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二日。雁门关外,峰峦错耸,峭壑阴森。远处群山的山尖之上还有没有消融的积雪,为这兵家必争的凶险之地更添几分萧肃的气势。
胡业走在关隘之上,看着关外,眉头紧锁。两日前,他接到齐王传书,说让他加紧巡查,提防辽人叩关。他接到传书之后,并未轻待,这两日每日都派出九个轻骑斥候巡视百里。
今天他却非常忧心,因为昨天派出去的九个斥候,本应该昨晚就回来,谁知道直到今天早上,竟没有一人回来。关外就是辽境,这说明他们肯定已经凶多吉少,但是没有消息传回,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在这雁门关外,真的有辽人的大部队吗?胡业忧心忡忡的想。
今天早晨,胡业又仔细挑选了九个精练好手,每隔一个时辰派出去一个,命他们只走八十里即回。已近晌午,身边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斥候,前面派出去的人仍是没有一个回来。
他看了看身边计时的日晷,又是一个时辰,扭过头来,对最后一个斥候说:"准备好了吗?到你啦,要一切小心。"忽然,身边的副将祁敛指着远方的一个黑点说:"将军,快看。"
胡业急忙到城垛之间,极目望去,那是一匹马儿,轻骑戎装,正是雁门关斥候所配备的马儿,胡业看到,轻声说了一句:"咦?怎么马背上没有人?"
转眼马儿离雁门只有几十步远,忽然胡业看到马背之上不是没人,而是有人紧紧趴在马背之上,那人背上又露出一截羽箭,正是辽人的短羽箭。
胡业连忙大喊:"打开城门,快去把人带回来。"城门大开,城内出去一小队兵士,等马儿跑到关下,把缰绳拉住,一个兵士把马背上的斥候背在身上,进到关内,胡业已经在城楼下等着,看着众人进来,走到斥候跟前,急匆匆的问了一句:"可有敌情?"那斥候嘴唇干裂,脸色苍白,听到胡业询问,虚弱的睁开眼睛,说了一句:"辽兵,辽兵还有三十里路!"说完昏死过去。
胡业看着众人把斥候送到城中医馆之中,对身边的祁敛说:"紧闭城门,点燃烽火,再火速派人向宝兴,宁化两军求援!"
十四日,汴京,紫宸殿,早朝。太宗赵炅坐在龙椅之上,开口说:"辽人新败,却仍狂妄不知天命,于冬季开战,此次必败,何人领兵前去抗敌?"谁知太宗说完这句话,殿下群臣面面相觑,却静悄悄的毫无动静。
太宗觉得有些奇怪,又问:"怎么,没人敢去吗?"这时,赵普走出列班,说:"官家不可大意,辽人新败,又大违从前惯例此时出战,必定是要报仇雪恨,士气必旺,肯定会是一场恶战。"这时,吕季随声附和说:"不错,官家一定要小心谨慎,派一员老将出马才行。"这时,群臣都点头附和。
赵炅听到这里,心里却犯了难,除了田钦祚外,朝中现在能用的只有潘美,曹彬。不过两人一个在宝州,一个在麟州,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心中想起了这次进京的张铎,便清了清嗓子:"张老将军正在京中,不知他可能行?"
这时,赵普身后的薛居正说:"张老将军年过花甲,雁门是苦寒之地,再加上沿途马不停蹄一直奔波,恐怕张老将军会不堪重负。"朝上大臣都在点头,赵炅听了之后沉默不语。
这时,御史王威站出一步,大声地说:"此次辽人叩关,多亏了齐王命守关守将早做堤防,齐王运筹帷幄,所以说,若是齐王去,必定可以马到功成。"
王威话音刚落,副相卢多逊也上前一步说:"官家明鉴,齐王久在边关,与辽人交战数载,少有败绩,如果此番受命,必定将士一心,大败辽军。"
赵普这时站出来说:"齐王回京不足一年,而且已经接任开封府尹,此时再上沙场未免显得我朝中无人。应州兵马都监王侁出身名门,熟读兵书,可任此职。"
赵炅坐在龙椅上,只是沉默不语,齐王见太宗不说话,也上前一步,单膝跪在地上:"皇兄,臣弟愿往。只盼鞠躬尽瘁,死而为荣。"
赵炅听齐王这么说,缓缓说道:"四弟刚回来不久,朕实在不忍心让四弟再次辛苦劳累。"齐王低头,双手抱拳放在额前:"皇兄,臣弟请愿,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
赵炅沉吟了一会,说:"既然四弟如此奋勇,那就有劳四弟了,明日领禁军忠猛营骑兵三万,前去驰援。"说完,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赵普,开口说:"应州兵马都监王侁,任监军一职,明日一同上任。"齐王闻言,也看了看赵普,然后对着赵炅躬身领命。
求建议!求意见!求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