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龍行千里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戰(19) 結局

桓齮等四萬余戰俘離開了上黨戰場,龐煖總算松了一口氣,這次燕軍又送來糧谷十萬石,其中一半,乃是交換戰俘所得,使得上黨戰場之上,不但趙軍兵力更加充裕,糧草供應也沒了任何可擔憂之處。

上黨戰區,秦趙兩軍各有優劣,軍力相差無幾,趙軍並不佔什麼優勢,但從戰略布局和態勢上看,秦軍分為南北兩部,原本是欲以首尾夾擊之勢救援桓齮,如今桓齮已經敗亡,內應已然不在,面對合為一體的趙軍主力,山川阻隔,有相互呼應不力之弊,而趙軍居于內線,山川道路雖說不算很順暢,但比起秦軍來,兵馬調動應援要靈活近便的多,很容易在一個方向上對秦軍形成以多打少的兵力優勢。

這一態勢,龐煖當然清楚,很是有心借此再打一仗,爭取能打殘或吃掉秦軍一部,讓秦軍這次攻趙徹底大敗而歸。

但他的對手,乃是秦軍戰將中的翹楚,頻陽王氏出身的大將王翦,目前的態勢不利,王翦身為秦軍主帥,當然看得也很明白。

蒙恬率軍三萬增援,手里直接可調用的軍力又恢復到了近九萬,王翦卻不肯向前攻擊。

從臨漳這個岔口到橑陽,盡是高山陡坡所夾持的山谷之路。崎嶇狹隘,大軍進擊,根本就展不開兵力進攻不說,而且守軍利用地形之便,深溝壁壘的防守,讓攻擊的代價實在是太大。

在這種地形上,雙方只能是接觸戰,攻防戰,除非是像武安君那樣誘敵深入,奇兵包圍之後將對方困死,否則實在沒有擊垮和吃掉趙軍主力大兵團的條件。

龐煖不是趙括,在王翦眼里,這廝可也是個老成精的人物,想讓他冒進只怕很難。同時,要是讓龐煖突破了目前的山谷之路,趙軍主力就可大舉進入上黨盆地展開,自己的軍力還趕不上龐煖,弄不好那不是誘敵深入,反而變成了引狼入室。

所以,王翦以穩為主,將自己久戰之軍調了下來休整,讓蒙恬的三萬生力軍頂上去把守要道,和趙軍相持。

北面羌瘣所部,知道桓齮大軍覆滅,真要是繼續猛攻平坦城,說不定就會和趙軍主力對上。羌瘣也是老行伍,知道利害,怕被趙軍纏住,已奉王翦的命令退守壽水。

龐煖在南線、北線都尋不到戰機,只能以靜制動,看看對方的應手再說。

邯鄲方面也有好消息,巨鹿等地征發的援兵,趕到了邯鄲城下,原本在邯鄲城下來回騷擾的秦軍王賁所部,看趙軍人多勢眾,主動撤退,趙軍重新佔據漳水長城,只是這些新征之兵,比之趙軍主力相差甚遠,主將傅抵也不敢主動過河去奪回失地,只是隔河和王賁所部對峙。

秦趙的大戰,就此陷入了雙方對峙不動,互拼消耗待變的局面。

秦趙之間,秦國丁口、錢糧的實力遠強于趙國,雙方這麼長久對峙下去,自然是趙國扛不住。

因此龐煖用燕丹和尉僚之計,派人去邯鄲奏報請封,稱閼與橑陽之戰,趙軍斬秦將桓齮以下將佐二百余員,士卒五萬級,俘獲四萬余人。同時,則是請趙王偃派使臣到楚、韓、魏、齊四國,道是燕趙合縱,已經大敗秦軍,自開戰以來,趙軍共斬俘秦軍十五萬。秦軍近二十萬大軍陷于秦趙戰場無法月兌身,其東郡、河內、上黨、河東等郡實力空虛。

韓、魏、楚三國,地接強秦,這數年以來,秦軍攻伐不止,魏韓大半國土都被秦國多去,如今秦軍主力大損,正是各國報仇雪恨,收復國土之機。

龐煖如此大勝,雖然邯鄲當初受了點驚嚇,趙王偃大喜之下哪里還記得這小小的曲折,當即封龐煖為武勝君,龐煖所奏,無所不從,在兩天之內,連續派出四批使者,攜帶金玉車馬,前往各諸侯游說。

消息傳開,趙國軍民士氣大振。諸侯也都是側目。傳到咸陽,雖然秦王政早從王翦的奏報里那里知道桓齮大軍敗亡,但這次趙國的消息傳來,還是在咸陽引起了震動。

這是幾年來第二次秦軍大敗給趙軍了。

第一次雖是敗陣,但不過是被趙軍擊潰而已,蒙驁喪命,也只能說是偶然。可這次,十萬大軍居然一個都沒跑出來,趙軍這仗打的夠狠,勝的夠干脆!

如果加上合縱諸侯攻入函谷關後,龐煖已經三勝秦軍!

難道這龐煖乃是秦軍的克星不成?

大軍和龐煖主力對峙,秦軍當然不怕消耗,可要是諸侯趁機興兵,攻略秦國東方諸郡,讓秦軍顧此失彼,秦國目前兵力分散,還真不好應付!

昌平君熊啟對此甚為憂慮,立刻進宮和嬴政商量對策。

丟了十萬大軍,秦王政很是憤悶,對燕太子忘恩負義的狡詐行徑痛恨不已。

不過,他很自信,趙軍雖然利用詐計坑了桓齮一軍,但羌瘣和王翦應該不會再給龐煖什麼機會。兩軍這麼對峙,秦是不怕的!

但熊啟所說的諸侯合縱之事,不可不防。兩人商議之下,派李斯出使韓國,茅焦出使齊,甘羅出使魏國,賈遺出使楚國,或是利誘,或是強迫,務必讓諸侯不得妄動。

這幾位使臣,都是深通游說之道的諸侯賓客,面對各國權貴出手極為大方,很快就對各國動態有了明確的判斷。

這次秦軍吃虧是明擺著的,目前戰局膠著也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除了齊國這二十年來一直采取和秦之策,後勝一力堅持不可得罪秦國,故而面對攻秦的大利好不動心之外,其他三國對于趁機攻秦還真有點忍不住了。

尤其是楚國,不但項、景等貴族對于北上趁虛奪取秦國的陶宋之地蠢蠢欲動,就是國相李園,由于是當初斬殺春申君之後借機以國戚的身份上位,協助國政,急需建立功勛來確立自己的輔政之位。面對這一建功的良機,也很是按捺不住了!

宗室三姓的貴族,在賈遺的游說下,對向秦開戰大力反對,但楚王年幼,相國李園以外戚至親掌國政,下有項、景等軍中權貴的支持,很快,楚國就做出了決定,征發大兵,北上奪取秦的東郡之地。

賈遺無法可想,只得黯然歸秦。

韓國最弱,離秦關中又最近,如今只剩下一郡之地,當然想奪回領土,不過韓國這麼些年也早被打的明白了,只要不把秦直接打趴下,將來秦國報復,自己就是第一個吃虧的。如今這事,只能看看其他諸侯如何,如果其他諸侯進展順利,秦國一敗涂地,自己動手撿便宜那倒是沒問題,但要自己先出頭,韓王生怕倒大霉,也堅決不肯。故韓國對趙國使臣客客氣氣,對于李斯更是奉若上賓,毫無趁機攻秦的苗頭。

甘羅出使魏國,既不像賈遺那麼失敗,也不像李斯那麼順暢。

魏國這兩年,吃了秦國老大的虧。

信陵君合縱諸侯那次,大敗蒙驁,趁機將秦國的陶、上黨等地佔了,打的秦軍沒辦法,只好收買晉鄙的門客,用反間計廢了信陵君,這才逐步挽回了局面。嬴政親政的前後,秦軍是一直摁著魏國打個不停,不但早就奪了魏國的上黨。還將魏國的西面、北面、東面和東南奪去了不少,目前的東郡,就全是以前魏國的地盤。鄴地九城正是因為被秦國隔絕在外,魏國才送給了趙國。

魏國已經處于秦國的三面包圍當中。

只是魏國都城大梁的城池太難攻取,秦國這幾十年一直沒在大梁城佔了便宜,這才改變策略,暫時放下國都轉而攻取魏國各地城邑為主,才讓魏國國祚得以延續。

東郡主力在楊端和的率領下仍在和趙國的河濟諸城糾纏不休,東郡鎮守實力空虛,河內、三川郡兵力也不足。如果趁機出擊,還真是有便宜可撈。

但魏國也怕,萬一王賁和楊端和月兌離趙軍的糾纏,調過來對付自己,加上原本郡內鎮守之兵,魏國也很有可能踫到鐵板呀!

和秦乎?和趙乎?這是個問題,是個很大的問題。

大臣們意見不一,魏王也拿不定主意。

到最後,魏王采取了一個自認最穩妥的策略︰觀望!

如果別國都不動,魏國也不動,坐看趙秦兩虎相爭,如果韓、楚兩國開始動手,魏國當然也不能客氣,畢竟東郡之地,那可是魏國原來的地盤,自己去收總比別人更容易一些吧!

所以,魏王兩不允諾,只是私下里對趙使道,秦國勢強,非突然襲之不易見效,只能先收拾兵甲,以備調用。

對甘羅,魏王則慷慨的多,道是魏國願意助秦一臂之力,為了防止楚國和趙國夾擊秦國中原之軍,魏國要整頓兵甲,以備助秦擊楚。

甘羅對于魏王的話當然不信,也就假意承諾,如果楚敢犯秦,則秦以四郡之兵助魏伐楚。

諸侯的動態,讓秦國感覺到了一種危機,此戰再拖延下去,趙國是可能扛不住,但說不定真的要給諸侯造成一次合攻秦國的機會,秦國也得不了好處。秦趙兩敗俱傷,反而給韓楚魏得利的機會,這事嬴政當然不肯。

和朝中大臣商議之後,嬴政果斷派出使臣,和趙國媾和。雙方各依目前戰線為界停戰謀和。

只是趙王偃如今也看到了便宜,那肯讓秦國如此順當,也知道讓秦全部吐出來所佔之地不現實,所以趙國提出︰鄴地九城可以歸秦,但上黨之地,必須把襄垣、涅城歸還趙國。

嬴政知道,有此兩城,趙國還是在上黨盆地邊緣扎下了根。同時,可以從背後威脅秦軍不能通過滏口陘東下邯鄲。

嬴政當然不想讓趙國保住這兩個重要的據點。

但秦國不想讓諸侯看到可趁之機。

佔有鄴地九城,總算保住了此戰的面子,秦王政幾經考慮,同意了趙國的要求。兩國于趙王偃十年四月盟和退兵!楚軍奪了東郡五城之後,也在楊端和回軍的壓力下,與秦議和。這是五年來楚國第一次獲取秦國之地。而韓魏兩國終于未敢輕動。

大戰結束,尉僚所率一萬燕軍也隨同趙軍主力自井陘返回中山!

求收藏呀!!!收藏一直不給力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