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崛起之路 第一章 鸿章参观

在旅顺的谈判虽然艰苦,但进展却很快,终于到了第四天,在李恩富作出了“重大让步”的情况下,旅顺条约正是签署。

条约全文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恩富、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唐绍仪、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日本认明朝鲜国确为大清帝国之属国,日本从朝鲜撤兵,且无大清帝国允许不得擅自派兵入朝。

第二款

日本约将库平银八千万两交与大清帝国,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五次交完:第一次两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四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一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二年内交清,第三次于三年内交清,第四次于四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日本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三款

日本在英国建造的两艘战舰转让于大清帝国,相关拼接手续必须在本条约签订之日起一个月内交接。

第四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日本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见行约章为本。

第五款

大清国臣**进日本各口岸货物减税,免除厘金,大清臣民在日本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征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大清臣民得在日本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即照大清臣**入日本之货物一体办理。

第六款

日本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中国舰队任意巡航于日本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又,于日本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大清帝国可允撤回舰队。倘日本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大清帝国应不允撤回军队,在此期间日本不得擅自增加舰船及海岸守卫,若有违反,大清帝国舰队有优先开战之权利。

第七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日本应将所有俘虏尽数交还大清帝国,大清帝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两年内交还,日本约将认为军事间谍或被嫌逮系之大清臣民,即行释放。

第八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九款

自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李恩富(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唐绍仪(押印)。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押印)。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押印)。

在没有割地了情况下,李恩富把银子降到了八千万两,对日本来说这无疑是重大让步了,但对吴鹏来说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发动战争果然是最为赚钱的了,照此一算帐,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净赚五千多万两银子,而且还培养了五万军队以及数万民兵,整个改革区也进行了一次全区动员演练。

同时得到了日本在英国订购的两艘战死舰,这两艘战列舰本为日本的“富士号”与“八岛”号,不过现在全归吴鹏所有了,两艘战舰的首款约五百万两银子日本方面已经交付英国人了,吴鹏若想得到这两艘战舰,还要给英国人一千万两银子左右,不过这已经是很划算了!

能得到八千万两银子加两艘战列舰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但从本质上来说这并不是从谈判桌上得来的,而是在战争中,后世的李鸿章签订条约,归来后成为了全民公敌,这是错误的,就好像现在的伊藤也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伊藤不是罪人。

条约虽然签订了,不过这笔银子在分成了产生了矛盾,依据条约银子要全部交到吴鹏手中,以吴鹏的意思,自己把这笔银子全吞了,一两银子也不给朝廷,但李恩富等人认为这事做的太绝了也不好,起码要给点,意思一下。不过还是被吴鹏否决了,朝廷并不缺银子,大清的银子都“藏富于官”了,银子在自己这里比在朝廷的用处大的多。

李鸿章在谈判结束之后,也来到了鞍山,这是他第一次来而且并非奉旨,就是为了亲眼看看皇帝到底在鞍山做了什么。皇帝那几万军队如何,是不是像几位部下说的那样神乎其神。

他一来到鞍山就瞪大了眼睛看着鞍山小城,现在的鞍山只有一个词来形容最是恰当,那就是“精致”,宽阔的水泥路,路两边都是精致的小楼,并不是那种以木为架构的楼,而是水泥、砖盖起来的。这种小楼只有在欧洲才见的到,而欧洲也没有如鞍山这样精致的小城。

而且李鸿章还注意到,在各大城市流行的鞍山造的“人力轿车”在鞍山城内却一辆也没有发现,像他乘坐的这**车在城内也并不多见,现在城内见的最多的是自行车以及来去匆匆的行人。

“皇宫”并不在鞍山的市中心,而且皇宫也只是一个守卫森严的大院子而已,不过大多数守卫都是在暗处,在大街上能够看见的并不多。

李鸿章来到皇宫里,吴鹏早得到警卫的禀报,正在院子里等着呢!

“臣李鸿章……”李鸿章见到吴鹏就要下跪,吴鹏急忙拉住了,倒不是不想让他跪,而是周围李恩富等人都在,李鸿章这一跪大家都是跟着,吴鹏又要多费一番口舌。

“李中堂劳苦功高,以后见着朕就免跪了吧!”吴鹏笑道,对于这些朝廷重臣来说,跟他们讲一些西方思想根本不行,李鸿章还算是见多识广,若是一些朝廷清流党来到鞍山,见一切似乎都与礼不合,只凭两张嘴也能把吴鹏说烦了。

“谢皇上!”李鸿章似乎也知道吴鹏的规矩。

“皇上,百闻不如一见,皇上在短短六年间就已经把鞍山建设的如此地步,老臣佩服!”落坐之后,李鸿章感慨道。

“中堂言重了,这些都是恩富等人工作得力,朕基本上没做什么!”吴鹏难得地谦虚几句。

“皇上,臣想在鞍山多走走看看……”这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好,想去哪里跟恩富说一声就可以,朕有时间的话也会陪中堂到处走走看看。”

李鸿章与吴鹏一起吃了顿午饭,下午就不顾旅途的疲劳下基层参观了,正好吴鹏也有几个月没下工厂了,正好跟着一起看看。

本来李鸿章的第一站是去军营看看的,不过来到鞍山后,发现似乎鞍山工业的发展更值得关注。

陪同参观的除了吴鹏与经济贸易部长郑立外就只有几个警卫员了。其它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工厂区与居住区并不在一个地方,要走一段路,第一个参观的是纺织厂,来到厂内并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似乎只惊动了厂长,纺织工人们依然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李鸿章看看工人再看看吴鹏,似乎不解。

“是这样的,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工人在工作期间是不允许向领导行礼的,甚至连招呼也不用打。”吴鹏解释道。

“郑部长,给李中堂说说我们纺织厂的情况吧!”吴鹏对郑立道,有郑立在身边就是一个工业的百科全书,各项数据都在他肚子里装着呢!

“是!纺织厂是五年前建成的,经过了四次扩建,目前已经是东亚地区最大的纺织厂了,即使放眼亚洲,似乎也只有印度有如此规模的工厂。自我纺织厂成立以来,进口棉布的数量明显减少,就以今年论,进口的数量只及光绪十九年的三分之一,这其中的缺口大部分由鞍山纺织厂抵消了!”郑立大体上介绍道。

其实他们参观的纺织厂并不是全部,在辽阳也同样建有纺织厂,辽阳是吴鹏建设的第二座城市,在某些方面辽阳比鞍山更适合发展工业,只不过现在辽阳的工业刚刚起步。

李鸿章只是看着,并不说话,也不提问,只是看着工人们熟练地工作着,似乎看的出神了,似乎也在思考着。

之后又参见了钢铁厂、军工厂,在军工厂内看到生产出来的一颗颗炮弹,生产出来的改良过的机枪,对于兵工厂他是熟悉的,天津机器局也算是一家兵工厂了,但与皇帝的兵工厂一比,高下立现。

在弹药厂中看到生产弹药的工人人数与天津机器局相差不大,但效率却差了很多,几乎是天津的三倍,天津机器局连北洋的炮弹都供应不全,当吴鹏说因为战争结束,撤了部分工人放缓了产能时,李鸿章长长地叹了口气。

李鸿章只在鞍山呆了两天,在这两天里他先后参观了数个工厂,连学校也去看了,看着孩子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学习,并不像八旗官学那个点个卯就算。而且学校里有大量的女孩子,这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

最后李鸿章才参观的军队,参观完军队,李鸿章长久无语,他也是带兵出身,军队的强弱不看武器,一打眼看上去就能看明白,鞍山新军的精气神就是清军所能比的,再加上精良的装备,优质的训练条件,日本人能够败在这去部队手里一点不冤。他又想起了这几年一直流传着的传言,说太后一直想派兵来抓皇帝回京,幸亏没有动作,否则别说皇帝有几万的军队,就是只有几千人也别想动皇帝一根毫毛。

吴鹏之所以让李鸿章如此细致的参观就是要他明白,他也有他的考虑,自己长年不回京城,难免很多人对于这皇位有所想法,在这一点上慈禧倒是做的不错,只要她不点头,似乎没有人能够另立一个皇帝,不过根据情报,京城已经有换帝的苗头了,这让他不得不防,这一次也好让李鸿章回去给某些人传句话:别打什么歪主意,以现在皇帝的实力,取京城易如反掌。

*********************************************

(第二卷开篇,求推荐、收藏!)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