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卷 三龍繞周 第八十五章 狹路相逢

「萬馬奔騰的個壯觀場面呢,恐怕柴榮小兒見所未見啊!哈哈!」一陣狂野的笑聲在高平城南響起。劉崇很得意,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對新收地孫子劉繼業更是另眼相加。

繞過潞州,直接南下,周軍果然有些著急了,行軍速度加快許多。柴榮決戰之意正合劉崇心意,如今兩軍盡皆行動迅速,尋求速戰速決之機,準備一決雌雄。

最新消息剛剛送到,周皇柴榮御駕親征,北漢的前鋒部隊和周軍短暫交兵,略微吃了點虧。周軍因此追擊而來,已經臨近高平。對此,劉崇顯然有些吃驚,旋即又不以為意,雖然吃了點小虧,但損失不大,最重要的是意料之外的大魚出現了。就像劉繼業說的那樣,以萬余契丹鐵騎為後盾,此地盡是平原,天時地利,他都佔盡上風。至于人和?事後說了才算。

高平城南,巴公原上,北漢主劉崇指揮大軍排開陣勢,只待周軍前來。劉崇等上戰車,向南眺望,凸出的齙牙掩飾不住他內心的得意。他仿佛一見看見周軍丟盔棄甲,柴榮跪地求饒的場面,得意的笑聲響徹整個巴公原。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狂妄自大,得意輕敵是無與倫比的催化劑,能在戰場上引起意想不到的變化。一念之間,巨大的優勢就會化為烏有,再回首已成喪家之犬。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並不正確,至少劉崇不這麼認為。

與北漢大軍狹路相逢,斥候將這一消息緊急送到後周大營的時候,平地一聲驚雷,引起一陣不小的驚恐。本來一直盼望的戰機,來的卻偏偏不是時候。

接到北漢繞開潞州直接南下的消息,柴榮迅速做出反應,率軍攔截。以兵力和士兵精銳程度,周軍是有優勢的,哪怕北漢有契丹騎兵助陣也不見得能佔到什麼便宜。對于這一點,柴榮很自信。

唯一的問題是,後周前軍行動迅速,追擊太過急促,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墜在後面,並未立即趕上,此時柴榮身邊只有三萬多軍隊。北漢兵馬三萬,契丹騎兵一萬,完全是平原野戰,敵我力量懸殊程度顯而易見。

若是平日吃一場敗仗也就罷了,算不上什麼大事。可是皇帝身在軍中,若有個閃失,問題可就大了。面對險境,該如何應對呢?後周中軍龍帳里正在激辯。

「還是先行撤軍,暫避敵軍鋒芒,容後再尋求戰機吧?」

「官家安危至關重要,先撤到安全地帶,再從長計議……」

「官家可由小隊人馬護送,末將願意誓死斷後……」

此時發言的多是一些文官和小部分武將……

撤軍意見一浪接著一浪,御座上柴榮面色鐵青。他有些自責,畢竟第一次親自率軍出戰,建功心切,有些輕敵冒進了。劉詞掉隊是他怎麼也沒想到的,對此他的滿腔怒意,劉詞的下場已經完全可以預見了。

怒歸怒,但事有輕重緩急,此時再責怪誰沒有任何用處,商議出個對策才是最重要的。難道真要像臣子們說的,做個縮頭烏龜,偷偷溜了?

「不,絕對不能。」柴榮在心中吶喊著。如果此時走了,對他一個新登基的皇帝,對後周這樣一個新建不久的國家,損失都是難以估量的。拋開皇帝的身份,作為一個男人,也絕對不能,這一輩子他都會抬不起頭。他心里很清楚,即便真想犧牲尊嚴,臨陣後撤,劉崇和契丹人也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柴榮鼓起勇氣,以君臨天下的威勢說道︰「怎麼?未戰先退,置我大周于何地?朕若就此退去,如何面對天下人?」柴榮厲聲詰問,頓時讓很多人啞口無言。

例外總是有的,有人進言道︰「大周社稷身系官家一身,刀劍無眼,若是官家有什麼閃失,對我大周將是滅頂之災啊!」

柴榮陰沉著臉,沉聲道︰「林旭,你是朕的親衛將軍,你說該怎麼辦?」

這一次絕對不是簡單的幫腔,每一個的決定都是要這個國家負責,對歷史負責。有些不禁暗自嘆道︰看來皇帝的親信也不好做,好事總能輪的著,重任卻也不會少。

林旭沉著冷靜,輕輕舒了口氣,朗聲答道︰「我軍前營尚有三萬兵馬,都是禁軍精銳,與北漢一戰的實力是有的。」

「話雖如此,可是後軍不能及時來援,勝負難料,官家怎可輕易涉險?」那官員立即反問,在他看來,兵敗是必然的,至于勝負難料之言,那是說的好听。

林旭冷哼一聲,說道︰「勝負難料是嗎?戰或能取勝。此時若輕易退兵,敵軍餃尾追來,才真的是一敗涂地,慘不忍睹。」

沉吟片刻,續道︰「漢末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兵力懸殊豈是今天可能比擬?若曹操輕言放棄,哪還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武帝?南北亂世,淝水之戰,前秦苻堅意志不堅,草木皆兵,八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無數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只可進不能退,別無選擇。」

說這一番話時,林旭手心里也在冒汗,道理確實如此,危險是肯定的。想起後世一個著名戰例,一個不小心,高平城就成了「第二個」土木堡。一旦兵敗,柴榮不可能有朱祁鎮的幸運,滅國是必然的。

轉念一想,柴榮是五代最有作為的皇帝,後來的宋朝也是在後周基礎上一統天下的。如此看來,這一站有驚無險,說不定又是一個名垂千古,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姑且算是僥幸吧!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了。

柴榮有問過趙匡胤、石守信、張永德等人,他們都不是目光短淺之人,更不是懼戰畏敵之徒,說法和林旭完全一樣,全力支持皇帝的決斷。張永德雖說不上是否實心實意?但事關國運的大事,他豈會不知輕重。

柴榮朗聲道︰「听見了吧?來人,此人散播謠言,動搖軍心,拖出轅門,立即斬首,以正軍心。」

「官家饒命……臣忠心耿耿……」一股鮮血噴涌而出,無助的呼喊就此終結。

中軍龍帳里,柴榮沉吟半晌,說道︰「左右,記下,戰後回京,重重撫恤此人家屬。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有其迫不得已,犧牲是必須的存在的。

一位畏敵懼戰的將領被斬殺,鑾駕走在前,士兵們見到皇帝都不怕死,士氣備受鼓舞。當然士兵們知道的北漢軍的人數和實力,都是經人演繹的,這個謊是必須得撒的。

不消半日,後周與北漢兩家大軍終于在巴公原遭遇。北漢皇帝,劉崇親自率領中軍,首戰告捷的張元徽在東,西北則是契丹楊袞的一萬騎兵,一眼看去軍容極盛。

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柴榮沉穩鎮定,沒有畏懼,也不能畏懼。他積極指揮排兵布陣,搏上一搏,以少勝多、青史傳頌,完全是有可能的。若這一仗打贏了,後周和他本人的地位、局面將大為改觀,因為他意志堅定,信心滿滿。

軍周面北而立,柴榮命張永德與馬軍都虞候李重進領左軍在西,趙匡胤、樊愛能、石守信等然主持右翼,向訓,史彥超率領為數不多的精騎兵列陣中央。剩下的林旭責任重大,親自護衛皇帝身邊。

兩軍對峙,大戰在即,戰況將會如何呢?林旭想起一句經典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