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七十三章 橡胶股灾

“文昊,这里已是番禺县地界

才出了广州这座‘省城’,夏骏驰就忙着擦起了额头上的汗水,向徐文昊小声抱怨着。一连几日相处,两人也是熟络不少,说起话来便是随意了许多。

“嗯,我们到前面看看指着前方不远处的一处河滩,徐文昊让船夫操着小艇继续向前走着,很快就找了一处码头停靠。

除了徐文昊和夏骏驰外,还有几位夏家的家丁跟在后头,而徐文昊这次只带了谢剑彪出门,那魁梧壮硕的体格,奇怪的装束,让船家好生害怕。

一行人下了船,立即引来本地村民的围观,望着一个个梳着长辫的同胞像看热闹一样盯着自己瞧,徐文昊还真是有些不太习惯。

不过他这时持着美国护照,却也不怕所谓的大清国法,因此不必像夏骏驰那样,明明剪了辫子,出门时还得挂根家辫子充门面。

“这里是黄埔区庙沙围,属番禺县地界,怎么,文昊,你看上这里啦?”指着周围一些破落的渔家村舍,还有周围那些衣服上满是补丁的农户,夏骏驰就有些不解。

除了一个只能停靠渔舟和河艇的沿江河港之外,这里就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了,穷苦的渔民,贫瘠的泥滩地,在夏骏驰看来,这里根本不具备任何投资的价值。

但徐文昊显然看到得更多,他指着蜿蜒曲折的河道说着:“你看这入江口处的水道狭窄,而河道向着内陆伸去,虽蜿蜒曲折,却只需稍加改建,就能建起一座合用的码头

接下来的话徐文昊却没说,此地不仅是一处优良的河港,与长洲更是隔江相望,直线上相距不过6公里的路程。

日后那里可是黄埔军校的选址,而这时自然是被徐文昊给盯上了,先把这河道咽喉扼住再说。

“至于说土地贫瘠,岂不正好廉价购入?我们兴办工厂本就是要购买土地,置办厂房和机器。而且你看这里几处河滩平坦开阔,又是面向珠江,坐拥地利,河运必然便捷,省却我们不少麻烦

徐文昊来到这里之后,最感慨的就是糟糕的道路系统,难怪这时城镇乡村大多沿河沿江,实在是生产力局限,道路难以修筑。

就连徐文昊从美国带回来的汽车,都只能在省城广州里跑跑,出了城区你就只能对着崎岖不平的乡村土路干瞪眼。

要不是有着便利的水运系统可以选择,恐怕徐文昊就得想办法造一辆越野车才能出游了,修路的话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见徐文昊自己有着主意,夏骏驰也就不再多说,反正做决定的权力又不在他手中。

广州城内寸土寸金,而且各种旧势力根深蒂固,徐文昊当然不会考虑这时就在城里修建工厂,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距离,遥遥相望,以待时局剧变。

两天后,夏骏驰就给徐文昊带来了一份好消息。

“文昊,你让我去问的那几块地,都给你办下来了,呐,这些是地契文书将一沓写满了繁体字的宣纸摆在徐文昊面前之后,夏骏驰便乐呵呵地笑着,这算是在邀功了。

夏万隆这时自恃长辈的身份,自然把儿子给推出来,替徐文昊办事了。

“哦,这么快?”上次还只是随口说说,却是没想到夏骏驰的办事效率如此之高,不过区区几天就将土地给买了下来。

“那里是广冶村的地界,沿河洼地水涝严重,种不出粮食,除了一座小小的河港外还值点钱外,其他的都是荒地。朝廷你也是知道的,苛捐杂税地简直要人性命,我们肯接手,村里头的大户都是求之不得呢

说到这,夏骏驰也是轻松一笑,“文昊,你到底想办什么事,能不能跟兄弟我透点底?”

徐文昊却是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简略地图上标着‘南海神庙’字样之处,问道:“能不能把这里也给买下呢?”

夏骏驰只是看了一眼,就面有难色,“那些都是庙头村的周家的祖产,周家乃是当地大户,恐怕此事殊为不易

广冶二村的村民多是匠户出身,没什么大族撑腰,加上土地贫瘠,所以才让夏骏驰轻易得手。但周家却是本地大户,建宗祠,立庙宇,世居此地,势力早已根深蒂固。

似乎担心徐文昊不知国内情势,因此夏骏驰不得不出言提醒,“文昊,这周家还真是不好惹,他们世代都出童生、秀才,又有族人在外任官,不是钱财能够打动的

言下之意,这里可不是美国,有钱就能买到一切。这时代的许多地主,不到非不得已,是绝不会卖地套现的。对他们而言,土地就是命根子,卖地就等于败家。

徐文昊其实是看上了那里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兴建沿江货运码头,倒时就可以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不错的产业园区。

但这时他初来咋到,既无名望又无实力,只拿着大把钞票,确实不适合现在就啃周家这种硬骨头。只好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暂时不做此想,先把眼前的庙沙围吃下再说

……

诺德正在指挥着工人将机器搬上河滩旁的空地上,这里已经用木头搭建起了简易的仓库,土地也找人夯实。

正式的厂房已经开始建造,问题还是挺多,钢筋和水泥的价格略高,皆因这两种建材居然在本地无人生产,而必须向洋行采购,数量需求大的话,甚至还要预定。

幸好夏家的面子大,而徐文昊本身也不太缺钱,这才好不容易把项目顺利推行下去。期间还要花钱贿赂地方官吏,让他们处理掉那些琐细的麻烦事。

比如驱赶那些总想着来工地上顺手牵羊的混混,还有那些以风水问题纠缠不休的读书人,又或者是偶尔客串一下盗匪的村民,总之徐文昊里里外外往这投了不少钱。

这还是因为他顶着‘洋人’的身份,不然还要更麻烦些,总的来说,这时的中国完全不适合民间投资,除非你有力量保护自己。

难怪历史上,这个时期的外商,总是对中国的投资环境评价很低哪怕这里有着廉价而丰富的人力资源。

要是本地商人,恐怕受到的盘剥还要多少数倍,就算有实力保护自己,可兴办团练的费用也不低,总体成本就上去了,并不划算。

民族资本主义想要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壮大,简直是难比登天,徐文昊这时总算是见识到了。

幸好他从美国带回了五十几号人,这些都是从联合安保公司毕业的学员,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纪律严明,并且暗中配备武器。

一旦遇事,立即就能做出有效应对,这也是徐文昊这时安家立命的本钱了。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这个底就不能显露出来,这时清廷地方行政体系,对这种事还是相当敏感。

……

而这时,中华大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也悄无声息地上演着,这时的国人还未意识到等待他们的不是飞黄腾达,而是绝望——股灾。

在上海,在整个国家的东南地区,因不断繁荣的经济局势,人心中贪婪的本性被彻底唤醒。那些被愚昧遮蔽着双眼的人,根本看不清楚美妙的财富之路前,是可怕的金融陷阱。

一场由国际金融财团联手导演的戏码,将会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财富,同时也将奏响清国灭亡的序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汽车业的大发展,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同时橡胶也成为众多工业产品的新兴材料,十分热门。汽车、三轮车、人力车都换上了橡胶轮胎,上海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双胶鞋,称“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门。

其它各种橡胶制品更是不计其数,1908年的时候,英国进口橡胶总额达84万英镑,次年增加到141万英镑,美国1908年进口橡胶5700万美元,次年增加到7000万美元。

受到生长周期、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约,橡胶的生产规模在短期内无法扩大,注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橡胶价格将持续走高。

伦敦市场上的橡胶价格,1908年每磅2先令,1909年底猛涨到每磅10先令,1910年4月达到最高峰,每磅12先令5便士。

而伦敦的橡胶股票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胶公司发行100万英镑的股票,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另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镑,发行不久后就涨到每股180镑。

国际金融资本纷纷在适合橡胶生长的南洋地区设立橡胶公司,而总部则设在上海,便于从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资。

据估计,从1909年底到1910年初的几个月里,南洋地区新成立的橡胶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总部设在上海。这些公司有些刚刚买地,有些已经把橡胶树苗种下去了,也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总部设立在上海的橡胶公司纷纷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大肆招徕资金。受到国际金融投机风潮的影响,上海的橡胶股票也大受欢迎。

一家叫做“地傍橡胶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为每股25两白银,一个多月后涨至50两白银。

上海富有的华人和外国人,唯恐失去大好的发财机会,纷纷抢购橡胶股票。

抢购狂潮让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们的投机**,以至于股票的实际价格超过票面价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祥茂洋行的刀米仁股票实收银8两,市价66两。牌子老、名声大的公司随心所欲地哄抬股价。

蓝格志公司的股价竟然超过票面二十七八倍,高达1500余两,票面仅100两银的汇通洋行薛纳王股票涨到一千五六百两。

据上海商务总会估计,在橡胶股灾爆发之前,华人大约买了80%%uff0c在上海的外国人抢购了20%%u3002很多华人不满足于在上海抢购,还调集资金到伦敦。

华商在上海投入的资金约2600万至3000万两,在伦敦投入的资金约1400万两。结果上海这个远东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经无资可融,市面上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钱庄的流动资金,都被橡胶股票吸纳殆尽。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据,都仿佛在述说着这场金融战争的惨烈下场,毫无疑问,对于国际金融秩序和规则一无所知的华商,因为自身的愚昧和无知,输掉了未来几十年的国运。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清国等于是又输了一次甲午海战,甚至因此而财政崩溃,最终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