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3章 不對官營冶鐵坊出售

大明需要鋼鐵的地方多了去了︰先說最基本的兵器,大明兩百萬的軍隊,每年需要更新一部分戰備;其次是農具,大明有1600萬戶百姓,犁鏵耙齒都需要用鐵器;再次就是大明的造船業,為了下西洋和應付海上威脅,大明造船業很發達,造船需要大量的鐵釘,破船還有三千釘,可想而知需要多少鐵器;最後還有出口,大明周邊的國家,例如韃靼、瓦剌、日本等,都缺少鐵器,連鐵鍋都要跟大明賣……

後世有種說法,瓦剌、韃靼跟大明數百年的恩怨,就是為了一口鐵鍋。

韃靼、瓦剌這些蒙古人,在被朱元璋趕出中原時,帶走了金銀珠寶、帶走了女人和牛馬、帶走了綾羅綢緞,唯一沒帶走的就是不起眼的匠人。

回到漠北後,蒙古人就發現出問題了!

沒有了匠人,吃穿住用行,都受限制,最簡單的,你炖肉總得要個鍋吧?

蒙古草原上煤炭和鐵礦多得是,但沒有工匠會煉鋼……

有人說,可以陶器或者瓷器,那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天天放牧,要時常遷徙,陶器和瓷器都是易碎物品……

鐵鍋成了他們的首選。

可惜大明對外采取朝貢貿易方式,不允許自由貿易。

為了得到足夠的鐵器,蒙古人時不時就會叩關,打草谷……

大明也是沒辦法,哪兒哪都需要鋼鐵,如果再賣出國去,國內的需求就不能滿足了。

所以,再多的鋼鐵大明也能消化掉,更何況李雲睿還準備掀起工業潮,鋼鐵的需求量肯定很大。

「各位,如果不相信平爐煉鋼的產量,大家可以在這里呆一天,眼見為實!」李雲睿跟柳福說過,先不著急賣,要讓這群作坊主看到效果。

桌椅板凳抬了上來,各類瓜果擺了上來,一群人就守在平爐前看。

一天之後,產量出來了,居然達到了毫無人性的三萬斤,這讓一眾作坊主看不下去了,這是印鈔機啊!

以現在市面的價格,一斤鋼四十到五十文算,一天也能賺一千兩百兩,就算以柳福的二十文賣,一天也能賺六百兩,一年也能賺二十萬兩。

但面對高昂的售價,許多人還是面落難色。

「各位東主,現在產量也看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意向購買我們這套設備和工藝?」柳福笑吟吟的對著鋼鐵作坊的東主們,說道,「我們東家說了,如果大家沒有意向,那我們就自己煉鋼了,當涂縣中有鐵礦,我們已經買了下來。到時候大家商場上見面,就憑各自手段了……」

听了柳福的話,所有作坊主瞪大了眼楮。

威脅,這是赤果果的威脅!

作坊主們心里很清楚,平爐煉鋼法的成本極低,而且產量極大,一旦江心島真的開始煉鋼,那他們肯定沒什麼活路了……

一邊是很快倒閉,一邊是把多年積蓄的錢拿出來,買一個可能發財的機會!

有得選嗎?根本沒選擇……

「柳老丈,您這設備的價格還能不能再商量商量?」一個作坊主沉吟了半晌之後,開口問道。

「這位東主,我們賣的其實不是設備,是工藝!一台設備值不了幾個錢,整套工藝才值錢。為了這套工藝,我們兵部數千名工匠,研究了三十多年,每年投入的資金數以千萬貫計……」柳福開始用李雲睿教他的話,回復道。

眼前這群作坊主都是搞冶煉的,他們一眼就能看出煤化工設備用不了多少鋼材,就算一兩銀子一斤鋼,也用不了五百萬貫。

賣高價得要有理由,工藝這東西比較玄乎,大家都知道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用來敷衍這群作坊主最合適。

听到柳福這樣說,一群作坊主沒話說了,這套工藝的確好,產量高、耗能少,人人看了喜歡。

「話雖如此,柳老丈,我等也非大富之家,且不說五百萬貫,就是讓我們一下拿出百萬貫來,我們傾家蕩產,也拿不出來啊……」有一個作坊主開口說道。

這倒是實情,冶煉鋼鐵是個體力活,也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采礦、冶煉人員,關鍵大明煉鋼的水平有限,產量極低。

雲睿事先調查過,一個私營的小作坊主,一年掙個萬八千兩銀子,已經算是大戶了,但他依然喊出了五百萬貫,折合白銀35萬兩的價格。

如果這些作坊主們接受這個價格,就相當于他們從洪武初年開始,掙得錢全被李雲睿搜刮干淨了,還不一定夠。

看上去李雲睿是一副無恥資本家的嘴臉,吃人不吐骨頭一般,但他依然選擇了這樣做,是因為他想刺激一下工匠們,讓他們看到技術、工藝能夠轉換成無盡的財富……

總有人要為改革付出代價,這些冶煉作坊主就是李雲睿選定的買單人。

當然,從長期來看,作坊主們也是收益人!

「各位東主,我們也知道諸位資金不湊手,所以才聯合大明銀行推出了貸款計劃。如果大家錢還是不夠的話,小老兒提個建議,不若你們幾家一起合作,共同采購一套,等賺到錢之後,可以再另行添置。」柳福笑了笑說道。

李雲睿找來的這些作坊主,大都是江、浙、徽三地,每個縣都有三五個人。李雲睿的打算,就是讓他們聯合起來出這個錢,這樣作坊主的資金壓力會小一些。

柳福說完話後,作坊主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開始小聲討論起來。

許久之後,才停了下來。

作坊主們想拒絕,但沒有拒絕的資本,如果李雲睿真自己動手煉鋼,在場的作坊主們,有一個算一個,都得破產。

先是利誘,再是威逼,緊接著又聯合購買的主意,一套組合拳下來,贏得了十二個訂單,連帶利息總共八千四百萬貫。

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南京城,除了訂單金額之大,讓人感覺不真實之外;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平爐煉鋼法的產量。

日產三萬斤鋼,這是前所未有的產量,兵部尚書金忠听了之後,第一時間跑去了大明工學院,找到了正在帶著一群墨家學生做鐘擺實驗的李雲睿。

「金大人,什麼風把您給吹來了?」扔下一群學生,李雲睿來到風塵僕僕的金忠面前,笑著說道。

「听說你那個煉鋼法能日產三萬斤?能不能給兵部一套?」氣喘吁吁地金忠說道。

「不好意思!金大人,我們賣的設備,暫時不對官營冶鐵坊出售!」李雲睿笑著說道。

大明的冶鐵坊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

官營顧名思義就是由各地官府主持興辦的作坊,采用服徭役模式,作坊內有匠戶和民戶兩類人,一般來說,一個匠戶配十個民戶,匠戶負責冶煉,民戶負責采礦、收集柴火。所有民戶、匠戶「每年十月初起,至次年三月終止」,服徭役六個月,剩余時間回家種地,官府發給微薄的報酬,「凡民夫民匠月支口糧三斗」,一斗十二斤。

私營作坊就是百姓自己辦的,按照朝廷規定,每個礦山只許一爐,最多不過五十人,每個窯爐每年繳納十兩銀子,作為稅金。規定是規定,這種事情誰也不會遵守,所以一個礦山幾座窯爐的情況,比比皆是。私營作坊采取的雇佣制,來打工的給錢給米,比官營的多多了。

李雲睿之所以不準備賣設備給官營冶鐵坊,就是因為雇佣方式不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