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八十七章 戰後

十萬余大軍東下井陘,無論是趙軍士卒還是燕軍將士,行軍雖辛苦,但士氣卻是高漲,所有人都是歡天喜地。有的在盤算這次大戰自己所立的功勛,更多的心里則是充滿了馬上見到家中父老的欣慰。

唯有中軍左近的大將衛隊軍士個個神色肅穆,不苟言笑,氣氛很是壓抑。躡手躡腳的生怕驚動了靜養的大將軍。

大將軍龐煖在啟程之前,偶感風寒。

趙軍上下都知道大將軍年紀雖高,但身體頗為結實,也沒把這點小小的風寒放在心上,連龐煖自己都覺得有一兩日就該當無事。

可沒想到,病勢竟然急轉直下,咳嗽不止,然後發起燒來。

兩三日的功夫,大將軍已經支撐不住,只得躺在車上行軍。車子四下里圍得嚴實,里面是燒得迷迷糊糊的大將軍和侍奉的醫士。

副將扈輒和族佷龐羲一天不知道要前來探問多少次。但看著燒得滿臉通紅的龐煖,除了督促醫士診治外,也是束手無策。

看龐煖越來越重,公子嘉憂心忡忡。

趙軍雖勝,此次損失也是不小,粗略算來,折損精壯最少也在七萬以上。

如今的趙國朝中老成凋零,藺相如、廉頗、樂乘等人都已不在,李牧又遠在代北鎮守一方,這幾年軍事全靠龐煖支撐局面,而今大勝之後,老將軍卻是重病不起,實非國家之福呀。

不過,不幸中的萬幸,老將軍是在完成此戰,兩國議和之後方才病倒,如果真的如當初燕太子丹所擔憂的那樣,在大戰之中躺下,還真就不知道這一戰會成為什麼結果!

行行且行行,大軍出了井陘,到了中山郡。先安置了龐煖之後,公子嘉大擺酒宴,送別尉繚等燕軍將佐。

數月相處,尉僚酈商等人和公子嘉及趙軍中的大將都處的不錯,此時大勝之後相別,諸將盡情歡飲一番,尉僚和酈商才辭了公子嘉等人,自率燕軍北上返回武陽城。

中山郡兵近六萬,公子嘉代表大將軍頒下賞賜令之後,由各縣領回,各自歸家務農。龐煖病的昏昏沉沉,如今已無法隨軍返回,只得在趙王派來的太醫看護下,留在羲這里養病。趙軍九萬主力大軍,則由公子嘉暫統,浩浩蕩蕩返回邯鄲。

到底是年老,不過十日,老將軍龐煖即病逝于中山。

趙王偃得到奏報之後,不勝哀悼,為龐煖輟朝三日以示恩榮。不但在龐煖孫當中擇一人承繼武勝君之爵,更遣太子遷親來中山致祭。送葬于中山城外,並賜謚「武襄」。

燕太子丹在武陽听的消息,不勝感慨︰

歷史上的這次大戰,龐煖領趙軍主力北上伐燕,不過數月時間,盡奪燕國易水之南十幾個城邑。但秦軍趁虛而入,王翦、楊端和、桓齮三將,大兵突進,盡奪鄴地九城,並將上黨諸城全部拿去。

待老將軍率大軍返回時,燕軍趁機收回了失地,而南面的秦軍早已完成了攻趙的戰略目標,讓遠道而回的趙國大軍無計可施。老將軍為秦人所欺,憤恨交加,一命嗚呼。正是因此戰,王翦一戰而成大名。老將軍卻成了戰術出色,戰略拙劣的反面典型人物。

而有了自己的摻和,老將軍在這次大戰當中,不但守住了上黨諸城,更一舉痛奸秦軍十余萬。成就了二次出山之後對強秦戰無不勝的威名。

或許,這個時候撒手而去,對于老將軍來說,也未嘗不是一個更值得慶幸的事情。

不過,一個簡單的傷寒引發的肺炎,居然徹底擊敗了威名赫赫的大將軍,雖說起來是歲數不饒人,可還是這醫士的診治水平有點太低了。

不過,姬丹更關心的是龐煖之後趙國的政局和對燕趙局勢的影響。

原本的歷史上,也就是在龐煖氣死的同一個時間段,趙王偃也郁悶而死,讓素來輕佻的太子遷即位,徹底將趙國逐步送入了死胡同。

不知道趙王偃的身體如何,如今趙國雖然失去鄴地九城,但殲滅敵軍重兵集團,怎麼也算是大勝。這廝還在壯年,怎麼也要多頂上兩年的時間吧。

這次公子嘉先是赴燕,名為出使,實則為質,確保了燕趙合謀的實施,功勛著實不小,又隨軍赴上黨作戰,這大勝之功怎麼也要算上一份。

以公子嘉趙王長子身份,又素來為士大夫所推重,不立為太子,趙王偃已是對長子不起,這回,怎麼也要好好封賞一番,如果公子嘉能以宗室公子的身份出掌國政,那一旦趙王偃離去,這公子嘉就是下一個平原君呀!

太子遷輕佻,如果能讓公子嘉輔之,或許趙國之政,還不至于崩壞。就能多在燕國前面頂上幾年,給自己發展壯大爭取更多的時間。

另外就是趙國的軍事。

原本自龐煖死後,李牧仍然鎮守北疆,邯鄲之地,就是以扈輒、趙蔥等人為主,這些人或許都是不錯的將軍,但無論是對上桓齮還是王翦,這幾位可都是把性命都給丟了。扈輒更是讓桓齮一戰斬首趙軍十萬。

十萬!以趙國目前的丁口國力,還有幾個十萬可以損失。

只是等到後來將李牧的代北邊軍給調了回來,趙軍在李牧的領導下,這才又打了兩次勝仗。

或許應該想辦法把李牧給鼓搗回來,有李牧在,以目前的趙軍實力,攻秦或許不足,但要是抵擋秦軍將來的報復和攻擊應該問題不大!

當然,自己的這個老丈人未必願意返回邯鄲,畢竟邯鄲掌軍雖然尊榮,但不免受到朝臣的掣肘,總不如在代北自己一言而決更自由,更有主動性!

不過,為了趙國計,其實李牧早回來要比晚回來更有利,況且,如果李牧在朝掌軍,這燕趙之盟不是可以更牢固麼!南部穩定了,自己向北發展不也更有底氣麼!

當然,這朝中的政治還是要提醒李牧一下的,畢竟秦國那個賄買各國權臣行使離間之計的手腕,玩的實在是太高了。

所以,燕丹派出張耳為使者,攜帶禮物出使代北,代表自己討論諸侯形勢和趙國政局,勸說李牧尋機回歸邯鄲,掌握軍政,同時也向李瑛贈送諸般應用之物。畢竟如今秦趙大戰結束,燕國合謀之事已經大白于天下,這兩國約婚無需再保守秘密。

如果此時李牧調回邯鄲為大將軍,自己再和李瑛大張旗鼓的成親,其實也正好向天下諸侯顯示燕趙兩國之盟的親密和牢固!

一旦成親,自己和李牧互為奧援,對于左右諸侯合縱的形勢應該是相當的有利!

不過說來說去,自己乃是燕國太子,這趙國的政局可不像燕國,自己身為太子,悄悄的說動了父王就可以將自己中意的人推到相位。趙國的事情,還只能吹吹風,具體的還是自己那個聰明絕頂的老丈人操心去吧。

送走了貫高,迎回了尉僚和酈商等人,姬丹開始著重解決接收到秦軍戰俘的問題。

這一次大戰,燕國支援了趙國十多萬石的糧食,付出可不能算小,但趙國丟失了九座城池,也沒法給燕國補償。燕國最大的所得只是四萬余秦軍精壯俘虜罷了。

但姬丹還是覺得自己賺了,燕國北部之地地廣人稀,可以開墾之地到處都是,有這四萬精壯填進去,今年估計要投入很多,但明年所產出,怎麼也能補回這點糧食的付出。而且這四萬秦軍,可是久戰之余的精銳。只要拉出來就能上陣。如果說用來對付秦國,那畢竟是故國之人,這些戰俘思念故土,戰中不定會出什麼問題,但要是將來用在和別的諸侯征戰上,比如趙國,這些人絕對不會有任何的異心和猶豫,立刻又是虎狼之師。

姬丹將這四萬戰俘帶回武陽城之後,這幾個月,一直是讓秦軍單獨成營,每日里豐衣足食,供給不缺。

當然,也不能白養著,不勞動者不得食麼,秦軍將士們在許芝等幾位農學賢才的指揮下,一直在挖溝開渠,整修水利,偶有不出工之日,還要讓听從講解農業種植之法。

這些軍士,原本都是以務農的良家子居多,挖溝修渠這些事,本來就不陌生,至于農耕之事,當然也不排斥,而且,秦趙大戰,燕國不可能放自己回去,只有等戰事已畢,或許燕人就會遣散眾人歸國。

大家都有這種想法,故這三個月的時間,倒也算是安穩。

張耳等人當然對姬丹的做法提出異議。

他們認為這些秦軍,如今仍是在原本將佐的督率之下整建制的存在,目前管理倒是省事,但萬一那一天,這些秦軍戰俘人心思歸鬧起事來,這整建制的管理可就是最大的弊端,畢竟烏合之眾人再多都不怕,可這整齊而訓練有素的軍隊,即便沒有武器,可也是很不好對付的。

對于這些,姬丹卻不覺得有什麼好擔心的。

這些秦軍雖然單獨成營,但營中既無糧草儲備,也無兵甲,這要造反,也是找死。大家既然還抱著一絲回國的希望,也就不會輕易鬧事,把希望給破掉。

桓齮他們這些將佐,見姬丹對眾人信重不疑,卻很是感激,一時都很是用心,倒沒什麼異動。

姬丹暗中,當然也有一些布置,畢竟這後患還是要消除的!

到了尉僚率軍返回,這些秦軍戰俘的問題,就到了必然要解決的時候。

唉,這是不好意思,今天居然是越忙越有事,思路亂的很,先把這一章修改一下,求收藏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