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卷 橫掃大漠 第三百四十一章 議政之意

太子丹知道,不但卿陸如此,恐怕外地大多數郡守縣令皆或多或少心存此念。

但這是太子新提出來的大政,朝中已頒布了政令,即便心有異見,誰肯出頭貿然反對。

太子自從歸國,推範增為相,刷新國政,這幾年都頗見成效。可見太子甚是英明,這設立議政院之事,乃是太子親言,想必其中大有深意。自己或許是孤陋寡聞,難知其意,貿然說出來,恐被人恥笑,還是趕緊執行的好,或許以後好處自明。

很是不少的官吏如是想。

當然也有的認為此事確實是太子有誤,但仍然閉口不言。

畢竟太子如今勢重,反對太子之策,難道自己不想做此官了麼?

只有像卿陸這種老臣,已經鎮守外郡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朝中下皆知,輕易動不得他,不怕太子怪罪,又自持忠心,才會在太子面前坦白而言。

太子丹道︰「議政院所設,首為處功臣之道也。」

諸侯各國,原皆為世卿世祿之制,待時局大變,各國紛紛變法,唯秦最為徹底。行軍功爵制,但凡官吏,非有軍功不可。

秦的軍功爵制,造就了一大批軍功貴族和軍功官吏。極大的調動了國民耕戰的積極性。

但其中也大有弊端。

原先的諸侯之官,都來自于世卿之家,這些官員,從小就開始受詩禮儀和執政的訓練,作為卿大夫,從文化和知識水平來說,應當是夠格的。

但軍功官吏不同,很多軍功官吏,不過是彪悍凶猛,在戰場殺敵立功而已。

這些人拿刀動槍的陣沒什麼問題,可粗陋無文,不通文墨律法。要讓他們來做官治政,那可是太為難他們了。

倒不是說每個人都不行,有些人聰明,由武轉文也做得不錯,但畢竟乃是少數。大部分的可說是很不適任。

對此韓非就曾經說過,陣沖鋒,那是殺人,而為郡縣之官,那是牧養民眾,讓殺人的來做養人的活,怎麼能干的好呢?

太子丹也很贊同韓非的見解。郡縣守令,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才行,這樣才不會因不懂律法而胡作非為,也不會被手下僚佐輕易蒙蔽。

太子丹大興學校,除了昌盛文化之外,本就有儲才、養才之意。

爵賞以功,任官以能,這是太子丹的原則。

但真要執行這個原則,就有一個問題︰那些功臣怎麼辦?

如果得了爵位,只不過是多些土地奴僕之用,少繳些賦稅勞役,不能為官參政為人人,那這爵位還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而設立議政院,恰恰可以解決這一矛盾。

議政院的設立,在官職之外,另行創立了一套尊榮體系,那些功爵之人,不任官職,卻可以和官員平等而立,當然是極大的提高了爵位的社會地位標志的屬性。保持了爵位的一大吸引力。

而議政官不需要處理日常政務和公文,只需要听人解說政令,是否符合律法就好,有什麼問題,也就是是否的判斷而已,完全可以避免其粗陋無文的影響。

而這些人為國效力,從戰場生死考驗下來,相對來說,對于國家更加的忠心,要是明知道郡縣守令不尊律法,恐怕這些人是反對最強烈的一批人。

不但如此,議政院之人,都同知面頒發的政令,拿掉了郡縣官吏對面政策律令信息的壟斷。這些有爵之人,大多有國家之封賞和賦稅的優惠,財富情況和地位,應該是各地較高的這一批人,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人群,可以說是國家統治的基礎,政策律令能無阻礙的深入到這個階層,對于國家整個統治的穩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些人對時政的了解和掌握,也極大的限制了郡縣守令能夠暗中操作為自己謀利的空間。這有極大的加強了對官吏隊伍的監督作用。

封建邦國、大夫,那是不需要監察的,因為既然封給了別人,那就是人家自己的,只要按時繳貢獻就可以了。從理論來說,那些封君大夫,每一個肯主動去糟蹋自己的城邑和封國的。

但郡縣制不同。郡縣官吏都是為大王所派,代表大王掌管地方。

既然掌管是國家之地,大王之民,享有是固定的俸祿,那怎麼能保證郡縣守令一定就會盡心盡職的完成職守,一定會清廉愛民,不愛身外之財呢?

所以,隨著郡縣制的推開,對官吏隊伍的監督和政績的核查也就產生了。像御史大夫最重要的職能就是監察百官,其手下就有專門負責到各地巡視甚至駐守的監察御史。

這種體制內的監督和監察肯定有作用,但要想從根本完成監督和監察的任務卻不可能。

一是力量,畢竟監察官員的人數和力量是有限的,總不能負責監督的人比監督的對象還多?

二是如何能保證這些監察者一定是處于忠正之心呢?如果不能保證,這監察者自己又該誰來監察呢?

三是如何保證監督監察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呢?

而議政院的監督恰好可以彌補這三個缺陷︰議政官的人數是多于郡縣守令,這是毫無置疑的。而郡縣守令的不法,不管是貪污侵吞也好,還是徇私枉法,或者是玩忽職守也罷,所損害的必然是郡縣之內庶民之利,議政官們作為庶民的精英階層,當然對此深惡痛絕,定不會容忍的。也就是說,以保護庶民之私出發,完成了對國家之公的保護。

而且這些議政官,生活于斯,受本郡律法政令所約,自然是最能及時發現缺陷而保證了監督監察的及時性和實時性。

當然了,議政院的議政,本身更是有巨大的作用,

作為一個合格的郡縣守令,本身在任職之地地都要尋其父老賢者以助其政。而議政院,根據民爵的各項授予條件,通過民爵之封能夠進入議政院的,可以說都是本地工商學農各業的精英大能,是當地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是國家官府進行統治的基礎。他們對于政事的看法,不就正好反映了國家統治階層最根本的整體利益麼?

郡縣守令在奉行國家政令之內,多多听取議政官的看法和建議,擇善而行,豈不是對治理地方有極大的好處?

而且,這樣一種行政和議政相對應的分權制約體制,在將來並吞諸侯城邑土地和民眾的時候,也會有著極大的彈性和適應性。

諸侯城邑,都有其豪杰賢者,在力量積蓄到一定的時候,或者攻取其地不難,但要穩定的統治,迅速收復人心,那可很不容易。對于一些世家豪杰,不用則破壞性太強,或許就永遠是麻煩,可要直接讓其進入統治官僚體系,則一來無法保證其忠心,二來也容易的造成世家大族勢力過重而損害國家之權威,讓其進入議政體系,或許就可解決這一難題。

而對于燕國的封君來講,這也是對于自己封地施加影響和兼管職能的一個通道,不至于讓那些封君被完全摒除在權力結構之外。這也是對現有利益階層的一種讓步,而這種讓步,可以將更多的宗室和貴族拉到贊成變革,推動國家富強的陣線中來。

所以,議政院的作用是議政和監督而已,對于正常的政令執行和政務絕對不會形成阻礙之力。對此太子丹是很有信心的,畢竟這和後世的議會制度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在議會制度下,議會因其代表性,天然具備了相應的最高的受托權力,因此在和行政體系的權力爭奪中,往往處于風。形成了議者在,行者在下的局面,自然會導致一些執政阻礙,而在太子丹推出的議政院制中,就算是在最層的議政院有了部分制定律法政令之權,但畢竟也還是在大王一統之下,更多的只是對于相權這部分在平等地位的制約和監督。

太子丹娓娓而談,將自己對郡縣議政院的構想,作用,細細說于眾人,談論之中,但看眾人稍有所惑,即反復譬解。

卿陸听了,當即起深拜道︰「臣愚昧,不知太子思慮如此之全,竟險些誤了太子大計!」

太子丹趕緊前扶起,笑道︰「卿何必如此,議政院之設,原是前世所無,卿有所疑慮無可厚非。非卿忠心,又豈肯明言!」

重新入座,太子丹又囑咐了一些議政院籌辦要注意一些細事,才令眾人散去。

陳余和李信,與卿陸商議了軍府和行動的細節,報給太子丹,太子丹看了,只說讓三人自定即可,只要記得不要誤了本軍屯墾的根本就好。

陳余和李信辭了太子,趕徑自回遼西辦理諸事,而太子丹在遼東又留了數日。

不過才幾天的功夫,太子丹就得到卿陸的報告,果然從襄平之南,找到了鐵礦,馬就要開始挖礦和籌辦冶煉等事。

這是後世赫赫有名的鋼都鞍山所在,其鐵礦的儲備量,是現在任何一個諸侯的冶煉中心都比不的,有了這里做依托,只要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則遼東必然成為這周圍千里之地的鋼鐵制品最大的供給基地。也是燕軍實力優勢的最大保證之一,太子丹大為興奮,當即派人回薊城,分從武陽和薊城,抽調大批的工匠前來支援遼東。

求收藏,求訂閱,求月票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