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二章 天下初變

隨著劉備軍再次大勝,說書先生們再次找到了新的評書題材。

畢竟徐風只寫出半本三國演義的評書。

雖說精彩紛呈,妙趣無窮。但說書先生們用不了七八場,便將故事說了遍。

哪怕再重復講個三次四次,也撐不了多久。

前來听書的觀眾,雖然依舊是次次捧場,但顯然是興趣一次比一次平澹。

如果再無新鮮題材,這些說書先生可能就要面臨失業的風險。

被逼無奈之下,這些說書先生也自發的編起了各種評書故事。

什麼夏侯惇率兵攻伐新野,是徐風登壇祭風,用十年陽壽換來雷公電母 死了夏侯惇。

後面兩軍對壘,是徐風騎著赤龍飛鳳馬,左手青龍偃月刀,右手八卦乾坤扇。

陣前大罵賈詡半個時辰,氣的賈詡血脈逆沖,大叫一聲跌下馬來。

夏侯兄弟率領的兵卒數量,也從五萬漲到十五萬,後面更是直接變成了五十萬。

最後大結局則是徐風撒豆成兵,招來十萬天兵天將,下凡斬妖除魔。

雙方大戰了七日七夜,殺的江水變血水,整整三個月都未見褪色。

雖說這些評書依舊是延續了之前的主流價值觀。

整體都是擁劉貶曹,幫助劉備建立民心。

但這些評書大多追求浮夸,過于失真,最後甚至演變成了神魔斗法。

一邊是金翅大鵬轉世,一邊則是九天雷神下凡。

甚至說徐風在陣中變出真身,是個三頭六臂,腰圍九尺,身高九丈的赤發天王。

徐風核心還是為了用喜聞樂見的評書,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百姓的價值觀。

為劉備贏得民心和輿論上的優勢。

但如果太過于夸張,反而讓民眾產生听故事的感覺。

替劉備贏得輿論和民心的目的,也將大打折扣。

于是乎,徐風只好再次執筆,再次構思出各種古今作品。

第一本當然是《竇娥冤》。

先將誣陷竇娥的人,設定為地方豪強。

再將昏庸不堪,錯判冤桉的湖涂縣令,設定成被舉孝廉而出的世家子弟。

後面還附了一首民諺︰

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

寒素清白濁如泥,

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個故事的核心宗旨,就是揭發那些權貴豪強借機欺壓百姓。

世家子弟縱無才學品德,亦能憑借父輩權勢,被拔擢為官員,治理百姓。

寫好竇娥冤之後,徐風還借著悲劇催淚系列,一口氣寫了七八部悲情系列的評書。

大部分都是控訴世家舉薦的貪官污吏,其余則是痛罵地主豪強。

當然,如果只有苦情悲情的戲碼,肯定也會不符合一批人的口味。

因此也必須搞出一批爽文戲碼,才能迎合更多人的口味。

首先便是將狄仁杰、包拯、宋慈、海瑞等清廉剛正,善于探桉破桉的形象融合起來。

然後根據他們的故事拼湊成一個超級大清官。

一路懲奸除惡,殺盡貪官污吏,輕松破解對方布置的陷阱和謎題。

甚至斬了公主背信棄義,犯下十宗大罪的駙馬。

最後收集了一名在朝野盤根錯節的巨貪罪證。

卻發現對方的指使之人,竟然就是當朝昏君。

怒而在朝堂之上公布罪證,抬棺痛罵昏君。

最終被昏君打入天牢,馬上要問罪處斬。

隨後朝中四位皇叔王爺出馬。

手持先皇御賜打王鞭、打王金 、尚方寶劍、龍頭拐杖。

可上打昏君,下打佞臣,有先斬後奏之權。

四人合力共誅暴君,將清官從牢中救出。

隨後幾人共同選出賢君登基,一齊匡扶社稷,使得朝野安寧,四海升平。

這種評書如果放在後世,八成會被人噴的狗血淋頭。

但放在這個時代,對于那些覺得皇帝每天下地要用金扁擔的百姓來說。

這種恰到好處的雜糅爽文,恰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甚至對于讀過書的文化人,這些故事也充斥著極大的吸引力。

哪個讀書人沒向往過當一個千古留名的賢相?

悲情戲和爽文都有了,徐風最後又添了幾個鬼故事短篇。

把聊齋里面幾個經典故事都搬了出來。

除了描寫痴男怨女,鬼怪精靈的故事之外。

深層的統一宗旨,還是在描述貪官污吏敗壞世道,世家豪強仗勢欺人的核心思想。

將這些故事交給匠人印刷。

除了由說書先生四處說書之外,還能額外印制成冊,高價賣給那些深閨小姐,聊以解悶。

畢竟這些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的戲碼,始終是人們喜聞樂道的故事。

…………

「荊州又開戰了。」

諸葛亮正處理著政務,突然瞧到了一封有關荊州的情報。

東吳以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全力攻打江夏。

而劉表因為病重,無法處理政務,派兵支援。

而蔡冒等人則是有意坐山觀虎斗,讓江夏的黃祖和東吳拼個兩敗俱傷。

所以當時蔡冒兵敗,才沒有機會第一時間集結大軍回來復仇。

當年孫堅曾被黃祖手下暗箭射殺,導致兩家結下死仇。

自孫策于江東建立基業,雙方便從未停火,一年三小戰,三年一大戰。

各自都折損了不少兵力,也各有將領在戰役中喪生。

例如凌統之父凌操,就被甘寧所射殺。

不過雖然後世對于黃祖的評價不怎麼好,多有惡評。

甚至將眾人都不敢冒犯的名士禰衡殺害。

但不得不說,黃祖的確算得上一名梟雄。

單靠一郡之力,抵抗東吳孫策孫權兩位君主長達八年之久。

可惜後來荊州內變,加上劉表有意借刀殺人,故意不全力援助。

使得黃祖最終兵敗被殺,死于孫權大軍之手。

如今,黃祖正和東吳大戰到白熱階段。

別說是江夏百姓,就連荊州不少百姓都生怕被殃及池魚,紛紛舉家避難于宛城和新野。

恰好在這個時候,北方又鬧蝗災,無數蝗蟲過境,寸草不剩。

許多餓綠了眼的百姓也只好南下逃亡。

中原所有的百姓唯一共識,便是劉備治下的百姓是最幸福的,肯定不會餓死人!

也不會壓榨百姓到最後一口氣,過著牛馬一般的生活。

因此無論北上南下,雙方共同的目標,便是劉備治下的州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