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七十八篇 拜偈武当

ps:

“太极少侠”拜偈武当,以小辈执弟子之礼前往拜偈武当,从道家、道教同源同根对武当武功进行研习,大大的提升了武当功夫。求点击求打赏求订阅求月票!

第七十八篇拜偈武当

“太极少侠”的下一个目标是武当山,按说“太极少侠”古小龙应当与武当派是同门同宗,道家、道教应是同源同根,但实际上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道家是以老子学术为核心,代代传承的人文哲学、武术内功学家。而道教则是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实则是要人月兑离现实,炼丹成仙的教派。

武当派就是道教的教派之一,但其武术在c国为内家之宗,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又有的传说,说张三丰源出少林、精通少林精髓五拳十八式,将其统纳于十段棉长拳之中,变战斗搏击之法为御敌防卫之法,风格遂与少林大为不同、因此别树一帜、开创武当门派;又称内家。十年功成,声誉大振、又传出太极、形意、八卦等支派。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写到武当开派、便采用了这种说法,说张三丰本名张君宝,为少林火工头陀觉远和尚的徒弟、师徒因违犯少林不准擅自学武的禁令,被赶了出来,后来他根据少林功法而变通,遂创武当派。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与朱雨航合力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武当派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二百八十—二百九十年]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

成祖朱棣还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派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他创立的武当道最大特点是:一、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玄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稳定,又为中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二是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晚后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从武当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的。三是武当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四是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张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认为“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又强调“药”分内外,认为“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养性,外药养命”。而后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还虚而合仙道。张三丰开创武当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等。

武当是道教武林圣地,与佛教的嵩山少林寺齐名,故江湖上有“北宗少林,南崇武当”之说。武当派以“玄天上帝”和张三丰而显赫于世。武当派弟子,以侠义名满天下,同门之间极重情义。虽然属于道教全真一派,但却直属麻衣道人、陈抟、火龙真人一系。当是张三丰所创名门正派。武当派的武功小部分是张真人得益于当年少林觉远大师自小所传《九阳真经》,而大部分是之后又从道教典籍及练气之术中领悟出。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气息悠长见胜。武当派太极拳特点是形神合一,用意不用力;太极剑的妙谛是圆转如意,绵绵不绝。武当派功夫讲究养气,不以外家劲力见长,而是注重内功的修养,初始修炼进境稍缓,而越到后来进步越快,兼且利用“四两拨千斤”和三丰真人自悟的道家冲虚圆通之理在各家各派中占据了最高的地位,几乎掩盖了盛名传了数百年的少林寺!后来在清代乾隆年间也有著名大侠陆菲青(后号无青子)驰骋江湖的故事。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c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c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据说张三丰是北宋未年武当山的丹士(道士),徽宗召他入京,道遇贼人。梦中元帝授其拳法,次日张三丰孤身杀贼百余人,遂创立内家拳派。张三丰本名张全一,又名张君宝,三丰是他的道号,因为不修边幅,又被称作邋遢道人。关于他的生活年代。则是各有说法,有的称他为宋人,有的称他为金人,也有说他是元人、明人的。大概因为他在道教传说中十分有名。这才被抬出来作了武当派的祖师爷。这种说法,显然只是武当派为了神化自己,并非历史的真实。

大约开始于明代。武当山虽在唐代就开始建造道观,但真正的黄金时期却是在明代。明成祖朱棣登基,推崇武当道教,调集民工30万人;用了13年时间,在武当山修建了33处建筑群,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等,绵延一百四十华里,建筑格局均依经书上的真武修仙故事,由工部设计而成。至今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仍有大明永乐十一年(一千四百一十三年)、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的字迹。三天门绝壁上则有“一柱擎天”四个大字,蔚为壮观。天柱峰顶太和宫又称金殿,殿中供奉张三丰铜铸鎏金坐像。武当道教的黄金时代从这时开始,武当的武术门派,也是在这个黄金时代中产生的。

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一千五百零六年)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一千六百二十年)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七十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

武当的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轶松派、龙门派、功家南派等,又有玄武派、北派太极门等。至于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因其出自道家,人们常常将它们归入武当派,也有人认为它们自成体系的。

总之,武当和少林一样,最初是以地域来命多拳系,到了后来便大大超出地域的范围,武当派并不只是在武当山,正如少林并不只是在少林寺一样,它代表了一大批具有类似特点,如主静、主柔、出自玄门道教的武动派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

武当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六路十段锦”当中。“六路”,的歌诀为: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七十二跌、三十五掌、六路十八法、十二字、存心之五字等。

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九宫八卦阵、三才剑阵等。

少林出自佛家,有天竺文化的色彩。武当出自玄门道教,中华本上的色彩极浓。少林功夫蕴藏着佛家的慈悲之理。武当功夫源于道家、老子讲“一”讲“道”,庄子讲“广莫之野”讲“逍遥游”。使武当功夫有较浓的想象色彩和审美意蕴,招式的表现也很有诗意,比如下面这些招式,便十分形象化,富于审美的魅力:迎风铁扇、弃物投先、舜子投井、红霞贯日、乌云掩月、猿猴献果、仙人照掌,兑换抱月、铁门门柳、柳穿鱼、满肚疼、一提金、欢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抬腮、虎抱头等。又如武当派纯阳拳的拳诀: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肘,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

这里一方面是内功心法,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姿态体式,荷花、清风、流水、飞云,使人仿佛想见武当道境的空明灵秀和清仙之气;招数的左右摇摆,绵绵不断,又仿佛使人想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道玄机,想到天地初开时荒茫混沌的自然之力。

武当功法内容种类繁多,浩如苍海,功法世代相继,融汇了医儒释道诸种功法,每种功法都包含了命功的练习和性功的启迪,以及性命双修的高深境地。有来源于道家的丹元大道之法,也有释教的四禅八定之功,以及贤侠剑道的武技密术。历代授艺均为单传,仅武库妙说记载的第一洞天真品,即有二十四种奇兵演练,七十二个禅桩变化行功。传统的功法有桩功,内功掌法、肘法、腿法、元图、分筋错骨、阵法、器械等,以及秘而不宣之功。

桩功有太乙十三桩、玉环桩、三才桩、盘古桩、老子犀牛桩、罗天真诀十二桩、琼阳八桩、凌云飞渡桩、梨山束薪桩、云雾桩等等。

掌法有五雷天音掌、丁甲断魂掌、五雷迎风掌、金丝荷叶掌、伽兰掌、金龙掌、千秋掌、云环掌、降摩掌、千斤大力掌、紫砂掌等。

肘法有宋代流传至今的玉镜祖师传的三十六玉镜肘,有铁松子祖师传的二十四肘及追魂夺命十二肘等。

元图有太岁武星图、罗汉醉酒图、白鹤真人飞鸣图、太乙玄轮错倒阴阳图等。

拳法有玄空点穴拳、伏虎拳、八法神锤(拳)、滚龙拳、小歌拳等。

又如:纯阳真人的纯阳拨剑、紫阳大士的紫阳针功、隐于武林的赤足八桩、琼阳大帝的东灵禅法、真武大帝的太乙神功、玄机密要等属于密教功法。

其功法系统地掌握僧、道、俗练功的捷径,是传统的东方理论与人体的内载功能相结合的结晶,在漫长的先人练功过程中,随着内气潜行、桩功心法、身体在运动中演化了种种肢体造形和有规律的典范式子,这些式子从形体上大概分为卧、坐、立、行、单演、对练等系列功法。就是这些动、静相兼的运动,这些有节奏感有音乐感和赋有流线美的运动,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诸种行动。

还有三丰祖师修道三言:一、说我颠来我就颠,颠颠倒倒有根源。一三三一颠倒颠,三三重叠上九天。九天之上有九真,九真返还化一元。阴阳气数乃造化,顺则生凡逆成仙。二、天上玄壶生青酒,地下玉池长红花。青酒红花千年药,饮酒观花不老仙。三、天上玄女酒。地下王母桃。饮酒吃仙桃,三餐吃个宝。

练武二则:一、心存武当山,山峰在眼前。不入玄岳门,难学武当拳。(朝山拜祖)二、太乙神剑门。玄妙在字中。写字即成拳。行笔是练功。悟到自然得,无须学套路。(认门)镇门印(二):一、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二、有为之极归于无法,取法自然通神达化。以上二印是本门镇门之宝,原系铜铸,早已遗失。现以石刻代替。大小与原来仿佛。此二印原本签于武当拳宗之首页和末页。

另有秘籍五要:一、神功极致——全有全能谓之神,万有万能谓之妙。先天地之先乃全有全能。生天生地乃万有万能。有是能之根源,能是有之结果。修真练武均本于此,不可不知。技击之道,就是先求自身之有,而后显出外发之能。所以古人云:“练武不练功,乃是无油灯。黑暗竟瞎模。迷途永不明”。

神剑门主要以练功为本,拳术为末。功要内练,无形无象,潜移默化。不言不语,有象则乱,有架则滞。不言不语,暗自用功,此之谓也。功有多种,分列如下:一曰天衍功,二曰内观自在功,三曰五阳功,四曰五阴功,五曰五阴五阳太和功,六曰五神功,七曰五气功,八曰五雷功,九曰闪电功,十曰五音功,十一曰四光功,十二曰太岁功。功成方能练剑。剑有七星剑(天罡剑),有仙人剑,有天神剑。行功至极,以手代剑。气力均在于手。五神居于手背(五背),五气布于手掌(六掌),五力发于手指(十宣),要知武当真武磨针井,要晓剑河桥上石,铁杵磨绣针,工到自然成。此是武当真妙诀,吾传尔等,须自觉自悟。

二、扶正祛邪——道,是正道。邪,是旁门。正道,是人道修仙道。旁门,是百灵求人道。正道有法,旁门有术,不可混淆。吕洞宾曰:“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今生不向来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此乃说明已得人身要知得度,了三生。证实人与百灵求道之不同

求正道是夺天地自然之气,法天则地,法四时,知昼夜。

百灵是求邪道,夺人原阳,吸人之精血。百灵之术多种多样求道之法则只有自然一个一而已矣。百灵术讲显形,容易为俗人所领会,仙道求内得,往往招俗人之唾弃。正如老子所说:“下士闻道大笑,不笑则不谓之道。”即此意也。

百灵之术如龟蛇之吸引,龟吸以耳,蛇摄以舌。如龙听以掌,鱼性在尾。鲲鱼能化大鹏,鼠立可换蝠形。虽然百灵百巧,但始终难得人道。所以有诸多巧功,用麻醉之术,能为患者治病,用迷昏之法,更能惑人于不觉。似道非道,似法非法。是非之间,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熏陶一时,遗害于将来。托诸巫医,装神充鬼,所以圣人不谈怪力滥神,此之谓也,道者岂可忽哉。

三、三圣归一——圣者圣于人也,一知无不知,于不知中而自知乃真知。仙者先于人也,一觉无不觉,于不觉中而自觉乃真觉。古之圣人知而后能明,古之仙人觉而后能法。明而后得,法而后成。得其物成其务,由先天地到后天地,两者虽异而犹同。

圣人知其理,著书立说。仙人得其道,内外双修。无圣其理难明,无仙其道不行。理出于固然,道出于自然。固然有限有度,用教化移风易俗。自然则无边无际,以造化显隐通微。教化有形,宣传于外。造化无形,修炼于内,以有形炼无形谓之修真。真在何处?就在人身,处处有精,处处有气,处处有神,以精化气,以气化神。神还虚再生精。依何而炼?曰法天则地,法天随天数而变,则地随地气而生。有中求无,无中求有,谓之有无相生(出于老子)。以有崖炼无崖,由无崖还于有崖。以时间觅空间,化成一体,谓之真一。如圣人诲人不倦,循序渐进。如仙人行功守恒。功到自成。说圣也可,说仙也可。吕祖祠有一楹联云:“称师亦称祖,是道亦是儒”。说明圣与仙殊途而同归。圣亦仙乎?其圣仙相合而神乎?道成自知焉。

四、武通于医——人都是外有肢体,内有性命。肢体父母所生,性命天之所赋。初生时天真无二,一切正常。年龄渐长,随时日而失真。加之四时气候,阴阳消长,生杀万物,肢体化生,时刻有变。情感性动,频于事务。因之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灾殃,遂有医道生焉。

医理深奥,谈何容易。医者必须先知天地之道,练之于己。方能用扶正却邪之术。由己而及人,对灾病挽而回之,拯而救之,莫视医道小术,实有回天再造之力。例如古之名医,有很多人是以道成医。葛洪通丹术而能为人治病即其明证矣。只因年代不同,医法不一。上古则用砭针之术而演变今之针灸。中古则用切脉闻问,演变为今之按摩,近代乃有开方服药以及手术,医术转变虽有多种,但是总归都离不开阴阳之道。例如内经里就有法天法地四时,法自然。先讲得道而后为医用。此不易之理也。武当内家功法亦出于此。先讲练己而后及人。文可治病,武可克敌。克敌是知己知彼,方能致胜。治病是扶正却邪,乃能豁然而愈。医者如不懂病之来源,安能除患者痼疾?明乎此不是医而自成医矣。

五、拳纳于字——内家功法,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总使人阐明于前代,但难传于后世,其原因是,非过即不及。语言繁琐,文字诡秘。令人找不到,模不着。此乃违犯返朴之道也。正如武当楹联所云:“修玄妙诀无多语,识破原来笑煞人。”一如射箭无的放矢,言念及此,发愿翻而求之,乃将少林架子翻成内功。纳入文字之中。如此则有目的有着落。功法是由空间而求显实。余常谓徒曰:“写字抒剑气,作画发文光。”字是宏观,画是微观。写字作画在于执笔。笔有锋、有芒,锋芒向内是布气,锋芒向外是纵神,内劲出焉。笔动有阴阳,有刚柔,有吞吐,有伸缩,有转折,有迂回,有起落,有向背。思之于笔先,发之于纸后(力透纸背)。写字行拳同是在手,写字就是操手。手在乎自己,它是自己的手,亦动亦静,从心所欲。字有万千,功有多种,过多则不精,不及则不成。所以按四时二十四节,择出二十四字。以资便于操手。谓之二十四字诀。又称之二十四字拳,乃神剑门之字拳也。此中有术有法有数有诀,非亲传(口授)不可得。先悟后得,则万法归于一个运字而成字拳矣。

晋时有白云上人者,道号紫真子。曾传书诀与王羲之,王羲之乃右将军,本系武人而竟精于书法,留名于后世。足证文武兼修,是有根源的。观夫书诀,它说明混元之理,刚柔之法,运用阴阳之道。其神、其气、其力,处处与内功技击相吻合,神心相印,余乃师之,遂有字拳之作,并以之用于单丁杀敌,多寡悬殊,竟能克敌致胜,实践之下盖亦神矣。

我与白云上人,从晋到宋元,上下千百年,虽未见其人,而吾实得其道通其神。精诚所感,如同亲授。因此我称之为神传的神拳。

字诀经王羲之于永和九年镌之于石,奇迹尚存,希望智者审之辨之,方知余言之不谬也。

兹将书法之神、气、力,纳入技击,形之于字。综合出六字真言,以示后世。详列于此:字写龙行草,拳练急就篇。囷囤四围固,团团(混)囫囵圆。道道连连进,达达迭迭还。时时刻刻练,日久字通玄。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