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153、升平二年的這場集會啊!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接受微積分的原始理論,蕭欽之又舉例《莊子•天下》記載「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假設錘長一尺,今日取一半,明日取一半的一半,以此類推,每天取其剩下一半,你會發現一輩子都取不完。

然,實際是無法實現的,因為物體的分割是有極限的,一張紙無限折疊,厚度可以無限長,但實際對折幾次後,就無法折疊了。

所以,這也是個無限趨向于一的微積分問題。

在蕭欽之圖文並茂,繪聲繪色的解釋下,機智的人已經明白了「無限趨向于某一數值」這個概念,于是也就明白了「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這個具有哲學意義,但與現實存在悖論的辯題。

其實,在幾十年前,有個叫劉徽的數學家提出了一個偉大的構想,即「割園術」,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

準確來說,這也是微積分的構想。

循著這個構想,他一直割,最終割出了圓周率3.1415和3.1416,再過七十年左右,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名祖沖之會來到這個世界,他將會把這一構想運用到極致,得出了圓周率後七位,比同時期的歐洲早一千年左右。

陰差陽錯之下,蕭欽之借著「飛鳥之景,未嘗動也」,提前引出了微積分這一原始理論,相信會對幾十年後的祖沖之,以及幾百年後的數學家們,產生一定的影響。

「清談」到這個地步,結果不言而喻,但蕭欽之一直被刁難到現在,總不能一直被動被刁難吧,因而果斷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更龐大的哲學構想,即「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

通俗來說,便是「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不是同一個我」,這是蕭欽之引自清梁啟超先生的辯題,魏晉時期,中國哲學經過了先秦諸子百家之後,又一次迎來了鼎盛,故這個無限龐大的辯題「昨我與今我」一出,立即引起了高漲的討論。

作為提出這一辯題的蕭欽之,自然成了大家求知的對象,而蔫兒壞的蕭欽之,果斷的裝了一把超級大的逼,首次正面引入了時空維度。

「如果是時間是一條河流,昨天的我站在上游,今天的我隨著水流飄到了下游,雖然我還是我,但其實我已經不是那個我了。」蕭欽之淡定的說著,提供了一個角度來思考。

然後這幫「玄學家」們,齊齊陷入了沉思,再就是小聲的討論。

于是,本應該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論戰,最後竟成了一場極具深遠意義的哲學討論會,不禁讓人啼笑皆非。

純學術討論是非常枯燥了,不久之後,皇帝與太後離開了,一些模不著哲學門檻邊際的人也離開了,剩下了一幫「玄學」大佬在如火如荼的討論。

但正因為隨著他們的離開,也將這一場集會的細節傳播了出去,蕭欽之出了一個大大的風頭,甚至若干年後,當人們翻開這段歷史,看到了這場集會,有可能會記住「蕭欽之」這個名字

從太陽初升,至日落西山,清涼殿內的討論絡繹不絕,熱情不減,為了紀念這場意義深遠的集會,有人提議,效仿永和九年,每人寫一篇文章,然在作一篇序出來,所有的文章裝訂成冊,用以記錄,供後人觀摩。

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一致的首肯,那麼這篇序舍王羲之為誰呢?

蕭欽之破格被邀請寫文章,這可是一個露臉的好機會,一般專屬大佬所有,著實羨煞了一眾年輕人,想著自己的文章與大佬們同冊在列,就激動的不行。

但文章得寫的好,要是寫的差,那就不是出名,而是出糗了,蕭欽之執筆細思,久久不能下筆,謝玄熱心的提議道︰「你笨啊,作詩啊。」

作詩自然可以,但總覺得差了不少,在中國文學里,詩詞歌賦,賦作永遠是主角,絕非詩詞可比擬的,地位當排首位。

忽然,只見蕭欽之放下了筆,走出了清涼殿,站在九華台上,夕陽的暖光斜斜的照在了異常華麗的華林園內,一派祥和之氛圍,遠處的皇宮金碧輝煌,而建康城更是當世第一城,只是他們約莫都忘了,這里是建康,而不是那個枯草叢生,殘垣斷壁的洛陽。

「暖風燻得游人醉,直把建康當洛州。」

此情此景,與宋臨安城的繁華何其之像,不禁讓人唏噓,故蕭欽之一下子就來了靈感,對著心里對著杜牧說一聲抱歉,借你一首賦用用。

蕭欽之提筆就寫《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這個開篇,語言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若是照著寫下去,似乎一篇名賦將出,一下子就引來了許多人的關注,站在蕭欽之身旁,屏氣凝神,不敢出言打擾。

顏楷的字形,很適合《阿房宮賦》這等大氣魄的賦作,兩者相得益彰,故蕭欽之寫的很慢,力求把名篇與書法相結合,做到完美,以至于短短的五百多字,寫了到了天黑才完筆。

一篇文章寫的好不好,不是看辭藻是否華麗,關鍵在于是否具有突破時間限制的啟發性意義,很明顯,《阿房宮賦》就做到了,能傳承千古,是有他的道理的。

以阿房宮萬分華麗至焦土一片,引出秦二世而亡,然後總結六國和秦國滅亡的歷史教訓,最後提醒後人不要重蹈亡秦覆轍,用「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點題收尾。

隨著這篇《阿房宮賦》的出世,也將升平二年的這一場九華台集會,寫入了歷史里,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越了永和九年的蘭亭集會。

而這一場集會,成就了蕭欽之,一個大文豪誕生了,而他才二十不到,這才是最引人注目的,令人艷羨的。

升平二年,六月十八日的這場集會啊,注定不平凡咯!

【我繼續研究明史,莫催我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