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心中有个疑惑这位燃灯上古佛为什么要帮助自己难道有什么图谋心中闪过燃灯的各种资料
名称:燃灯
中阐教十二上仙的大师兄不属昆仑十二仙修炼于灵鹫山元觉洞后投入沙门成为燃灯古佛托塔李天王的宝塔正是燃灯道人所赠用以管教莲花化身后重生的哪吒书中说他“仙人班首佛祖源流”诗证曰:
一天瑞彩光摇曳五色祥云飞不彻斋
鹿鸣空内九皋声紫芝色秀千层叶主
中间现出真人相古怪容颜原自别知
神舞虹霓透汉霄腰悬宝录无生灭古
灵鹫山下号燃灯时赴蟠桃添寿域
知古斋主
《封神榜》中他曾议破十绝阵以二十四粒定海珠与孔宣(孔雀明王菩萨)周旋在诛仙阵中以定海神珠打通天教主在万仙阵中以定海珠收伏金灵圣母
其弟子有大鹏在燃灯与孔宣斗法时曾在空中相助识得孔宣真身有两翼之形《西游记》中成为大鹏尊者在雷音寺中助唐僧师徒识破无字经书
燃灯佛义曰:锭光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传说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在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佛、菩萨都曾是他座下的弟子或称为锭光佛
佛教有三世佛:指过去、现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谓过去佛为迦叶诸佛或特指燃灯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來佛为弥勒佛三者在《封神》中燃灯被称做燃灯道人后在《西游》中称燃灯上古佛
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位仅次于佛教、儒学的传统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因以“道”为最高信仰故得名所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无处不在可知而不可见道教产生于东汉延续至今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东汉道教又称“黄老道”,形成于东汉中后期其主要的來源是盛行于西汉的黄老学说中的某些思想以及民间流行的巫术、神仙方术初期无系统教义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门阙上其师于吉所著《太平清领书》一百七十卷,是为道教的原始经典《太平清领书》已佚,仅存由其演变而來的《太平经》残本五十七卷可略知《太平清领书》是杂糅阴阳五行思想、巫觋杂语、谶纬及某些佛教义理而成其内容复杂有荒诞不经的迷信妄语有对黄老思想的凿空妄断有维护统治秩序的言论也有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
东汉后期,道教出现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大教派,均流行于民间,有比较严密的组织和规范化的科戒仪式太平道首领是活动于冀州的张角(~184),自称“大贤良师”以画符咒语为人治病他阐发《太平清领书》中的某些平等观念主张赈济贫民遣弟子四方传教署徒众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首领中平元年(184),张角率徒众发动了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逐渐销声匿迹五斗米道的首领是活动于蜀、汉中的张陵(~156)他广招徒众,入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令信徒习诵张陵死后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达三十余年张鲁自号师君初学道者称鬼卒久受道而成信徒者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道大祭酒又作义舍行路者可免费食义米及肉量月复而足徒众犯法,于静室中思过,三原(即赦免三次)而后刑张鲁后降曹操五斗米道因此得以保存并吸收了原太平道的一些教徒成为道教的唯一教派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西晋时五斗米道发展为天师道天师道分符水派和金丹派前者仍采用首过(即自省思过)、符水治病等方式在民间传播;后者则以金丹经、房中术等手段为统治者帮闲服务但上至君主下至贵族和官僚信道者甚少道教仍未成为统治阶级倡导的宗教
西晋灭亡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极为苦闷遂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东晋南北朝时,一方面下层人民信奉道教者激增,他们往往自称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降生为圣王组织起义著名的东晋孙恩、卢循起义就是以五斗米道为组织形式而发动的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上层亦多有信奉道教者如东晋哀帝、简文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高等士族如南方的琅邪王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陈郡殷氏,北方的清河崔氏、范阳卢氏、京兆韦氏都信奉天师道道教遂开始由民间宗教向统治阶级宗教转化但是天师道存在的教义混乱、修行困难、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等问題都难以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于是东晋中叶至南北朝初年出现了道教改革改革的内容大体上是南方重经法义理制作教义北方则讲究礼拜功德、清理道规
东晋以前道教经典颇滥葛洪(约283~363)《抱朴子》所记各类道经有二三百种一千四五百卷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始,杨羲、二许(许谧、许□)制作上清经及“真□”(即所谓老君亲授之语)其后梁陶弘景(456~536)在此基础上撰《真诰》遂建立道教中的上清派上清派既重视诵经、修功德更以存神为主认为使百神守身可长生不死飞升太清;并主张简化修行方法贬斥旧天师道的房中之术东晋末葛洪孙葛巢甫又制作灵宝经刘宋陆修静(406~477)“更加增修,立成轨仪”,建立了道教中的灵宝派灵宝派受上清派影响较大但也有重符□科教、重劝善度人、修行方法更简明易行等特点因此广泛传播
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重视对道经的整理和分类陆修静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这一时期,出现了三洞四辅的道经分类法三洞即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洞神(召劾鬼神之书);四辅即太玄(洞真)、太平(洞玄)、太清(洞神)、正一(对以上六部的补充)三洞四辅是以后一千年所承用的道经七部分类法又意味着经典的品级和修行的次第也具有区别教派的含义
道教在充实发展教义教理的过程中大量引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三世三界说同时也吸收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陶弘景就曾极力主张“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儒、释、道应三家合流
北朝道教改革的代表人物是寇谦之(365~448)他受南朝灵宝派的影响制作《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等经八十余卷在经义经理方面无多创新但寇谦之却明确声称要清整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之“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严格斋戒礼拜使道教组织更为严密教规教义更为完备经过他的整顿道教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南北朝道教组织形式的另一变化是祭酒制的衰落、道馆的兴起及道官的设置刘宋陆修静设立的简寂馆、崇虚馆是正式见于文献记载的道馆道馆在北朝称之为道观隋统一后,亦改南朝道馆名为道观道观一词,遂为历代沿用道官的设置始于梁梁在中央设大道正在州郡设小道正大小道正往往即是道馆馆主北周有司玄中士、司玄下士掌道门之职
经过南北朝在经典、教义、教仪、教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奠定了道教的基本格局道教因而成为被统治阶级所崇奉和利用的宗教
隋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道士焦子顺、张宾虽曾预言他当为天子但杨坚幼年曾受尼智仙抚养认为释氏的功劳更大所以隋初佛教的地位又高于道教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佛教和道教并重很多道士得以方术进用嵩山道士潘诞为炀帝合炼金丹所费巨万六年不成杨广为晋王镇守扬州时曾邀茅山道士王远知相见以后炀帝至涿郡(今北京),又召见王远知于临朔宫,亲执弟子礼炀帝南巡扬州,王远知进谏不宜远离京都,炀帝不听隋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曾利用道教“李弘为天子”的预言进行反隋斗争
隋代继承南北朝的道教经籍但搜集到的道书为数不多,计有经戒、服饵、符□等合计三百七十七部,二千二百一十六卷隋代道士讲经以《老子》为主其次讲《庄子》、《灵宝经》、《升玄经》等
唐王朝建立后道教的地位即升于佛教、儒学之上从高祖以后经太宗、高宗除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外,道教一直在持续发展,玄宗时达到了最高峰道教的教祖李耳地位之尊道教代表人物之多道书编撰之繁富可称盛况空前道教文化已渗入上层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为道教最为辉煌的时刻
(