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虽然醒了,但根本动不了,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处理朝政,这一次,皇上几乎没有犹豫,直接命太子监国理事。
这个命令,是在一干重臣的见证下,皇上亲口下的,所以谁也不敢质疑太子。
太子接了监国重任,忙着处理一干政事的同时,又暗地里命陆铮严密监控季夜的动向。
不过,太子如今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季夜是跟汪家交好,但这一次汪家犯下滔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们,除非季夜想要跟着汪家造反,否则应该轻易不会有动作才是
内廷诏狱。
经过严刑审问的汪家家主汪德蒲,正奄奄一息地躺在狱中的茅草上。
他的长孙汪文正刚刚被带走,汪德蒲知道孙子会经历什么,但他已经完全顾不上了。
他年纪太大了,一场严审下来,几乎要了他的老命。
他已经记不得自己最后到底答了什么了,只隐约有些印象,知道似乎不是什么利于汪家的话。
汪德蒲瘫在草堆上,想起往日荣光,不禁老泪纵横。
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他实在不明白。
明明十拿九稳的事情,只要瑞王顺利登基,汪家就能荣宠不衰,明明他都打算好了的,可怎么会突然这样了呢?
汪德蒲到现在也不明白,他怎么就成了谋害皇上的主谋了?
他怎么敢这么做呢!
他也从来没有生出过这样的心思啊!
这样做对他们家有什么好处呢?
皇上一死,若无密诏遗旨留下,那太子不就顺理成章可以登基了么,他怎么会去帮太子的忙呢?
可他们一家突然被抓,还是抓到了这诏狱中来,这说明什么?
说明皇上肯定知道这件事啊!
女儿不是正受宠吗?
皇上不是对女儿爱若珍宝吗?
可怎么会这么快就翻脸了呢?
都说天家无情,但汪德蒲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无情法儿。
想他身为两朝老臣,又是国丈之尊,临老了,居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真是可叹,可笑,可悲,可怜
这一夜,安笙没能回府,不过因有皇后娘娘在,所以倒是让她跟陆铮见了一面,也算是安陆家人的心。
夜半时分,关于汪家谋害皇上的审问结果,送到了临华殿。
太子亲手接的。
除了一个汪文正咬紧牙关不认罪之外,其余人全都认了,包括汪德蒲。
其实只要有汪德蒲一个人的认罪书,就够了。
他身为汪家家主,本就能代表整个汪家,所以,汪文正认不认罪,其实都没什么关系了。
这个结果,未尝没有太子暗中交代的原因。
诏狱酷刑之下,没有几人能扛得住不说,汪家大部分都是养尊处优的贵人,哪里禁得住严刑拷打,所以很快就都认罪了。
只汪文正,倒真是个汉子,一水儿的大刑走下来,依旧紧咬牙关,死不认罪。
其实就太子自己的想法来说,他反倒是相信汪家在下毒这件事上是无辜的,不过尽管如此,他也不能放过汪家。
这么好的机会能铲除汪家,他绝不能心软。
况且,就算汪家真没有给皇上下毒,但用那种不干净的东西迷惑皇上,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朝堂是非圈子里滚过的人,哪有真无辜的?
太子先带着认罪书去见了太后。
因为怕刺激到皇上。
太后看罢自然怒不可遏,直言这样狼子野心的东西,就该都杀了干净。
不过,这么大的事毕竟还是要知会皇上一声的,到底要怎么做,还得看皇上的意思。
太后不放心,叫太子扶自己亲自去见皇上。
“你父皇这次要还心软,哀家就替他下这个狠手!”太后一脸的坚定,太子见了稍稍心安。
有太后在,再加上皇上正在气头上,想来应该不会再出岔子了。
皇上听了太子的回报,也是十分生气,当即便叫人诛了汪家九族。
然而,太后、皇后和太子并一干重臣纷纷出言劝谏,请皇上三思。
太后说:“皇上如今这样,不宜造太多杀戮,汪家犯错,其九族之内未必知道,如此迁怒恐为天下百姓诟病,于皇上名声不利,依哀家看,还是只杀汪家嫡系吧。”
太后这话说的在理,众人纷纷附和。
皇上听太后这么说,气也稍稍消了些,且他正觉对不起太后和皇后呢,见太后也是为了他好,便顺势答应了。
汪家的处罚结果出来了。
男丁尽数斩首,女眷发配充军,罪名是意图弑君。
荣贵妃则赐鸩酒一壶,许她自裁。
这还是看在她到底伺候皇上一场的份上,又生了瑞王,才留了她一个全尸,若不然,将她千刀万剐都难解皇上心头之恨。
人就是这么复杂,当初爱的有多深,现在便恨得有多真。
皇后再一次见识到了皇上的凉薄本性,心中最后那一点儿温情,也消失了,往后余生,便只剩下表面上的情分了
汪家的处罚结果,是次日早朝宣布的。
直到这份圣旨宣读完毕,众朝臣才知道,汪家到底犯了什么罪。
谋害皇上,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一时之间,往日里依靠汪家而生的朝臣们人人自危,生怕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如今别说反对太子一派官员的提议了,就是连大气儿都不敢多出,一个个的老实得跟鹌鹑一样。
这便是太子要的结果。
汪家一失势,这些猢狲便不成气候了。
只是,太子心中始终还是忧心季夜。
这个人,他有些看不清。
从汪家被抓到被判处斩刑,季夜都没有表现出丝毫异常,依旧如往常一般模样。
但正因如此,太子才觉得不安。
他也说不好为何会如此提防季夜,但他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暗地里又叮嘱了陆铮一遍,让他千万要看好了季夜。
陆铮领了太子密令,便一直严密监视着季夜的一举一动。
汪家定在两日后行刑,京中百姓们也都听到了风声,知道兵部尚书落马了,全家要被斩首示众,街上对于此事议论纷纷,那叫一个热闹。
两日后,西北风卷地而来,汪家行刑的日子,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