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说道:“朕许久未曾考校阿哥们——学业了。”
都将——思花在怎么搞党系争斗——, 哪儿还有——思来好好温习课业!
尤其是出宫建府了——年长皇子,早不知道将幼时学——圣人之言学到哪儿去了,大清以儒为重,以汉学笼络天下文人, 每回南巡都不忘招揽天——文人, 表现出儒家圣人——敬重, 自己也做文章, 写诗词赋。
康熙眼眸深邃, 他认为自己——每一位儿子都应该优秀,写文章、考经史子集更是不在话——, 别以为长大了就不用学习了, 成年阿哥要求最严格,谁不通过, 谁就再回——书房好好念书去!
他不仅——考校阿哥们,还将翰林院的文人们都集中起来一起做文章,谁答不——来, 谁就当场丢人。
康熙不仅——考他们基础知识,还——考写文章,治国之——, 安民之——,将省试、殿试——往年考题都拿出来混着考人。
胤禩眼皮子直跳。
阿哥们,年长的像大哥都三十二了, 还能记得十几岁时课业繁重那会儿强塞在脑子里——课业吗?
也不是谁都像胤禩这样脑子被冲击改造过,过目不忘。
像九弟胤禟那样的, 大概两三年没读圣贤书,也就忘——差不多了。
胤禩:“汗阿玛,您这是在为难人, 儿臣也有三年没读过圣贤书了。”
“你就算是读了圣贤书,你也没读明白过,”康熙直哼哼,斥他:“君子——表象,泼猴的。”
反正,他现在就想让大家都难受难受!
再扯个大旗,叫重天下文人,给翰林院士人表现机会,又命皇子与文臣“同乐”,让他们每天回家去都绞尽脑汁写文章,再也没精力来捣鼓些有——没的。
胤禩:“……”
写文章这事,似乎不会为难到自己,那没事了,看戏看戏!
康熙这命令——,其他阿哥们不知道什——情况,胤禟可就头大了:“我都三年没读过那些了,之前背——早就还给先生了!”
“不是,怎么连数术都要考校,亏得我以前数术还好,做生意后没少用到。”
儒学经义是开胃菜,有惊——险考过,接着便是策论,写文章。
倒是难不倒老三,毕竟他本来就是个走文人路子。
也难不倒做实事——老四,就是将实践体悟写到文章里,绞尽脑汁将文章写好费力了些。
其他人,好像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往年殿试题是汗阿玛亲自出题——,天文、地理、典故、德行、民生、国计……
题干就已经很长了,还——审题,写文章,儿子们一个个都傻眼了。
翰林院的文士们只当有了新的机遇,盼着在此事出头,卯足了劲写出好文章来。
摆在以前,写——不如他们还能说——句“儿臣善武,不善于文”,现在却让他们没考过——回——书房继续念书。
这就很丢人了。
说不是为难他们都没人信。
有——人想到个法子,让人给自己代笔写文章,将近几年的考题都背——,结果真正考——时候,康熙又出了新的题目,仿佛早就知道他们在提起那备考题似的。
如此折腾了——通,儿子们给折腾够呛,——个个——朝回去后看书抱佛脚,研究汗阿玛近些年的治国之策,而文人学士又喜笑颜开。没差事在身——逃不过,有了差事在身——还能逃过——劫——
时间,大家都争着为汗阿玛分忧。
康熙:朕不是折腾儿子——人。
他那叫君父之爱如山般厚重!
文章写得好,其中也不乏有翰林院学士因此而受到皇——赏识,他们还以为皇——是开恩提拔有才之士呢!
胤禔就是有差事在身逃过——劫的不用回去“补课”——,虽然文章写得不好丢人,还让太子压了——头,这让他将——里——不爽都发泄在了抄烟花柳巷。
那座最醒目的花楼,他前去查抄时人去楼空,只留——几个什——都问不出来的小花娘。
花楼里值钱的东西也被人搬走了,胤禔可以肯定那些东西还在京城里,那么多——东西不可能一夜之间运出城的。
忙活了——通,什——都没捞到,结果三教九流汇聚——烟花柳巷还出现死灰复燃——迹象。
“简直狡兔三窟,灭了——窝又——窝,”胤禔咬牙切齿,他本以为这件事很简单,带着人去查封烟花柳巷,派人巡逻禁止拉客,谁料——有政策,——有对策!
他们不但狡兔三窟,还极会隐藏,甚至还有人假扮成良民百姓,互相对暗号以在背地里行动。
胤禔发现从明面上走,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他——队伍——旦离开,他们又会冒出来,他——人总不可能一直守着这里。
再不将那些人一网打尽,就显得他办事不力!
胤禔丝毫不知,自己在三教九流之中还传出了“阎王”——名声,探子前去报信时,匆匆忙忙会叫上——句“阎王来了!”
暗线情报网在胤禩手里,每次见胤禔玩捉迷藏,乐得与康熙分享大哥抓野兔——故事。
胤禩在等,等到那些人将“赃物”都分散在各处,等他们不断转移金山银山,关键证据沾——他们各自府中,就是收网之时。
民间,《大秦传奇》第四篇售卖后,成了人们津津乐——话题。
文人们赞美:“倾城的《大秦传奇》写至吞灭六合篇,可谓是将当年那场血雨腥风——统——之战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啊,多少典籍之中的典故跃然纸——,考据严谨到不像是寻常话本,倒像是著史书。”
看客们在光与影中,看到了当时的幕僚谋士、看到了出使他国的辩才,看到了战场上奋勇杀敌——武将。
各地的百姓风貌,文人与豪客——风姿。
这里有谋算对决,有——机比拼,有口才较量。各国之间从尔虞我诈各自拖累后腿,到警觉,外交家以唇亡齿寒之说拉拢同盟结成合纵之策以抗秦国,秦国又是如何破局。
各国王室之间的情况对比,屡出昏君——各国王室又是如何将自己——国运葬送——,——论他们如何垂死挣扎,都挡不住秦王手——那一支虎狼之师。
“——千九百年前还是乱世,那个造出众多英雄——古代,带来太多震撼,那时候——百姓穷苦啊,再看如今——盛世繁华,就更令人珍惜眼下。”
第四篇“吞灭六合”——直写到了大秦统——疆域,始皇——令统——度、量、衡,修建——路。文末出现——天真孩童身影,又预告着人们——篇将会是怎样的故事。
“小小的胡亥,笑着叫赵高——名字,当时的人又如何会知道,这位并不受始皇重视——纨绔公子,将会是秦二世。”
茶楼里——说书先生说《大秦传奇》时,每一场都宾客满座,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这篇颇有考古之风的话本,成了流传最快的著作,很快便传遍了各地。
胤禔时常在外走动,深刻体会到了八弟在民间与文人之间究竟有多——出名!
老百姓或许不知道大清有几位皇子又分别叫什——名儿,但他们一定知道八贝勒“倾城”!
当初取这个名字——时候,不过是随口一说,结果现在老百姓们以为八贝勒就叫“倾城”。这可不得了,让人整天倾城倾城叫着,整得胤禩好像是什——蓝颜祸水似的,莫名有——种羞耻之感。
胤禩待在京城尚且被人叫着耳朵发烫,各地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也不忘将自己花心血写——著作让人送去给“书友”、“笔友”蒲留仙。
即使已经知道了他是皇子,蒲留仙仍能保持原来的交往姿态,以平常心与他探讨话本、放飞想象,实在难得。胤禩也是通过他,知道了许多底层人民——生活与需求。
蒲松龄所在的济南府淄川并不如京城那地方繁华,售卖——印书数目不多,那便手抄,还真有秀才靠着手抄《大秦传奇》而赚了不少钱。
说书——茶楼寥寥——几,可只要有人开堂说书,即使那地方再简陋,也——样有人闻讯而来。
因为总是写超出字数与规定——八股文,蒲松龄屡试不第,只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倒是没那么深的执念了。
《聊斋志异》——出名,使得他这些年来的大量诗文、戏曲及俚曲也——并出了名,乡人们互相传唱,便有人戏称其为聊斋先生。
这会儿他手里便拿着共四篇《大秦传奇》,倾城所写话本是出了名——高产,这篇《大秦传奇》又——改他此前给人不拘于伦理——印象,却也同样惊艳世人。
他与倾城之间时常有交流,传递更多——,是民间的百姓百态,有些事倾城在京城看不见听不见,那么他可以民间的故事写给他看。
为了方便老百姓们识字学手艺,他编写了——些书记,以通俗易懂——语言教百姓学会种田养蚕看病——理。
其中《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1)等吸引不了闻讯而来的商人,他便自己倒贴钱也——印售出去,又定价极低得卖给百姓。
自从有了皇——为倾城作序后,文人们谈论倾城的尖锐声音逐渐消失了,这是何等——讽刺,这些自诩高尚——读书人本质——也——样是个俗人。
最近他遇到了——位奇人,那人在各地漫游偶至淄川,听闻聊斋先生在此,遂登门前来拜访。
作为同样写过私人著作——怪才,此人颇以史才自负,于是到处走访,以写出佳作。
蒲松龄听他对《大秦传奇》颇有微词,认为话本有“误人子弟”之嫌,遂与他争辩:“先生既然看不起话本,又为何——来见我这个写鬼神话本的人呢?连写史的话本都批判之人,难道还能看——我这种写鬼神异志——?”
“非也,非也,”那人连番摇头晃脑,大肆批判:“倾城之错,在于重于考据,且招众多文人一同考据,闹得全天——人都知道他写了——本严谨考据的话本。”
“考据严谨难道不好?”
“考据严谨,又润色以成故事,进行添加与删改,全篇以赞美始皇,仿佛那是神仙人物,这能好?”他吹胡子瞪眼:“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倒是让人分不清真假,信以为真,岂不误人子弟,误导后人?”——
就彻底写假——,假——里面掺合了真——,引人将假——误认为真,这才是他骂倾城的地方。
蒲松龄作为倾城“笔友”,自为友人开月兑:“那是话本,谁会以话本为史?”
“天下人都在传唱,倒是《大秦传奇》考据严谨,即使是话本,名声传出去,信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
“始皇残暴,而百姓生活水深火热,那是事实!若非如此,秦末又岂会生民怨,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猛于虎!”
蒲松龄嘲讽他:“看——人都知道这是话本,非史书著作,你说《大秦传奇》有编造故事以假乱真,怎么不说《三国演义》——不是?”
元末明初——《三国志通俗演义》,流传至今已经成了文人心目中——话本传奇!
蒲松龄发现,此人批判倾城,不过是为了引出自己所写——著作胜过倾城。
经历了多年到处考证野史,寻找民间奇闻逸事,他自称写出了——部惊艳天——大作!
那部著作——问世便引人争相传抄,在江南等地流传。
然而他出现——也太晚了,江南那地方的书肆,已经被倾城、端正先生、初见给占去了,他——著作如同石头坠入了大海,掀起一片水花后便淹没于海水之中,名气竟还没有——个无名小卒“美味不用等”大。
他不甘——,他这是明珠蒙尘,是倾城挡了他——路!
他所写——史书,他——骄傲,竟还不如倾城的话本流传广泛!以前倾城遭人骂,写话本,没动过史书,那时候他顶多酸一句“不过是一群看话本的俗人,正经文人都骂他”。
如今倾城写个先秦,惊动世人,文人真相称赞,将他——脸打得啪啪响。他会——门找蒲留仙,也是听闻他与倾城有故交才特意上门。毕竟倾城难找,蒲留仙好找。
蒲松龄气恼问他:“你持才傲物,也——拿出证明来,我倒——看看是什——样的著作能好被你这——自夸自卖。”
那人便将自己花费大力气去考据印证——著作给了蒲松龄看。
那著作——书写方式像极了《史记》,所写——竟是罕见——明史!
半个月后,远在京城的胤禩,收到了来自笔友留仙——书与信,他将自己做整理——许多教民著作如《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等都为他捎了来,胤禩看看这些书都挺深入浅出的,很值得作为教化百姓——教科书来使。
随着这些东西附赠而来的,是另一篇“惊动世人”之作,蒲留仙——“请倾城看看,此书流传不广,还有活路否?”
他将这麻烦书抛给了胤禩,并附信曰:“此书笔者,欲与倾城比高低。”
《南山集》。
胤禩左右要等着收网时间,抱着闲心——瞅,豁!民间还真有人敢写明史?
我都不敢写明朝话本,不然为什——不写那什——东厂西厂锦衣卫,还不是怕被汗阿玛揍臀穿小鞋!
大清已经在编写明朝历史了,有汗阿玛指定——文官们共同完成。自明史血案发生以来,竟还又有人有这胆子来私写明朝历史。
胤禩翻开——看,前文有几篇都还不错,待看到其中几篇,用词犀利,有反意,易煽动民——造成大患。
他瞪大眼睛:“难怪蒲留仙——问这书还有没有活路,这是比高低吗?这是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