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雖然醒了,但根本動不了,所以自然也就無法處理朝政,這一次,皇上幾乎沒有猶豫,直接命太子監國理事。
這個命令,是在一干重臣的見證下,皇上親口下的,所以誰也不敢質疑太子。
太子接了監國重任,忙著處理一干政事的同時,又暗地里命陸錚嚴密監控季夜的動向。
不過,太子如今已經沒有之前那麼緊張了。
季夜是跟汪家交好,但這一次汪家犯下滔天大罪,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們,除非季夜想要跟著汪家造反,否則應該輕易不會有動作才是
內廷詔獄。
經過嚴刑審問的汪家家主汪德蒲,正奄奄一息地躺在獄中的茅草上。
他的長孫汪文正剛剛被帶走,汪德蒲知道孫子會經歷什麼,但他已經完全顧不上了。
他年紀太大了,一場嚴審下來,幾乎要了他的老命。
他已經記不得自己最後到底答了什麼了,只隱約有些印象,知道似乎不是什麼利于汪家的話。
汪德蒲癱在草堆上,想起往日榮光,不禁老淚縱橫。
怎麼會走到這一步呢?
他實在不明白。
明明十拿九穩的事情,只要瑞王順利登基,汪家就能榮寵不衰,明明他都打算好了的,可怎麼會突然這樣了呢?
汪德蒲到現在也不明白,他怎麼就成了謀害皇上的主謀了?
他怎麼敢這麼做呢!
他也從來沒有生出過這樣的心思啊!
這樣做對他們家有什麼好處呢?
皇上一死,若無密詔遺旨留下,那太子不就順理成章可以登基了麼,他怎麼會去幫太子的忙呢?
可他們一家突然被抓,還是抓到了這詔獄中來,這說明什麼?
說明皇上肯定知道這件事啊!
女兒不是正受寵嗎?
皇上不是對女兒愛若珍寶嗎?
可怎麼會這麼快就翻臉了呢?
都說天家無情,但汪德蒲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無情法兒。
想他身為兩朝老臣,又是國丈之尊,臨老了,居然會落得如此下場
真是可嘆,可笑,可悲,可憐
這一夜,安笙沒能回府,不過因有皇後娘娘在,所以倒是讓她跟陸錚見了一面,也算是安陸家人的心。
夜半時分,關于汪家謀害皇上的審問結果,送到了臨華殿。
太子親手接的。
除了一個汪文正咬緊牙關不認罪之外,其余人全都認了,包括汪德蒲。
其實只要有汪德蒲一個人的認罪書,就夠了。
他身為汪家家主,本就能代表整個汪家,所以,汪文正認不認罪,其實都沒什麼關系了。
這個結果,未嘗沒有太子暗中交代的原因。
詔獄酷刑之下,沒有幾人能扛得住不說,汪家大部分都是養尊處優的貴人,哪里禁得住嚴刑拷打,所以很快就都認罪了。
只汪文正,倒真是個漢子,一水兒的大刑走下來,依舊緊咬牙關,死不認罪。
其實就太子自己的想法來說,他反倒是相信汪家在下毒這件事上是無辜的,不過盡管如此,他也不能放過汪家。
這麼好的機會能鏟除汪家,他絕不能心軟。
況且,就算汪家真沒有給皇上下毒,但用那種不干淨的東西迷惑皇上,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朝堂是非圈子里滾過的人,哪有真無辜的?
太子先帶著認罪書去見了太後。
因為怕刺激到皇上。
太後看罷自然怒不可遏,直言這樣狼子野心的東西,就該都殺了干淨。
不過,這麼大的事畢竟還是要知會皇上一聲的,到底要怎麼做,還得看皇上的意思。
太後不放心,叫太子扶自己親自去見皇上。
「你父皇這次要還心軟,哀家就替他下這個狠手!」太後一臉的堅定,太子見了稍稍心安。
有太後在,再加上皇上正在氣頭上,想來應該不會再出岔子了。
皇上听了太子的回報,也是十分生氣,當即便叫人誅了汪家九族。
然而,太後、皇後和太子並一干重臣紛紛出言勸諫,請皇上三思。
太後說︰「皇上如今這樣,不宜造太多殺戮,汪家犯錯,其九族之內未必知道,如此遷怒恐為天下百姓詬病,于皇上名聲不利,依哀家看,還是只殺汪家嫡系吧。」
太後這話說的在理,眾人紛紛附和。
皇上听太後這麼說,氣也稍稍消了些,且他正覺對不起太後和皇後呢,見太後也是為了他好,便順勢答應了。
汪家的處罰結果出來了。
男丁盡數斬首,女眷發配充軍,罪名是意圖弒君。
榮貴妃則賜鴆酒一壺,許她自裁。
這還是看在她到底伺候皇上一場的份上,又生了瑞王,才留了她一個全尸,若不然,將她千刀萬剮都難解皇上心頭之恨。
人就是這麼復雜,當初愛的有多深,現在便恨得有多真。
皇後再一次見識到了皇上的涼薄本性,心中最後那一點兒溫情,也消失了,往後余生,便只剩下表面上的情分了
汪家的處罰結果,是次日早朝宣布的。
直到這份聖旨宣讀完畢,眾朝臣才知道,汪家到底犯了什麼罪。
謀害皇上,這可是誅九族的大罪!
一時之間,往日里依靠汪家而生的朝臣們人人自危,生怕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如今別說反對太子一派官員的提議了,就是連大氣兒都不敢多出,一個個的老實得跟鵪鶉一樣。
這便是太子要的結果。
汪家一失勢,這些猢猻便不成氣候了。
只是,太子心中始終還是憂心季夜。
這個人,他有些看不清。
從汪家被抓到被判處斬刑,季夜都沒有表現出絲毫異常,依舊如往常一般模樣。
但正因如此,太子才覺得不安。
他也說不好為何會如此提防季夜,但他相信自己的感覺,所以暗地里又叮囑了陸錚一遍,讓他千萬要看好了季夜。
陸錚領了太子密令,便一直嚴密監視著季夜的一舉一動。
汪家定在兩日後行刑,京中百姓們也都听到了風聲,知道兵部尚書落馬了,全家要被斬首示眾,街上對于此事議論紛紛,那叫一個熱鬧。
兩日後,西北風卷地而來,汪家行刑的日子,到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