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7章 凡事都怕“但是”二字。

李雲睿已經和朱高熾談好了,夏原吉出面只不過是走個形式而已。

所以李雲睿不著急。

「錢,可以借!但是有條件。」夏原吉看李雲睿雲淡風輕的表現,也表現出一副不著急的樣子。

「不知道夏大人有什麼條件?」李雲睿笑了笑,問道。

「和徐家一樣的條件!」夏原吉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的樣子。

「夏大人可知道這筆錢是用來干嘛的?」李雲睿看了看夏原吉的樣子,有些想笑,但還是忍住了。

「略知一二!」這筆錢的用途,夏原吉當然清楚,朱棣、朱高熾跟他說的明明白白,朱高熾也跟夏原吉說了,李雲睿不打算出高息的事情。

但夏原吉身為戶部尚書,怎麼能容許這種事情發生,當即駁了朱高熾的面子,說要自己跟李雲睿談。

對此,朱高熾並不以為忤,反而相當支持夏原吉,畢竟能多從李雲睿身上多搜刮一些錢財,也是朱高熾的打算。

「既然夏大人知道這筆錢的用途,為何還恬不知恥地提出這種要求?」李雲睿直接開始扣帽子了。

搞玻璃暖棚,能不能掙大錢?肯定能!

但李雲睿現在不想做……

原因很簡單,搞農業是長期項目,短期難以見效,無法吸引大資金介入。

李雲睿想憑借自己超凡的見識,在大明拉一波工業革命,這件事僅憑他一個人,是完不成的。

他以五百萬貫賣一套平爐煉鋼法,目的有二。

一是賺錢;二是做示範,示範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知道研究技術、研究工藝有多掙錢。這樣,可以刺激很多人參與其中,在大明拉一波研發潮。

李雲睿想賺錢,原因很簡單,研發需要資金,他必須賺足夠的錢,來補貼大明工學院所需的天量資金。

李雲睿知道很多技術的方向,但他不知道其中的細節,這就需要工匠們下大力氣研發。

就拿擺鐘來說,他知道擺鐘里面有發條、有齒輪,但如何通過齒輪來控制秒針、分針、時針,李雲睿就不知道了。

而這些工作就需要很多人一起集思廣益,做結構設計、做齒輪研發、做機械裝配,一次兩次肯定不行,十次八次或許有個初步模型、百八十次或許能成功。

而這一次次實驗,就需要大量的資金。

一個、兩個項目,李雲睿能撐得住;

百八十個項目,李雲睿也可以撐得住;

萬八千個項目呢?

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李雲睿肯定要提前打算。

搞農業,不禁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有好結果,後世中,強如袁隆平袁老,終其一生,也就是研究出超級水稻,李雲睿自己深知,沒有袁老那樣的毅力和鑽研精神。

所以,在現階段來說,發展農業不是李雲睿優先關注重點。他給朱高熾出主意,純粹就是因為自己不想出錢建玻璃暖棚……

至于為啥建玻璃暖棚?是因為冬天快要到了,大明要沒綠葉菜了……

對于穿越而來的李雲睿來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餐無綠葉!

所以,他才挑動朱高熾建玻璃暖棚,順便自己也賺點錢,給那些勛貴們一個交代。

如果這筆錢朝廷不出,李雲睿就少建幾個玻璃暖房,種點菜,夠自己家吃就可以了。這點小錢,李雲睿還出得起。

現在夏原吉居然讓他付與徐家同等的利息,簡直就不知所謂。

徐家的錢是投向煤化工產業,李雲睿知道煤化工的前景,本來是他希望徐家入股,但徐家選擇了要錢。

李雲睿怕煤化工利潤太高,徐家到時候心里失衡,大家撕破了臉皮,才將分紅的錢換算成所謂的「利息」,支付給徐家。

但做玻璃暖棚,投資大,回報小,想要很高的利潤,除非拿刀逼老百姓買高價菜!

目的不同,結果天差地別。李雲睿不是老好人,怎麼可能接受這種無理要求?

被李雲睿直接懟了,夏原吉有些慍怒,但理智告訴他,不能意氣用事,強壓著心中怒火,夏原吉開口說道,「同樣是借錢,小公爺為何厚此薄彼?」

李雲睿笑了笑說道,「同樣是人,為何還有貴賤之分?同樣是官,為何還有品級之別?夏大人能解釋一下嗎?」

……

李雲睿的話將夏原吉堵得啞口無言!

「夏大人,玻璃暖棚的最大作用是縮短永樂薯推廣周期,早一年完成永樂薯的推廣,大明的百姓就少受一年苦,大明就會少一些餓殍滿地的景象,其中的價值何止用千萬貫來衡量?」李雲睿見夏原吉說不出話來,繼續懟道,「就算一千畝玻璃暖房,一年能種一千萬斤永樂薯,一斤永樂薯十文錢,一年也不過十萬兩,十年也不過百萬兩,折合寶鈔一千四百萬貫。但是夏大人,一畝地能產一萬糧食斤嗎?」

「話雖如此,但小公爺厚此薄彼,終究是落人口實……」被李雲睿懟了一通,夏原吉有些郁悶,但依然想說服李雲睿。

「呵呵,夏大人多慮了,我一個毛頭小子,落人口實又如何?」李雲睿冷笑一聲,說道,「如果誰有異議,那麼可以讓他來試試,看看能賺多少?」

李雲睿怕誰?

暖棚種植技術,大明只有李雲睿一個人會,蠍子粑粑獨一份,雖然是個半吊子,但也是會啊,總比朝堂上的官員強多了……

見李雲睿這種態度,夏原吉非常沮喪,因為他在朱棣和朱高熾面前,打了包票,一定要讓李雲睿給一個更高的價格。

但現在看來,自己的打算可能要落空了。

「夏大人可是為陛下想營建北京,朝廷用度不夠而煩心?」對夏原吉的打算,李雲睿心里門清,想要賺錢彌補朝廷開支而已。

夏原吉听了這話,眼中一亮!

自從李景隆上書遷都北京之後,朱棣的心思開始活泛起來,已經在跟六部尚書開始談話了。

首當其沖地就是戶部和工部兩位尚書。

一個管錢,一個管人。

夏原吉知道朱棣的打算後,心里已經把李雲睿的祖宗十八代的女性,都問候了個遍,但朱棣心意已定,夏原吉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了。

大明的家底有多厚,身為戶部尚書的夏原吉心里門清。大明建國四十年不到,天下初定,民心思安,百姓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了很好的改善。

但是,凡事都怕「但是」二字。

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河南、山東、山西、浙江、應天府、順天府,兩京四個布政司全部打爛了。

古代打仗,最苦得不是士兵,而是百姓!

先不說征發徭役,最簡單的一件事,大軍過境之時,百姓遭的難,那就是難以言說。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尤其是打了敗仗的散兵游勇過境,那老百姓可是遭了大殃。

滹沱河之戰,耿炳文敗,幾十萬大軍從順天府涌入山東、山西、河南三地,將百姓霍霍的不行;白溝河之戰,李景隆敗,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一次。

濟南之戰、東昌之戰、夾河之戰、城之戰,每次出動大軍都是以數十萬為基準,所過之處,到處民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算是輕的,重的都是家破人亡。

打完仗之後,又是大封功臣,又是收買手握重兵的建文舊臣和宗室,處處都需要錢,愣是把從洪武年間朝廷積攢的糧草和錢財,花了個精光。

現在想要拿出錢來修建北京城,簡直是白日做夢,除了甩開膀子印大明寶鈔,夏原吉想不出別的招數,但大規模印鈔,肯定會造成通貨膨脹,這一點夏原吉也清楚的很。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