秦國的攻勢。

秦國百年積聚,一步步的擴張,還不時受到挫折,以燕國目前的根基和實力,想要利用諸侯之力,徹底打廢秦國,還要吞並諸侯,那容易了才怪呢!

自己可沒有百年的時間再去一點點的消磨諸侯。

既然姚賈能看的透這些,想必也肯定有一定的應對之道

太子丹也不插言,只是望著姚賈,听姚賈細說。

姚賈一笑,輕聲問道︰「殿下可知秦國曾有一謀乎?」

太子丹搖頭,道︰「丹不知也!」

姚賈道︰「昔日賈遺曾向秦王建言,以數十萬金,購買諸侯大臣,令其為內應以謀諸侯。當時秦王政嘉其言,一直為善。只是後來秦國之臣多以秦國力強,足以勝諸侯,並不重之,雖偶爾用之,不過視為小策,不甚重之罷了。」

「臣在秦,廷尉李斯多曾談起此策,以為善。臣亦贊之。」

「如今秦敗于燕趙,雖和,後定當重新用兵,以臣觀之,李斯之見,恐大受秦王政之用。」

「秦如大用此策,再輔之以兵威,恐諸侯不易當也!」

韓非在旁道︰「此策可用于諸侯,唯其用于燕不利也!」

姚賈鼓掌贊道︰「韓卿之言大善。」

沒錯,這條計策確實不適用于燕國,也不太使用于各國宗室權貴。

因為這條計策就是收買政策,所謂收買,必須是能給對方更高的價錢才有可能收買成功。

各國大臣當中,諸侯游士不少,功勛之人也不少,這些人,都是為了富貴利祿,至于忠心,不過是相對而言罷了。秦重金加承諾,一旦使得那些大臣看來,本國的滅亡,不但不會讓自己的權勢地位和富貴收到不好的影響,反而因自己的率先投靠,讓自己或家族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的話,相當一部分人都會被秦所勸動的。

即便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可秦強己弱的態勢很明顯,有時候,不需要更高的條件,只要金玉送的到了,滅國之後,自己能保住目前的狀態,不至于跟著國家陪葬,那就足以動搖人心了。

當然,這條計策,不適用于那些宗室權貴。

因為宗室權貴的根基在于宗室血脈,一旦國家敗亡了,這宗室血脈只怕凡事惹事的根源,什麼榮華富貴皆成虛妄。因此收買外姓大臣易,徹底收買宗室大臣難。

而燕國之所以不好收買,是因為燕國現在有強盛之勢,一些重要的大臣,都是起自太子丹的親自提拔,正是建功立業的好時候,在燕國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這些人當然就不容易被收買過去。

不過,姚賈說這句話,不但是想告訴自己秦王可能會走的下一步?

太子丹探究的看向姚賈。

姚賈不慌不忙的說出一句話來︰「殿下,欲並天下,重其臣,輕其君可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